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彩觀點

改革開放是黨的奮鬥目標和人民美好嚮往高度統一

發佈時間:2020-05-21 15:44:09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崔麗華 | 責任編輯:曹川川

崔麗華中央黨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40年前,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

40年間,風雲激蕩,滄海桑田。中國人民的面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中國共産黨的面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回首過往,無不使我們深刻的認識,中國能取得如此驚人的發展成就,中國能在國際社會贏得舉足輕重的地位,靠的就是堅持不懈推進改革開放。

習近平總書記説:“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歷史反覆印證,中國共産黨的自身要求和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是推動中國改革開放不斷向縱深發展的兩大動力。

中國共産黨人的自身要求是改革開放的內生動力

事物的發展是內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關鍵是內因,中國共産黨人的自身要求是改革開放的內生動力。改革就是改變體制機制不適應發展的方面,開放就是打開國門,積極吸收和借鑒其他國家的先進的技術、文化。

解放和發展生産力是改革開放的根本目的,實現國家現代化,讓中國人民富起來,讓中華民族復興起來,這與黨的使命和宗旨高度一致。

中國共産黨的使命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共産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始終肩負使命,正如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産黨宣言》中所言:“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産階級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中國共産黨秉承了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特質,自成立之初,就將實現共産主義作為自己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義無反顧肩負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併為之進行了可歌可泣的奮鬥,譜寫了氣吞山河的壯麗史篇。

中國共産黨的根本宗旨是為人民服務。中國共産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黨要保持自己的工人階級先鋒隊的性質,擔負起自己的歷史任務,決不能只代表某些少數人的利益,而應該成為最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代表,工人階級的利益、中國人民的利益和中華民族的利益,就是中國共産黨的利益,黨除了這些利益之外,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無論是革命時期、還是建設、改革時期,中國共産黨始終秉承創立之初的初心與使命,為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將自身發展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的結合在一起。

中國共産黨人為了實現歷史使命和體現黨的根本宗旨就必須堅持改革開放,發展經濟改善民生,讓人民過上好日子,讓國家更加繁榮昌盛。

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是改革開放的根本動力

回顧歷史,改革開放之前的中國正處在十年“文革動亂”,那時的中國經濟幾乎已經走到崩潰邊緣,整個政治局面是混亂的,經濟狀況處於緩慢發展和停滯狀態;環顧世界,當中國沉浸在“以階級鬥爭為綱”的發展中時,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已經進入黃金時代,美國、日本、歐洲的經濟飛速發展,20世紀80年代初期,日本的經濟規模已經遠遠的超過了中國。

擺脫貧困和結束動亂,是當時中國人民最強烈願望,推動改革和開放,是人民深埋在心中的強烈期盼,改革開放成為社會共識,通過改革開放過上好日子是當時的中國人民最樸素的願望。

1978年冬,安徽鳳陽小崗村的18位農民在“大包乾”的契約上按下了紅手印,成為改革開放的一聲春雷,衝破了思想的桎梏,喚醒了沉睡的大地。40年來,辛勞勇敢的中國人民將對美好生活的訴求凝結到對改革開放政策的積極擁護和支援中去,一步一個腳印,完成了西方國家需要上百年時間才能走完的道路,使這片土地在現代化的路上舊貌換新顏。

繼續前進是改革開放的唯一宿命

推動改革開放不斷走向深入的既包括中國共産黨人的內生動力,也包括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根本動力。同時這二者又高度統一,相輔相成、密切相連。這也是為什麼40年的改革開放,儘管每一步都充滿了難以想像的困難和艱辛,但是我們卻能夠取得令世人矚目的成績的根本原因,創造出美好的生活,就是黨的使命宗旨與人民的利益高度契合,完美統一。

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也永無止境,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

當前國內外環境都在發生極為廣泛而深刻的變化,我國發展面臨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戰,前進道路上還有不少困難和問題,社會矛盾和問題交織疊加,全面依法治國任務依然繁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強;意識形態領域鬥爭依然複雜,國家安全面臨新情況;一些改革部署和重大政策措施需要進一步落實;黨的建設方面還存在不少薄弱環節。

要破解發展面臨的各種難題,化解來自各方面的風險和挑戰,更好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除了深化改革開放,別無他途。

中國要前進,就要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正如習近平總書記説:“改革開放是我們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也是我們黨最鮮明的旗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