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彩觀點

陸小華:增強“一帶一路”對外傳播有效性的原則和策略

發佈時間:2019-02-18 16:13:57 | 來源:鳳凰網國際智庫 | 作者:陸小華 | 責任編輯:魏博

“一帶一路”倡議和合作進展傳播的核心目標是在增進了解和理解的基礎上,增進共識和合作,以更好地實現習近平總書記提倡的“五通”目標:實現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這其中,民心相通是基礎,也是實現上述前面四通的重要條件。

一、增強傳播有效性的四個對策

要實現這樣的傳播目標,形成更有利於實現“一帶一路”倡議和合作的輿論環境,需要優化理念與傳播模式。在對內傳播與對外傳播越來越互動、互勵的情況下,必須採取一系列對策增強對外傳播有效性,以增強針對性、提高接受度、放大感染力、提升説服力。這四個具體目標它應當如何實現呢?

1、以國別研究為基礎,對“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和地區,增強傳播針對性。

“一帶一路”涉及的國家和地區數量眾多,區域廣闊。面對如何龐大複雜的區域和群體,傳播絕不能是大水漫灌式的,絕不能是簡單地把它們當作一個對象、一個整體、一個區域做傳播。有效的“一帶一路”的對外球傳播一定應當是以對國別的研究和理解為基礎的,這樣才能有效增強針對性。應當説,一個大國在走向強盛的過程中,它必然伴隨著對世界諸多地區、國家、民族的深刻了解和理解,和被這些國家、地區和民族了解和認同。以此為基礎,才能實現合作。“一帶一路”倡議和合作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共同選擇和願望。作為“一帶一路”倡議的首倡國,中國的全球傳播也必須建立在國別研究的基礎上。最近,國家社科規劃辦宣佈,國家社科基金從今年開始設立冷門“絕學”和國別史等研究專項,重點圍繞對國家戰略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和研究投入不足的基礎學科,對文化傳承具有重要價值而急需搶救的瀕危學科,對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構建具有重要作用而有待加強的特色學科。涉及一級學科主要包括哲學、中國歷史、世界歷史、考古學、中國文學、外國文學、宗教學、民族學、語言學等人文基礎學科。涵蓋敦煌學、藏學、邊疆史、邊海防史、非物質文化遺産研究、歷史地理學、地名學、中小國家特別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國別史、周邊外交及中外交往史、少數民族史、簡牘學、古文字學、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外語小語種、因明學等學科領域。這其中,世界歷史考古學、民族學、語言學等基礎學科,特別是歷史地理學、地名學,中小國家、特別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國別史,周邊外交及其中外交往史等等,更是與“一帶一路”倡議和合作的對外傳播密切相關。國家社科基金的新舉措給“一帶一路”全球傳播提出了一個重要啟示。

2、以更深入的受眾研究為基礎,提高傳播接受度。

受眾研究,在學術界和新聞傳播實踐領域,都是人們關注重點和持續研究的課題。但是面對“一帶一路”的全球傳播,面對複雜的受眾群體,受眾研究還必須更加深入和深化。傳播必須建立在對受眾群體心理、需求、習俗、禁忌了解、把握的基礎上。很多時候,人們期望的傳播效果沒有實現,其原因,既有可能是與受眾群體的需求不匹配,也有可能是與其習慣錯位,更有可能是與其禁忌有所衝突。這時候,傳播不僅達不到效果,甚至會産生負面影響。今天,中國需要推進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國別研究,有了這樣的研究成果,就可以更有效支撐更深入的受眾研究,從而實現所期望的傳播效果。今天,更深入的受眾研究需要在新的時代條件和研究條件下更深入地推進,需要基於數據分析,更要注重對行為數據的分析;需要基於對受眾心理和需求的更深入研究,更需要基於對傳播效果的更深入研究;需要定性的研究,更需要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結合。

3、以更有溫度和硬度的故事增強感染力。

什麼樣的故事更有利於增進了解和理解,增進共識和合作?

