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縣域旅遊 經濟觀察 縣區風采 最美縣區 一縣一品

古韻傳千年 老樹開新花——榆社古建産業叩開群眾致富門

時間:2024-05-17來源 : 山西日報作者 : 張謙

榆社古建技藝歷史悠久,素有“古建之鄉”的美稱。新中國成立後,榆社縣設立了美術廠、金漆廠,培養了大批彩繪、雕塑人才。1975年開始涉足古建市場,40多年來逐漸形成彩繪、壁畫、雕塑、造像四大門類,先後成立了100多支建築專業隊伍,從業人員7000多名,承建了全國各地300多處的文物古跡、名勝景點、倣古建築等工程的規劃設計和施工。

2011年,榆社古建彩繪技藝被認定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2014年,榆社縣成立古建商會。2022年,榆社縣政府出資參股,組建成立榆社縣古建集團有限公司。2023年,“榆社古建工匠”更是被授予第三批省級勞務品牌,並躋身當年全省唯一一個全國脫貧地區特色勞務品牌,其對外知名度和品牌影響力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目前,榆社古建行業總體收入達1.2億元,已成為全縣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新引擎”。

近日,記者走進榆社縣,探訪古建産業如何叩開群眾致富大門。

古建新韻産業帶富

4月20日,榆社古建産業園的木構件生産加工車間裏,鋸聲轟鳴,切割、刨銑、鏤空雕刻……十多位古建工匠正在趕工製作古建築構件,一個個飛檐翹角、門窗鬥拱在他們的精雕細琢下變得精美絕倫。

榆社縣有著深厚的人文歷史資源,古建彩繪技藝歷史悠久。新中國成立以來,榆社縣相繼成立美術廠、金漆廠,培養了大批彩繪、雕塑人才。1975年,太原市翻修迎澤公園藏經樓。時任榆社縣美術廠廠長的岳俊德,被譽為“山西古建漢紋錦彩繪”第一人,他率21名弟子北上太原,開始涉足古建築市場。憑藉高超的技藝、優良的工程品質,他們在太原站穩了腳跟,更將足跡遍及全國各地。太原雙塔寺、晉祠、喬家大院、平遙古城等省內的大小近百項工程,省外的河北榮國府、甘肅嘉峪關、北京故宮,甚至日本、美國等地的園林古建工程項目都活躍著“榆社古建”者的身影。多年來,榆社一大批民間工匠承攬國內外古建修繕工程,名揚四方。

“中國建築的鬥拱結構是承重的關鍵,也可以通過榫卯的結合,提高建築的抗震能力……”在榆社古建産業園的生産車間裏,項目經理常國峰手拿卷尺,一邊測量鬥拱構件的長度,一邊和身邊的工友探討木工技藝。他神情專注、一絲不茍,動作和言語展現著手藝人的沉靜與謙卑。

常國峰是榆社縣西馬鄉田家溝村人,過去憑著一手木工活就近打散工,幫鄉鄰做傢具、蓋房子,收入微薄且不穩定。不久前,他參加了榆社縣組織的免費古建築修繕培訓班,取得了木工初級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成功和企業簽訂了勞動合同,現在已是榆社古建集團的一名項目經理。“如今月收入8000多元,生活大大改善了,有個穩定的工作就是好。”常國峰高興地説。

“縣委、縣政府根據榆社發展實際,打造古建勞務品牌,帶動榆社古建産業發展,著力提升促就業成效,為當地群眾找到一條致富生財之路。”榆社縣委書記郭建雄介紹,近年來,榆社縣按照鄉村振興産業先行的思路,把發展古建産業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重要舉措。為進一步規範引領行業健康發展、做大做強古建産業,全縣從加強古建技藝保護傳承、豐富古建文化産品供給、建設古建一站式産業園區、打造高端古建文化品牌、形成全鏈條全産業格局五個方面發力,進一步把榆社古建産業打造成産業發展和經濟增長新亮點。

