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縣域旅遊 經濟觀察 縣區風采 最美縣區 一縣一品

貴州開陽:一樹枇杷一樹金

時間:2023-06-21來源 : 農民日報作者 : 劉久鋒 謝光林

“東園載酒西園醉,摘盡枇杷一樹金。”步入初夏,在貴州省開陽縣富硒枇杷文化旅遊節上,人頭攢動,各地的企業、商戶、遊客齊聚開陽縣南江鄉苗寨村,聽推介、品枇杷、同採摘……小小的富硒枇杷正在演繹專屬於他的振興故事。

近年來,開陽縣堅持“一鄉一業、一村一品、一産一企、一家一特、一人一技”五個一謀劃産業振興,立足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通過擴規、提質、整合、創新等手段,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産業化發展枇杷産業,做好“土特産”文章,助力鄉村振興。

標準化引領從“粗放”到“精細”管理

走進開陽縣枇杷園,漫山遍野的“黃金果”映入眼簾,果農們忙著穿梭于基地,採摘、裝筐、搬運,客商們忙著分揀、稱重、上車,一樹豐收,一樹金子,一片歡悅,果農們的歡笑聲回蕩在果園上空。

這歡愉場景的背後,是開陽縣近二十餘年探索枇杷産業發展的故事。“以前我們的枇杷分散、不成規模,掌握的技術也不夠,每年收成不多,群眾種植的積極性也不高。”開陽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吳洪回憶。

時間回溯到1996年,原貴陽市農科所(現貴陽市農業試驗中心)科技人員楊勇勝等技術人才作為第一批扶貧隊員被派至開陽縣。通過調查研究,工作隊決定把發展果樹種植作為扶貧工作突破口,引入栽種當時的果樹攻關成果“大五星”等枇杷優良品種,建立250畝枇杷示範基地,開展早結豐産栽培整合技術研究,也開啟了富硒枇杷的發展新路。

在工作隊的建議下,全縣開始發展萬畝枇杷種植。但由於果農缺少前期投入,加之新品種更替緩慢,生産技術規範缺乏、技術支撐力度不夠,導致産量不穩、果實品質不佳、鮮果損耗大、市場銷售渠道狹窄……如何打破瓶頸?精細化、技術化成為關鍵。

為此,該縣與貴州省農科院果蔬所和貴陽市農業試驗中心展開科研合作,推廣枇杷生物富硒營養強化技術,探索“單層開張矮化樹冠整形修剪技術+拱桿骨架聚乙烯薄膜覆蓋樹冠防寒防凍技術”“單層開張矮化樹冠整形修剪技術+食品袋套袋防寒防凍技術”等技術,不僅保障穩産優質,而且降低了勞動成本,幫助當地果農實現增收。如今,這兩項新技術不僅在開陽縣普遍採用,還在全省枇杷主産區獲得廣泛推廣。

“為讓種植戶熟練掌握這些技術,我們不定期組織農技人才到各枇杷種植鄉鎮對枇杷種植戶進行技術培訓,推廣枇杷生物富硒營養強化技術,形成富硒枇杷標準化生産模式,提高枇杷品質和檔次。”吳洪説。

2014年9月,開陽枇杷成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産品,進一步充實了開陽縣“富硒農産品之鄉”內涵。當地還制定了開陽縣富硒枇杷栽培技術系列規程,將富硒枇杷生産標準和生産技術彙編成冊向農戶或種植主體發放,推進標準化生産,加快富硒枇杷認證。經過多年的發展、改良,現在的開陽縣已成為貴州省最大的枇杷生産基地,開陽富硒枇杷種植已然完成從“放任”到“精細”的轉變。

規模化種植從“散種”到“抱團”發展

南江鄉龍廣村,過去叫“枇杷哨”,曾經漫山遍野都是野生枇杷,海拔850米以內的種植條件使得這裡的枇杷口感極佳,每年5月,周邊遊客慕名而來採摘枇杷。

“我們這裡差不多每家每戶都種枇杷,戶均種植面積5畝至10畝不等。但以前,大家不懂管護也沒有統一的銷售渠道,每年爛掉的、剩下的枇杷數不勝數。”龍廣村黨員示範種植大戶陶秋運説。

怎樣擴大枇杷種植規模,提高競爭力?陶秋運決定,響應村黨組織號召,由黨員帶頭,帶動村民參與,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

2014年,由陶秋運帶頭,11戶黨員群眾加入,開陽縣南江鄉醉美水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正式成立。2015年,南江鄉枇杷種植面積超過8000畝,僅龍廣村就有4000余畝。

村民們知道,合作社上千畝的枇杷要保證品質統一,才能抱團發展拓展銷路。“社員不入股資金,也不入股土地,合作社只是搭建一個服務平臺,幫助村民們銷售、加工、運輸、貯藏,還為村民們提供種植技術、資訊等服務提高枇杷品質,讓大家抱團統一發展。”陶秋運介紹,這樣的模式獲得了種植戶的信任,合作社規模也越來越大。

不遠處的和平村,種植大戶趙應平和村民們正在給枇杷拆袋、分揀、包裝,準備裝車。“去年和平村成立了村集體合作社,建立了‘村黨支部+合作社+農戶’‘大戶帶散戶’等利益聯結機制,每當枇杷成熟時,村黨支部、合作社、種植大戶便充分利用手上資源,聯繫商家前來採購,讓所有果農都能願意種、種得出、賣得好。”村支書黎慶遠樂呵呵地説。