講故事,從來都不是簡單的介紹一件事如何發生的,而是在講述中與受眾有感情交流、價值觀互動。這裡的價值觀互動就是它的硬度,感情交流就是溫度。講故事,從來都不是簡單地重現發生了什麼和如何發生的,講故事必須在其中蘊含著受眾所能體會到的思想和觀點。好故事,應當是有溫度又有硬度的。有思想含量,有足夠思想性,又有高明表達的故事,才是好故事。今天在傳播中需要的有溫度又有硬度的故事,和現實生活中的故事,已經有的區別,其中已經滲入了想表達的思想和觀點。只有蘊藏了思想含量和觀點的故事,在傳播實踐中才可能得到比較好的影響。

4、以高明解讀與創新表達提升傳播説服力

新聞事實可以有多個報道角度,特定條件下最適合的角度,往往需要有心的發現和精妙的表達。有些重大新聞可以有多個解讀角度,但傳播力最大的可能是最簡單又最説明問題的切入點。高明的解讀和創新的表達是同等重要的。如今,傳播者需要掌握新媒體的傳播規律,要以獨特的思維提煉新聞的價值點,要以專業的處理和加工能力確定最適合此刻傳播的切入點,以對受眾需求點、敏感點、關注點的把握確定稿件的共鳴點,從而驅動新媒體輿論場上的再傳播。能夠驅動人們願意幫助再傳播,驅動人們通過轉發、點讚來放大傳播的效應,就能達到更好的國別傳播效果。同樣,還需要以恰當的價值提煉和表達與受眾在深層形成共振,從而實現通過傳播增進認同和共識的目標。

這樣的高明解讀和創新表達,就能夠以認知提升、形象塑造、身份建構、態度轉變、價值認同、行為轉化的全過程,以傳播效果為實現戰略目標服務。

二、實現傳播有效性需要把握好的五個問題

基於服務“五通”的要求,增進了解理解、增進共識合作的傳播目標,“一帶一路”對外傳播還需要把握幾個問題。

1、以政治傳播的標準把控傳播行為

效果可控的傳播才是好的傳播。傳播從來都不應當是一個隨意釋放出去的箭,不應該是隨意潑灑出去的水,而應該對它的效果有預感、預見、預判,實現可以預計的傳播效果,這才是好的傳播效果。

政治傳播是傳播主體有意或無意,利用行為、語言等有意義符號,直接或借助媒體,向社會成員或域外受眾,傳播政治資訊的現象、行動或過程。在我看來,

一切能夠傳遞政治資訊、獲得政治效果、實現政治意圖的傳播都是政治傳播。今天,在國際傳播中尤其如此。因此,我們應以政治傳播的眼光和標準,來評判、把控所進行的傳播,實現所期望的傳播效果,哪怕是所做的是文化、商業或其他領域的傳播。

2、以內外並重的思維把控傳播效果

傳播已經不能簡單區分為對內還是對外。對內傳播與對外傳播正在打通、互勵、交疊,從而産生交互影響。今天,傳播已經不能人為地區分為媒體傳播、網路傳播,正在呈現深度融合狀態,形成融合傳播。今天,人人都可能是傳播者,人們的日常生活行為都可能是在做傳播。傳播,可能已經不是一種特意進行的行為。政治家、企業家、媒體人、公眾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從事傳播、參與傳播,改變傳播形態。

因此,今天必須以內外並重的思維把控傳播效果。 以對內報道的效果要求,估量對外傳播在國內可能産生的影響;以對外傳播的效果控制標準,估量對內報道可能在境外産生的影響。

3、以增強權威性為基礎優化傳播效應。

高傳播性不一定等於高影響力,高影響力不一定等於高權威性。在微傳播時代,傳播力並不是使用了網際網路工具就自然獲得,引導力必須基於新的理念和工具重新構建。在這樣的基礎上,要以增強權威性為基礎優化傳播效應。

4、以優化便利性為手段提升傳播效率。

便利性決定傳播的有效性,決定引導的可能性。今天,利用新媒體傳播,必須以優化便利性為手段提升傳播效率。移動網際網路創業的基本規律,就是“便利性替代”。同樣,傳播領域發生的變化相當程度上也體現為“便利性替代”。增強便利性就可以增強傳播的有效性。只有讓受眾接觸、獲得、理解更為便利,傳播才可能更為有效。

5、以博弈思維為權衡贏得輿論鬥爭。

不可否認,在國際傳播舞臺上,以多種形態發生著輿論博弈和輿論鬥爭。面對西方國家的中國威脅論、中國崩潰論等論調,面對國際輿論場上對中國的謠言和中傷,主流媒體在“一帶一路”的全球傳播中,必須關注輿論博弈,必須以輿論博弈為權衡努力贏得輿論鬥爭。在傳播中,無論是議題設置還是對發生的新聞事件的反映,都必須有博弈思維。有了博弈思維,才能更有效把控傳播效果,才有可能贏得輿論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