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磊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院教授
習近平總書記所作的十九大報告氣勢磅薄、內涵深刻,3萬多字的報告分十三部分,縱觀歷史、關注現實、展望未來,具有劃時代意義,濃縮了五年來中國共産黨治國理政的經驗與啟示,描繪了從現在到2020年乃至本世紀中葉的宏偉藍圖。值得關注的是,“一帶一路”第一次進入黨的最高文件,而且一亮相就成為高頻詞,在三部分共出現了五次。
“一帶一路”成為“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新動能,增添經濟熱度、文化溫度,展現大國意願、大國能力。從十九大到二十大,是“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我們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又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
細讀報告可以發現,“五位一體”總體佈局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五個定位是一一對應的,即經濟建設是根本,對應的是富強中國;政治建設是保證,對應的是民主中國;文化建設是靈魂,對應的是文明中國;社會建設是條件,對應的是和諧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是基礎,對應的是美麗中國。無論是“五位一體”總體佈局,還是“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一帶一路”不僅是連接偉大事業的橋梁,更是各項工作的粘合劑、潤滑劑、催化劑。
將中國發展與世界發展融合在一起
在十九大報告的第一部分,即“過去五年的工作和歷史性變革”,強調經濟建設取得重大成就,指出“區域發展協調性增強,‘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成效顯著;實施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發起創辦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設立絲路基金,舉辦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亞信峰會。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
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提升中國的國際影響力、感召力、塑造力,同時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新的重大貢獻。“一帶一路”在互聯互通的基礎上,創新發展理念,將中國發展與世界發展融合在一起,中國的國際塑造力明顯提升。當歐美等西方國家“退、縮、反、逆”情緒蔓延的時候,如美國退出TPP、退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退出巴黎氣候協定,英國進行“退歐公投”,“黑天鵝”、“灰犀牛”等現象頻發;中國在提供全面的、系統的、多層次的物質性、理念性公共産品,“路、帶、廊、橋”等“一帶一路”實踐為缺失信心的國際社會帶來了新鮮空氣,掀起了進步潮流,中東歐16+1機制、亞投行、絲路基金、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等制度性公共産品供給成為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有力注腳。
全球知名的管理諮詢公司“麥肯錫”在2017年8月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自2007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的跨境資本流動縮水了65%。在一個“去全球化”的時代下: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不再像以前那樣熱衷於到世界各地進行投資,而紛紛提出“本國優先”的口號,內向性、排斥性增強。據統計,發達國家對外投資的規模由1.8萬億美元下降至近1萬億美元,而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規模卻與日俱增。未來五年,中國將繼續堅持以投資帶動貿易,加大區域價值鏈投資,中方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投資預計將達到1500億美元。
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
在十九大報告的第五部分,即“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強調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指出“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後”。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遵循共商共建共用原則,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
“一帶一路”有兩條脈絡,一條是商脈,即展現經濟熱度,一條是文脈,即洋溢文化溫度。經濟熱度就中國自身而言,要解決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的相關問題,通過“一帶一路”等務實路徑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進中國經濟平穩、健康、可持續發展;就全球經濟而言,要通過“一帶一路”等新合作動能解決和平赤字、發展赤字、治理赤字,讓世界經濟走上正軌、走出危機的陰霾,保持一個創新、開放、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
“一帶一路”的魅力不僅是一條經貿合作通道,更是一條文明互鑒之路,後者就是“一帶一路”文脈的具體體現。“一帶一路”不能夠急功近利,不能一哄而上、一搶而光、一哄而散,需要構建一個相互欣賞、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要為國際社會的良性互動創造積極的文化條件。
“一帶一路”不僅強調走出去,更重視引進來。中國將從2018年起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不僅為外國産品進入中國,也為世界各國開展貿易,推動全球貿易增長搭建國際化平臺。建設“一帶一路”,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實施新一輪擴大開放的重要舉措。“一帶一路”倡議是發展的倡議、合作的倡議、開放的倡議,堅持的原則是共商、共建、共用,追求的是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命運共同體。
提升中華文明的國際軟實力
在十九大報告的第十二部分,即“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強調“中國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堅持打開國門搞建設,積極促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努力實現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國際合作新平臺,增添共同發展新動力。”
“一帶一路”是中國全面對外開放的升級版,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將致力於提升中華文明的國際軟實力。一個具體表現就是“一帶一路”成為聯合國決議的“常客”。2016年11月17日,聯合國大會首次在決議中寫入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決議得到193個會員國的一致贊同。2017年3月17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形式,支援“一帶一路”倡議。2017年5月14日,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説:“今天的世界正位於一個關鍵的十字路口,既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也面臨著十分獨特的機遇,這些都影響著人類的未來”,“‘一帶一路’倡議具有巨大的潛力,它的重點在亞歐非,但是能夠惠及整個世界,不管是在地理上,還是在遠景上,都是非常宏大的。對於那些尚未融入全球經濟的國家,‘一帶一路’能夠給它們帶來更多融入市場的機會。”古特雷斯最後表示,“一帶一路”根植于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土壤,聯合國非常願意與中國一道,建好新的絲綢之路。”
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有兩大支柱,即新型國際關係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新型國際關係的核心是發展層面的合作共贏,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核心是文明層面對同舟共濟理念的由衷認同。合作共贏與“一帶一路”的商脈屬性緊密契合,價值或文化共振與“一帶一流”的文脈屬性高度匹配。因此,“一帶一路”不僅要以利服人、以例服人,更要以理服人、以立服人。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今天的主要問題不是站起來、富起來的問題,而是強起來的問題。具體表現在,中國不僅要有體量,更要有聲量。過去,落後就要挨打,貧窮就要挨餓,今天,失語就要挨罵,為此我們要通過“一帶一路”建設提升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制度性話語權。中國不僅是一個重要的國家,更是一個能夠贏得尊重的國家。
向國際社會分享中國發展紅利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中國共産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在實踐中,“一帶一路”不僅給國人帶來實實在在獲得感,也給國際社會分享中國發展紅利提供了務實路徑,中國人的信心更足,國際社會對中華民族的欣賞倍增。2014年至2016年,中國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總額超過3萬億美元。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累計超過500億美元。中國企業已經在20多個國家建設56個經貿合作區,為有關國家創造近11億美元稅收和18萬個就業崗位。
未來,“一帶一路”將務實推動中國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話語權領先的國家,助力“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實現,中華民族將以更加昂揚的姿態、更加負責任的態度、更綜合全面的能力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