這些是開陽枇杷“抱團”發展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該縣致力打造富硒枇杷産業聯盟,通過“黨支部+合作社+農戶”“龍頭公司+合作社+農戶”等方式,扭轉枇杷大多由農戶分散種植、零散銷售的現狀,實現規模化種植、集中式供應。現在,全縣枇杷穩定種植面積達8.3萬畝,年産量3萬噸以上,年交易量2萬噸以上。

品牌化推廣從“産品”向“商品”轉化

“黃銅鈴,褐銅柄,銅鈴裏面紅銅心,銅鈴之中有黃金。”流傳的民謠道出了開陽縣富硒枇杷的産業價值。

如何讓枇杷的産業價值實現最大化?如何讓富硒枇杷的品牌更響亮?如何拓寬枇杷銷售渠道?如何給枇杷種植戶兜底……在推動枇杷産業發展過程中,開陽縣一直在思考。

“裝車完畢、發車!”隨著枇杷節上開陽縣委副書記周鵬的密碼,兩輛滿載“嘻小六”富硒枇杷的貨車按照協議目的地駛出,也標誌著開陽縣“嘻小六”枇杷品牌正式打響。

貨車內的枇杷是開陽縣眾鑫富硒枇杷産業發展有限公司在南江鄉的收購點統一收購、分級、裝箱的,該公司是由縣農投公司、南江鄉、苗寨村黨支部共同出資成立的合資公司。“我們公司今年首先在苗寨村設立收購點,合作社和種植戶採摘的枇杷即可在這裡交易,由我們統一分揀、統一貼標、統一檢驗,當天運出,將枇杷的規範化、商品化。這不僅可以打響我們富硒枇杷的品牌,而且能給種植戶兜底保價,還能提供50余個工作崗位,增加群眾收入。”公司負責人梅菲菲介紹。

“今早摘的300斤枇杷都賣給他們了,不用再頂著太陽在攤位上守著了。”苗寨村種植戶王順英説。“以往的收購商都只收大果,還要給我們壓價,我們自己分揀完剩下的中果和小果都是在枇杷交易市場的攤位上賣給遊客,也賣不起價。現在這個公司收購分大、中、小三個品級,價格比其他收購商還高,賣給他們還不用自己分揀,太省事兒了!”

“嘻小六”是開陽縣將枇杷從“産品”轉向“商品”的又一成果。近年來,該縣大力實施富硒品牌強農戰略,全力推進富硒農産品標準體系建設,培育和匯聚種植大戶552戶、家庭農場1164家、專業合作社222戶、農業龍頭企業25家,推動枇杷産業真正走出傳統生産經營模式,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開陽富硒枇杷的品質和品牌知名度不斷提升。

産業化經營從“單種”向“鏈條”延伸

俗話説,枇杷全身都是寶,大力發展深加工,延伸枇杷産業鏈,提升附加值,是開陽縣培優扶強枇杷産業的又一大舉措。“在和公司達成協定收購我們的小果、殘果之前,這些小枇杷要麼是賤賣,要麼是爛在地裏。現在公司定期過來收果,拿去加工成枇杷糕,我們收入多了不説,也不用心疼枇杷被浪費了!”枇杷種植戶王昌説。

在發展枇杷深加工以前,因為雜果賣不起價錢,果農都不願採摘。“我們堅持鏈式發展思維,加強枇杷基地冷藏、包裝、保鮮等配套設施建設,積極引進農業加工龍頭企業,發展富硒枇杷深加工,進一步提升了枇杷附加值。”吳洪介紹。

貴州山野農業有限公司是該縣引進的龍頭加工企業之一,該公司充分發揮企業優勢,建起水果深加工生産線,採取“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以市場保底價收購枇杷、獼猴桃、黃花菜等農産品,將其加工成果幹、軟糖等其他農副産品,公司生産的水果精深加工産品遠銷成都、昆明等地,由於品質不錯,備受全國各地消費者青睞,目前年産值已達千萬。

如今,開陽縣已依託産業深加工推出了富硒枇杷汁、枇杷露、枇杷糕、枇杷酒等系列産品,有效破解了枇杷産品品質不穩定、不耐貯存等問題,保證了枇杷不浪費。同時,在枇杷生長的前期,疏花疏果時期,大力發展林下中蜂養殖,打造富硒枇杷蜜等系列農副産品。

“去年,在農業農村部和省市的支援下,開陽獲批了農業産業強鎮項目用於支撐枇杷加工産業發展;加之開陽處於省會城市貴陽的1小時都市圈範圍,休閒遊、採摘遊、體驗遊早已成為貴陽及周邊省市市民的節假日常態。我們預計,通過實施系列延鏈、補鏈、強鏈措施,到‘十四五’末,開陽富硒枇杷將打造成為10億級産業,將‘一樹枇杷’煉為‘遍地黃金’。”開陽縣委副書記周鵬説。(作者:謝光林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劉久鋒

(責任編輯:李鑫)
返回首頁 返回欄目首頁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公告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 對外服務:訪談 直播 廣告 展會 無線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86-10-88825631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