據了解,在榆社縣像常國峰一樣從事土木建築、油飾彩畫等古建行業的專業工程隊有100余支,直接或間接從事古建行業的有7000余人,按平均日工資200元,行業總體收入達1.2億元。

傳統技藝不能一直停留在過去,如果不能融入當下生活,談傳承就很難。榆社人也深知這個道理。

在榆社古建集團展覽廳,各種與古建有關的成品、工具、模型、照片琳瑯滿目,特別是幾組墻壁畫尤其引人注目,就像是從墻壁上剝離下來的,斷裂處甚至還能見到裏邊的麥稈。“這是泥皮壁畫。”古建集團辦公室主任田兵告訴記者,榆社古建彩繪匠人為了使被修繕墻壁上的藝術珍品壁畫毫發無損,經過一輪輪的實踐,獨創了“揭墻泥畫”的技術,這一創新極大地延伸了榆社古建彩繪技藝的生命力與影響力,讓人們能夠更加近距離地感知、觸摸到漢紋錦技藝的獨特魅力。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不可能將壁畫這種藝術珍品買回家,卻能夠買入小而精緻的壁畫元素創意産品。”田兵指著幾幅泥皮壁畫工藝裝飾畫告訴記者,在獨創了“揭墻泥畫”的基礎上,匠人們選取壁畫圖案,採用修復壁畫的特殊工藝,研發了文創産品泥皮壁畫,這種古樸精美、惟妙惟肖的文創産品挂在一些有意境的酒店、藝術館等場所,仿佛置身於永樂宮、青龍寺壁畫前。

據介紹,目前,榆社古建集團泥皮壁畫文創工作室已經啟動,通過前期摸索逐步完善泥皮壁畫的製作工藝,並制定相關標準,將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特別是三晉文化融入泥皮壁畫創作中,將其打造成山西的“唐卡”。

“未來,我們將不斷延伸古建産業鏈條,提高榆社古建産業的就業率,讓古建産業從‘小而散’邁向‘大而優’,把‘榆社古建’這個名片打出去、亮起來,讓更多的榆社老百姓能通過榆社古建這門手藝端牢致富的飯碗。”榆社縣委副書記、縣長魏棟説。

産教融合聚才致富

産業興旺的核心在於人才。多年來,榆社古建工匠的手藝,大多是以師傅帶徒弟、子承父業的方式傳承下來的。隨著科技的進步與社會的發展,雖然目前榆社縣的古建工匠比比皆是,但他們大多上了年紀,相對於與時俱進的古建産業發展,高技能人才緊缺的難題,成為這些古建企業發展面臨的一道坎。

為了紓解古建産業發展之困,解決古建後繼乏人的問題,同時,為了使更多的年輕人掌握一門手藝,通過高技能來實現高收入,2022年,榆社縣成立了山西省榆社縣古建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並與榆社縣職業中學合作成立古建築行業産教融合聯盟,開設彩畫班、木工班等進行各類古建技能培訓,有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産業鏈、創新鏈的有機銜接,為創新推動古建特色産業發展搭建了平臺,實現人才賦能、産業帶富、共育共用、合作共贏。

“本節課我們重點學習懸山頂的建築構圖……”走進榆社縣職業中學,65歲且有40多年古建工作經驗的張曉波師傅正在給學生們講述古建築如何繪圖,只見他手裏拿著古建築裏的窗花做範本,一邊自己動手演示,一邊指導著80多名學生進行實訓。在張師傅的耐心講述下,聽著有些艱深的古建名詞變得平易近人起來。

張曉波告訴記者,榆社縣職業中學在2018年已開設古建繪畫彩繪課程,可那時的學生還不到20人。近年來,為進一步發展古建産業,推動脫貧勞動力務工就業,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榆社縣按照“培訓一人、就業一人、致富一家”的工作思路,打造“培訓、取證、勞務派遣、就業、增收”全産業鏈特色勞務發展路徑,廣泛推廣古建從業者技能培訓,在産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助推下,榆社古建這一傳統技藝開始邁出了新步伐。

