首頁 要聞 縣域旅遊 經濟觀察 縣區風采 最美縣區 一縣一品

大新:聚焦農文旅産業“大文章” 鋪就鄉村振興“致富路”

時間:2024-06-07來源 : 人民網-廣西頻道作者 : 黃夢琳

近年來,崇左市大新縣立足鄉村文化旅遊資源,以深化農文旅融合為抓手,以塑造鄉村文化品牌為目標,聚焦農文旅産業,在“土、特、産”即“鄉土資源、特色産品、做大産業”上大做文章,形成了以山水特色、田園觀光、民俗風情、農業體驗、康養度假等多業態的發展模式,以農文旅融合發展助力鄉村振興。2023年以來,全縣累計接待遊客1048.75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96.01億元。

培育壯大産業,全域旅遊“特色”更“亮”

該縣依託“生態資源、民俗文化、邊關特色”獨特優勢,以德天跨國瀑布、明仕田園龍頭景區為核心,整合鄉土特色資源要素,帶動全縣40多處優質景區景點由“生態顏值”向“經濟價值”轉變,構建“三區兩道”的全域旅遊發展格局。2023年9月,全國首個跨境旅遊合作區——中越德天(板約)瀑布跨境旅遊合作區實現試運營。截至目前,累計接待中越跨境旅行團763個10385人次。

同時,該縣因地制宜,不斷豐富旅遊新業態。碩龍鎮發展邊關旅遊、紅色研學,堪圩鄉發展高端精品民宿、休閒農業,恩城鄉發展康養産業,雷平鎮發展土司文化等“旅遊+”品牌,推出生態山水觀光、生態休閒度假、民俗風情體驗、鄉村田園體驗等多種旅遊産品,實現“一鎮一景區、一村一景點、處處有風景”的大景觀格局。

整合優勢資源,鄉村旅遊“本色”更“濃”

該縣堅持整合優勢資源,做好“特”的文章。近年來,全縣累計整合資金5.2億多元,實施鄉村旅遊振興項目30多個,推動桂圓系列産品、苦丁茶、珍珠鴨、明仕香米等特色産業提檔升級,實施全産業鏈標準化及品牌化提升行動,培育打造了“酸、甜、苦、辣、鹹”(即大新酸野、明仕桂圓銀耳羹、桂圓糕、苦丁茶、七彩泡椒、寶圩臘肉臘腸)等為代表的農特産品和明仕山野、愛鄉下、土司田園等農産品品牌,不斷延展鄉村旅遊全産業鏈與價值鏈。

該縣結合大新縣土司文化、短衣壯文化、儂峒文化、“三月三”等民俗文化,建設壯族民居博物園,建立民族風情表演隊,在景區推出壯王土司宴、篝火晚會、山歌大賽、竹竿舞等30余項邊關特色民俗活動,有效推動了民俗文化與生態旅遊融合發展,讓文化體驗與自然景觀觀賞相得益彰,為遊客提供集賞山水美景、品當地風味、玩民族風俗、享鄉村慢生活于一體的多元旅遊服務。同時還以田園風光為主基調,深度挖掘稻作文化産品,打造千畝稻香、環稻綠道騎行等旅遊項目,積極推進田園曬秋、田裏抓魚、收割水稻等多項農事體驗遊、科普研學遊,豐富景區“農味”元素,讓遊客在觀光體驗中擁抱自然,記住鄉愁。

優化融合機制,聯農富農“成色”更“足”

該縣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龍頭帶動、全鏈發展、生態優先”的農文旅産業發展思路,打造“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的農文旅融合發展新樣本。依靠景區引流,帶動邊境居民在家門口創辦農家樂、民宿、酒店、旅遊服務公司、土特産加工廠等,引導群眾進一步融入農文旅産業發展格局。強化政府規劃引領,打造了“明仕農宿協會”“那裏田園社區村企合作聯盟”等聯農帶農典型樣板。鼓勵農民以土地、資金、勞動力等入股農文旅項目,拓寬聯農帶農渠道。同時,加大扶持力度,鼓勵企業優先錄用當地群眾特別是脫貧群眾。目前,全縣各大景區90%員工均來自本地,平均薪酬達3000元/月以上。

該縣創新村企共建模式,探索村村聯建、村企聯建、村社聯建等“聯農帶農”新路徑,激活現代農業、旅遊業、服務業等業態,通過村集體經濟入股參與景區服務,每年獲取分紅,大大提高村集體經濟收益。如在明仕·那裏田園社區,明仕村通過土地流轉,村集體經濟每年獲得土地租金12萬元;德天景區所在的德天村採取“支部+公司+邊民”模式,成立旅遊服務公司,為遊客提供竹排觀光、電瓶遊覽車、家庭旅館住宿等服務,創造就業崗位200多個,年營業收入達2400多萬元,真正實現鄉村與景區共同發展,共同振興的目標。(黃夢琳)

(責任編輯:李鑫)
返回首頁 返回欄目首頁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公告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 對外服務:訪談 直播 廣告 展會 無線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86-10-88825631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