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精選

習近平扶貧思想論綱

發佈時間:2019-02-18 16:12:50 | 來源:福建社會科學院福建論壇雜誌社 | 作者:黃承偉 | 責任編輯:魏博

摘要: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脫貧攻堅取得了決定性進展,為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做出了貢獻。習近平扶貧思想是脫貧攻堅的根本遵循,是脫貧攻堅最重要的理論創新成果。這一成果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從形成過程、時代背景、理論淵源、豐富內涵、精神實質、思維方法、實踐創新、國際價值、歷史貢獻九個方面,梳理、闡述了學習、研究、領會習近平扶貧思想的初步體會,旨在為進一步深入研究習近平扶貧思想提供參考。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扶貧開發工作,將其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並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納入“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全面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推動、親自督戰,首提精準扶貧、系統闡述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思想及基本方略,就脫貧攻堅各個方面指明方向、作出部署、提出要求,形成了思想深邃、邏輯嚴密、內涵豐富的習近平扶貧思想,成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科學指南和根本遵循。砥礪奮進五年來,在習近平扶貧思想引領下,全黨全國全社會廣泛動員,五級書記抓扶貧,改革創新完善脫貧攻堅體系,有力有序推進建檔立卡、駐村幫扶、扶貧資金管理、考核評估等重點工作,深入推進各項扶貧政策措施精準落實,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進展,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做出了積極貢獻。習近平扶貧思想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創新的最新成果,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打贏決勝全面小康社會背景下的脫貧攻堅戰,必須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始終用習近平扶貧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深化習近平扶貧思想的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研究,深刻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一、形成過程

實踐是理論之源。馬克思主義認為,每一歷史時期的觀念和思想可以極其簡單地由這一時期的生活的經濟條件以及由這些條件決定的社會關係和政治關係來説明。任何一種思想理論都有一個形成過程,這符合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一般規律。習近平扶貧思想能夠成為有效解決我國新時期貧困問題的指導思想,無疑與他的理想信念鑄自於貧困農村有關,無疑與他始終作為人民一員的創造性思考有關。他曾深情回憶:“15歲來到黃土地時,我迷惘、徬徨;22歲離開黃土地時,我已經有著堅定的人生目標,充滿自信。作為一個人民公僕,陜北高原是我的根,因為這裡培養出了我不變的信念:要為人民做實事!”這段飽含深情的話語,深刻地揭示了習近平扶貧思想形成的實踐來源。習近平扶貧思想的形成,從實踐層面看,既源於他個人成長經歷和長期擔任地方主要領導的實踐探索,更源於他擔任黨的總書記後,在長期對貧困演變規律、扶貧開發經驗教訓的深刻思考的基礎上,對我國脫貧攻堅的地位、目標、思路、路徑、政策、機制、主體、保障體系等重點難點問題做出了重大判斷,進行了系統深入闡述,形成了邏輯嚴密、內涵豐富的思想體系。其形成發展可以理解為經歷了萌芽、實踐、形成三個階段。

一是萌芽于梁家河的插隊時期。1969年,習近平主動響應黨的號召來到陜西省延安市延川縣梁家河插隊當知青。7年的插隊農村生活,與黃土高原淳樸鄉親同吃同住同勞動的青春歲月,孕育了習近平對貧困群眾産生的深厚感情,成為他長期關注貧困與反貧困的實踐根源。這段經歷讓他深切了解到什麼是中國的農村、什麼是老百姓的喜怒哀樂,什麼是中國的貧困地區和貧困大眾。他對貧困大眾的深情和擔當,深深融入到他的人生追求之中。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梁家河的插隊經歷,形成了習近平扶貧思想的最初萌芽。

二是實踐于先後在河北正定縣、福建廈門市、福建寧德地區、福建省、浙江省擔任領導特別是主要領導職務時期。上世紀八十年代他在河北正定工作,走遍全縣200多個村子,大刀闊斧改革經濟發展模式,大力推行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帶領全縣人民一舉甩掉“高産窮縣”的帽子。在福建省、浙江省工作期間,始終重視和探索幫助落後地區、貧困群眾擺脫貧困的有效模式,提出並實踐“因地制宜”“自力更生”和“內生動力”等。組織開展造福工程、山海協作、向貧困村派駐第一書記等工作,幫助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積極貫徹鄧小平同志“兩個大局”戰略思想,開創東西部扶貧協作的“閩寧模式”。無論是從較為封閉的內陸還是到相對開放的沿海,從經濟欠發達地區到發達地區,習近平始終把貧困群眾的安危冷暖放在心頭,深入思考和探索扶貧開發路徑,其反貧困思想在《知之深、愛之切》《擺脫貧困》《展山海宏圖創世紀輝煌——福建山海聯動發展研究》《中國農村市場化研究》等系列著作中均有充分體現。