“古建專業好就業,發展前景也好,家裏特別支援我學。”在榆社縣職業中學教學樓的實訓基地,高二學生李彥霖正在聚精會神地臨摹一幅漢紋錦的花鳥魚蟲畫。去年,李彥霖從散打專業轉到了古建繪畫班,不到一年的時間,在老師傅們的教授下,他已經掌握了古建彩繪中的旋子彩畫、萬字彩繪等多項技能。

2022年,在榆社縣政府和人社部門的積極推動下,縣職業中學與古建集團簽訂合作協議,積極發揮職教職能,開設古建彩繪等相關專業,培養榆社古建人才。榆社縣財政按照每人每年5000元標準,設立縣職業中學古建專業發展資金,用於學生生活補貼、教師聘用培訓等。古建集團推薦行業頂尖師傅進校開展專業授課,通過“現代學徒”“收徒傳藝”等方式,傳承古建技藝,培養古建人才,已累計招收古建專業類學生近200名。

“我們請的都是榆社古建行業裏的頂級大師、一線工人,學生們從高一開始就學習彩繪,畢業的時候直接就能上工地幹活。”榆社縣職業中學校長苗永勝説,産教融合,不但擴大了人才面、集中了師資優勢,而且提高了實操技能,培養了真正的古建人才,該校去年古建專業僅報名的新生就達到百人。

走進榆社縣西馬鄉新村,灰白相間的磚瓦房外墻上點綴著濃厚鄉土氣息的文明標語,“遠親不如近鄰”“幫人有福,耕讀傳家”“中華孝道,代代相傳”,標語間還描繪著一幅幅簡樸的農家場景:伏案讀書、田園耕種、船家擺渡、老幼同樂……古色古香的圖案、蒼勁有力的文字,頓時讓人眼前一亮。這是不久前榆社縣職業中學為助力鄉村振興、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古建專業班學生與西馬鄉新村攜手開展的一次特色墻繪活動,也是學生們將所學知識運用於實踐的一次集中展示。

據悉,為更好地繼承和發揚榆社古建傳統技藝,榆社古建集團還與山西工程科技職業大學建立校企合作,山西工程科技職業大學聘用榆社古建集團10名資深畫師為校外名譽專家,榆社縣古建集團每年派出30余名古建彩畫師為高校學生傳授彩畫知識,組織學生進行實習實訓,打通從業人員和後備人才技能學歷提升通道。2023年5月,榆社縣建成古建智庫等項目,獲批與山西省古建築與彩塑壁畫保護研究院、山西一建等公司共同建設古建築産業學院。同時,榆社縣還加速整合全縣古建産業資源,形成規模效應,打造一站式採購的古建産業園區。

技能人才是行業發展的關鍵。目前,榆社通過開展技能培訓班和校企合作等項目,已為古建行業輸送彩繪雕刻技工、規劃設計師、磚瓦木工匠師、工程造價師等3000多人。

政企聯動促農共富

“榆社古建彩繪從業者早于國內多數古建行業同行,但多是‘遊兵散將’‘各自為戰’,缺乏組織領導,也就無法打造品牌效應。”榆社縣民政和人社局黨組書記魏偉説。

政府參與主導是榆社古建彩繪煥發新生的關鍵。2014年在縣委、縣政府支援下,為引導古建隊伍規範發展,做大做強古建産業,“榆社縣古建商會”成立;2022年,為進一步擦亮“榆社古建”勞務品牌,榆社縣成立山西榆社古建集團,政府參股20%,並在配套政策和資金上大力支援集團發展。

