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雙套中央黨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3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浙江安吉余村,這是時隔十五年,總書記重訪余村。15年前,他在這裡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15年來,余村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要求,余村的發展不僅是安吉綠色發展的樣板,也蘊含了中國綠色發展的方案。
從“余村”到“余村現象”
15年來,余村已經逐步從一個踐行綠色發展的村成長為一種重視綠色發展的符號。余村是浙江安吉的一個典型小山村,位於天目山的余脈余嶺,過去,村民們靠山吃山,吃法也是簡單有效:開礦賣石頭。開礦賺錢將金山銀山的獲得建立在對綠水青山的破壞上,而不是建立在對綠水青山的保護上。這也是當時整個安吉、甚至整個中國發展的縮影,即把經濟發展建立在污染環境、破壞環境的基礎上。2005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在余村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這之後,村民們轉變發展觀念,逐步走出一條“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的發展路子。15年來,余村堅定踐行這一理念,走出了一條生態美、産業興、百姓富的可持續發展之路,逐步實現了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更高層次的轉化。
今天,綠色發展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共識。但在15年前,在唯GDP的發展觀驅動下,在窮怕了的心態驅使下,人們在“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之間,更願意選擇“金山銀山”,當時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非常具有超前意識的。15年過去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已經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和行動,成為新發展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余村、安吉、浙江、中國都在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在中華大地上,千千萬萬個余村已經涌現出來。余村已經不是一個個例,而是一種普遍現象。
從“人與自然”到“人與人”
15年來,余村人對綠色發展的認識逐步深化,綠色發展已經從重視“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轉變為重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最開始,余村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認識,就是關停礦山、發展旅遊、開辦農家樂等層面,也就是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簡單理解為既要重視生態、也要發展經濟,實現生態和經濟的協調發展。這當然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內涵,但是遠遠不是全部。
不管是生態,還是經濟,都不簡單是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自然的關係本身不過是人與人關係的投射。如果沒有和諧的社會關係、生産關係,也不可能有和諧的人與自然的關係。在“資本主導”的社會,自然只能淪為資本增殖的手段,為了追求“金山銀山”,只能犧牲“綠水青山”。所以,要想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也就是做到習近平總書記所説的“堅定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在保護好生態前提下,積極發展多种經營,把生態效益更好轉化為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就必須要有和諧的生産關係。15年來,余村探索了“支部帶村、發展強村、民主管村、依法治村、道德潤村、生態美村、平安護村、清廉正村”為主要特點的新時代鄉村治理“余村經驗”。把綠色發展與黨的領導、經濟建設、人民當家作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鄉村治理、黨風廉政建設等等相結合。綠水青山不僅僅是自然生態的綠水青山,更是人與人關係的綠水青山。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要求的,“要在推動鄉村全面振興上下更大功夫,推動鄉村經濟、鄉村法治、鄉村文化、鄉村治理、鄉村生態、鄉村黨建全面強起來,讓鄉親們的生活芝麻開花節節高。”
從“安吉實踐”到“中國理論”
15年來,余村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余村的發展是安吉重視生態文明的縮影。但是典型的意義和價值在於其普遍性,我們需要從安吉的實踐樣板出發去反思一個更為根本性的問題,人類社會發展的道路問題。從資本的本性來説,資本總是會為了利潤而不顧一切,包括不顧環境的代價;從發達國家的發展來看,基本都是走了一條先污染後治理的道路;從現實來説,即使在安吉,旅遊收入只能佔到財政總收入的一小部分,財政收入的大頭還是工業,而發展工業總是會帶來廢氣廢水的排放,也就是説總會給環境帶來壓力。那麼,人類能不能走出一條新的生態文明道路?
對這個問題,總書記已經給了明確的回答,強調“綠水青山”不是不要“金山銀山”,保護好“綠水青山”恰恰是為了獲得更多的、更持久的“金山銀山”。15年前,在《綠水青山也是金山銀山》一文中,他就指出,“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遊等生態經濟的優勢,那麼綠水青山也就變成了金山銀山”。15年後,總書記在余村再次強調,“經濟發展不能以破壞生態為代價,生態本身就是經濟,保護生態就是發展生産力”。這是安吉實踐的要求,也是中國方案的內涵。(責任編輯:唐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