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精選

中國道路是向西方發起的制度競爭嗎?

發佈時間:2020-05-21 15:45:11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崔麗華 | 責任編輯:曹川川

崔麗華中央黨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伴隨著中國的發展,在西方話語體系中,始終存在著兩種此消彼長的聲音。一種是“唱衰中國”。2012年,中國經濟增速自新世紀以來首次低於8%,“劉易斯拐點”、“中等收入陷阱”、“塔西佗陷阱”、“修昔底德陷阱”……在羅列需要跨過的一系列欄杆後,外媒一疊聲唱衰中國。另一種,隨著中國國際實力的不斷提升,“中國威脅論”、“遏制中國論”甚囂塵上。最近,更是出現了“中國道路是對西方發起的制度競爭”等聲音。無論哪種聲音,都是在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

首先,要有政治定力,不要陷入西方的道路之爭的話語體系中。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指出,“堅持獨立自主,就要堅持中國的事情必須由中國人民自己作主張、自己來處理。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具體發展模式,也沒有一成不變的發展道路。歷史條件的多樣性,決定了各國選擇發展道路的多樣性。人類歷史上,沒有一個民族、沒有一個國家可以通過依賴外部力量、跟在他人後面亦步亦趨實現強大和振興。那樣做的結果,不是必然遭遇失敗,就是必然成為他人的附庸。”因此,面對各種紛繁複雜的聲音,無論是“唱衰中國”,還是“遏制中國”,要有政治定力,既要虛心學習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充分發揮後發優勢,但我們又不能數典忘祖,不能照抄照搬別國的發展模式。歷史也向我們充分證明,任何簡單的照抄照搬,只能將我們的道路引向失敗。與此同時,我們也絕不會接受任何外國頤指氣使的説教。任何國家的發展道路都是有它特殊歷史背景、條件和環境所決定了,走哪一條道路,本國人民才最有發言權。任何外國,受意識形態等因素的影響,對其他國家的發展道路的任意干預、甚至是指責、説教,我們都需要有清醒的認識和態度。中國的發展道路,是我們根據任務發展變化,做出的最適合當代中國發展的選擇。

其次,要懂得中國道路來之不易,要倍加珍惜,堅定道路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説:“道路決定命運,找到一條正確道路是多麼不容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是黨和人民曆盡千辛萬苦、付出各種代價取得的根本成就。”

翻開中國的歷史長卷,尤其是近代以來,無數仁人志士前仆後繼,探求救國救民的道路,進行可歌可泣的抗爭。洪秀全的太平天國革命,康有為、梁啟超的戊戌變法,孫中山的辛亥革命,每一次都推動了中國的發展,但都沒有擺脫失敗的命運,直到我們找到馬克思主義,將它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才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

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我們也不是一帆風順的,由於經驗不足,也走過一段曲折的道路。直到十一屆三中全會,將黨和國家工作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中國人民的面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中國共産黨的面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承載著幾代中國共産黨人的理想和探索,寄託著無數仁人志士的夙願和期盼,凝聚著億萬人民的奮鬥和犧牲,是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

第三,中國道路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不可否認,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從GDP來看,根據2017年世界銀行公佈的數據,2016年,全球GDP總量(國際匯率法)為756415.77億美元,中國GDP總量為111991.45億美元,居世界第二位,每人平均GDP為8123美元,居世界第77位,相當於世界平均水準的79.92%,而在1978年,中國GDP總量佔世界GDP的比例僅為5.0%。每人平均GDP水準按當時官方高估的匯率計算,也只有224.9美元。從人民生活水準看,1978年全國有2.5億絕對貧困人口。2016年農村貧困人口僅為4335萬人,離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僅剩3年時間。

中國發展所取得的成績,“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但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它是在改革開放30 多年的偉大實踐中走出來的,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 多年的持續探索中走出來的,是在對近代以來170 多年中華民族發展歷程的深刻總結中走出來的,是在對中華民族5000 多年悠久文明的傳承中走出來的,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的現實基礎。”中國道路是根植于中國大地這片沃土的,是中國特殊國情的産物。任何國家在發展過程中可以吸收借鑒,但決不能簡單照抄照搬。任何不根據實際情況簡單照抄照搬的發展模式絕不會走向成功。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世界政黨大會上指出的,我們不“輸入”外國模式,也不“輸出”中國模式,不會要求別國“複製”中國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