榆社縣委、縣政府多次組織相關部門和古建集團等企業召開座談會,實時研判古建産業發展形勢,制定産業發展規劃。縣人社部門健全勞務輸出機制和勞動力就業服務體系,強化政策扶持和培訓力度等,推動“榆社古建”勞務品牌建設。

“在政府扶持下,公司成立近兩年來,相繼參與或承攬文峰塔牌樓修繕、河北邢臺報恩寺修繕等和全省鄉村振興10余個項目,在不斷健全行業資質,實現設計、施工一體化發展的同時,持續帶動當地群眾就業增收。”榆社古建集團董事長任錦富説。

“通過政企合作、部門聯動、資源整合等,‘榆社古建’勞務品牌效應顯著,大量的榆社農村剩餘勞動力實現就業,古建也成為當地富民增收的技能優勢産業。”魏偉介紹,效益最好的年份,古建産業僅工資性收入就達1.5億元,相當於全縣10萬多群眾每人平均增收近1500元。

市場需求呼喚産業鏈延伸,也為勞務需求注入新的活力。“隨著古建市場需求日益增長,古建集團積極招商引資,形成集聚上下游産能的全産業鏈模式,不斷開拓外部市場。”任錦富説,集團成立了泥皮壁畫工作室,與內蒙古投資商合作成立公司,打造紅木傢具、木雕産品、文創産品等,已形成一定的市場規模。

“上好的木材使用傳統全榫卯結構設計組裝,製成的傢具不僅外形精緻美觀,且實用性強,經久耐用,深受消費者喜愛。我一直致力於將榫卯工藝應用於傢具加工中。”正在雕刻一件倣古傢具木椅把手的王強,是一名木工老師傅。他19歲就從事這個行業,到現在已經20多年了。榆社古建集團成立後,像王強一樣的木工師傅不僅可以為古建築做構件,還接手了不少倣古特色傢具的打造,有了更廣闊的發展舞臺。“打造特色傢具已成為榆社古建産業的重要一環,技術熟練的木工月收入能達到1萬多元。”王強説。

在一家名為“榆家有禮金石呈祥”的榆社博物館文創店裏,各類古建相關文創産品琳瑯滿目。“‘泥皮畫’是在榆社彩繪基礎上創造的,各類木雕工藝品也是由古建雕刻師精心打造,目前各類文創産品很受市場歡迎。”文創店負責人介紹。

藝術與産業的交織,也是文化與技藝的傳承。“榆社古建彩繪技藝”2011年被確定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去年以來,榆社縣積極開展國家級非遺的申報工作,啟動榆社古建彩繪技藝資料整理,投資建設古建文化展廳等,為勞務品牌賦予文化價值。與此同時,“榆社古建工匠”還作為2023年脫貧地區特色勞務品牌在全國勞務協作暨勞務品牌發展大會上發佈。現如今,榆社古建産業每年給從業的當地群眾帶來上億元的工資性收入,外出務工人員達3300余人,直接或間接從事古建産業的榆社人達7000余人,佔全縣勞動力近12%。

“在産業補鏈的過程中,將特色文化、建築技藝、工匠精神等進行傳承,大大增強了榆社古建在勞務市場的競爭力,為當地群眾就業增收提供‘新動能’。”榆社縣委書記郭建雄表示,今年,該縣將創建“中國古建之鄉”列為全年重點工作,還制定出臺支援古建産業發展“二十五條”。下一步,將通過提升勞務品牌含金量,進一步助推勞務産業新發展,力爭到2025年,將古建人才、資源整合到位,到2030年,將榆社縣打造成為古建大縣、古建強縣、中國古建之鄉,形成集人才培養、規劃設計、施工管理、材料生産、文創開發于一體的古建全産業鏈,從業人員達到1.5萬人,産值突破20億元,讓“榆社古建”勞務品牌成為全縣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新引擎”。(記者 張謙)

(責任編輯:李鑫)
返回首頁 返回欄目首頁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公告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 對外服務:訪談 直播 廣告 展會 無線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86-10-88825631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