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晴隆縣沙子鎮的三合社區茶園(3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 崔曉強 攝
一夜春雨後,三合茶園一隴隴茶樹越發翠綠,茶樹舒展開枝葉,吐出無數嫩芽。此時,茶園內雨霧還未完全散去,芽尖露珠凝結,顆顆晶瑩剔透。
又是一年清明時節,春茶開採正當時。
清早,晴隆縣茶葉産業發展中心副主任田連啟就到茶園裏查看春茶生長情況。他隨手掐下幾粒嫩芽,放在手裏仔細端詳:飽滿的芽型、鮮亮的色澤以及細小分明的茶毫,標誌著今年茶樹長勢很好。
“今年春茶品質好,價格也不錯。最好的時候,一斤茶青能賣到120元至150元。”田連啟説,管護得好的茶園,每年畝産産值能上萬元,是名副其實的富民産業。
地處中國滇黔桂石漠化山區的晴隆縣,喀斯特地貌佔全縣面積的53%,很多地方耕地是“半畝山石半畝土”,也是貴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境內的高寒之地。
經過人居環境改造後的貴州省晴隆縣沙子鎮三合社區一隅(3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 崔曉強 攝
晴隆縣山多地少的自然條件,一度成為制約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近年來,當地通過大規模發展茶葉産業,讓多山的劣勢逐漸轉變為發展山地特色現代農業的天然優勢。
自古,晴隆縣就有種茶、制茶、賣茶的傳統。1980年,專家在縣境內的雲頭大山中發現了世界上迄今為止唯一一顆四球茶籽化石。經鑒定,該化石距今已有164萬年以上。晴隆縣也因此被稱為“世界古茶籽化石之鄉”。
在田連啟看來,高海拔、低緯度、少日照、多雲霧等氣候條件,正適宜茶葉生長,晴隆縣已逐漸成為貴州優質早春茶産區,孕育了晴隆茶“早生、優質、生態、綠色、健康”的獨特品質。
“晴隆是名副其實的‘茶源聖地’。”晴隆縣縣長熊華禹介紹,2022年底,晴隆縣茶園種植面積16.5萬畝,投産茶園面積約10萬畝,綜合産值達到6.5億元。同時,當地自主培育的“貴隆小蘭花”等優質茶品牌越來越受到市場青睞。
貴州省晴隆縣生産的“翠華晴隆”綠茶産品(3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 崔曉強 攝
三合茶園所在的沙子鎮是這個縣核心産茶區,全鎮平均海拔1300米左右,常年山頭雲霧繚繞,猶如天然棚蓋,總能恰如其分地給茶樹帶去適宜的濕和熱。
目前,沙子鎮共計栽種茶葉近2萬畝。“每年春茶上市的時節,一個村民每天單採茶能收入200至300元。”沙子鎮黨委書記柏楊説,鎮上年産值4000萬元以上的茶企就有2家,茶産業覆蓋了全鎮近70%的群眾。
這幾年,因茶而興的沙子鎮在加強茶園種植、管護的同時,也積極探尋茶旅融合的鄉村振興之路。
在緊鄰茶園的三合社區,靚麗的人居環境一改過去臟亂差的樣貌。小煤堆種上花草、垃圾池變成水體景觀、雜草叢生的空地架起休閒涼亭……“全鎮正在以改善人居環境為契機,將茶葉産業、鄉村旅遊、康養生態等有機融合,努力走出有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柏楊説。
這幾年,晴隆縣將茶園和旅遊康養結合起來,持續加快茶旅融合步伐。一方面延伸茶産業鏈,把古茶做新穎,如開發新型茶飲品、日化用品等;另一方面用好四球茶籽化石資源,講好“茶祖文化”。
同時,當地也正在加緊推進一批茶旅配套項目落地。比如,打造“中國金州茶博園”,整合展示各地茶樹,科普茶知識;還計劃建設茶葉大數據智慧館,讓遊客能借助數據技術等沉浸式了解茶的歷史。
為進一步讓茶旅融合賦能鄉村振興,熊華禹説,要更好地把茶園、茶企和農民有機結合起來,切實保障老百姓種茶收益。並在提質和創品牌上下功夫,實現縣域每人平均至少有一畝茶,同時一畝茶能夠創造1萬元價值的目標。
(記者 趙新兵 駱飛)
(責任編輯:李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