三是形成于擔任黨的總書記以後。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第二次國內考察就去了河北省阜平縣看真貧,提出了消除貧困是社會主義本質要求、兩個重中之重、科學扶貧、內源扶貧、精神扶貧等重要思想。五年來先後30多次國內考察都涉及扶貧,連續5年新年國內首次考察都調研扶貧,14個連片特困地區基本都走遍了,多次發表涉及扶貧開發的重要講話,主持或參加涉及扶貧開發的重要會議,以強烈的歷史擔當和改革創新精神,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破解扶貧開發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深刻闡述了“六個精準”的要求,“五個一批”的路徑以及“扶持誰”“誰來扶”“怎麼扶”“如何退”四個關鍵問題,標誌著以精準扶貧為核心的習近平扶貧思想體系形成與成熟。

二、時代背景

時代是思想之母。任何思想的形成發展都有深刻的時代背景,習近平扶貧思想也不例外。

首先源自於中國共産黨執政的性質和宗旨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根本要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的宗旨,黨團結帶領人民矢志不渝地加快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就是要讓人民群眾過上好日子。習近平“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的重要使命”的重要論述把扶貧開發、消除貧困提高到了新的高度。扶貧開發工作,體現著社會主義的根本價值追求和奮鬥理想。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兌現我們黨對人民的莊嚴承諾,最艱巨的任務和最關鍵的環節是脫貧攻堅。

其次源自於我國扶貧開發的實踐以及貧困特徵及環境發生了變化。整個社會主義建設發展史,從本質上説就是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的歷史。1949年新中國建立,剝削和壓迫現象逐步被消滅,社會主義制度確立,為消除貧困奠定了制度基礎。黨領導全國人民實行土地改革,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開展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不斷探索改善人民生活的道路,短時間內新中國的落後面貌煥然一新,人民生活水準有了巨大提升。改革開放以來,改革釋放了社會的活力,積累了物質財富,為有組織、有計劃、大規模的扶貧開發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以來,我國實施有組織、有計劃、大規模的扶貧開發,始終堅持把發展作為扶貧開發的基礎,把開發作為解決貧困問題的手段,探索出一條政府主導、社會參與、自力更生、開發扶貧的中國式扶貧開發道路。但是,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縮小城鄉和區域發展差距依然是發展中面臨的重大挑戰。特別是貧困人口的結構和分佈特徵發生顯著變化,絕對貧困大幅減少,支出性貧困、插花貧困和深度貧困問題凸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如期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貧困問題是最大的短板。這一時期,我國綜合實力的穩步提升,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的現代化水準明顯提高,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科技及其應用的日新月異發展變化,已經完全具備全面脫貧攻堅的整體實力,人、財、物等方面的積累為開展脫貧攻堅奠定了紮實的物質基礎,也創造了物質條件。習近平在延續長期以來共産黨人消除和緩解貧困的經驗,基於當前中國發展的歷史條件,將貧困問題擺到了治國理政的首要位置。偉大的實踐孕育偉大的思想,共産黨人長期以來消除貧困,為人民謀福利的努力為新時期的脫貧攻堅提供了深厚的歷史基礎,構成了習近平扶貧思想的實踐來源。

再次源自於我國正在走近世界舞台中心以及國際社會的期待。2015年9月世界各國領導人在聯合國峰會上通過了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該議程涵蓋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其中要求各國致力於消除一切形式的貧窮。我國作為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重視並積極穩妥地採取各項措施落實該議程。以脫貧攻堅方式,集全國之力在2020年解決絕對貧困問題,這將繼續保持我國扶貧開發的領先地位,充分體現了全球最大發展中國家履行大國責任的決心和承諾,為落實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議程作出示範。

三、理論淵源

習近平扶貧思想的理論淵源包括馬克思主義貧困與反貧困理論、中國共産黨歷代領導人的扶貧思想和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

馬克思經典作家關於無産階級消除貧困共同富裕的思想是習近平扶貧思想的理論基點。馬克思恩格斯最早從制度層面關注和分析資本主義貧困問題。1842年的《英國工人階級狀況》和《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揭露了資産階級對無産階級的殘酷剝削,成為他們貧困思想的起點。同時,馬克思區分並定義了絕對貧困和相對貧困。指出勞動者貧困源於資本、地租和勞動者的分離。生産過程中人與物的分離導致了貧困,即生産資料的貧困,其進一步衍生出勞動者的生活貧困、精神貧困和文化貧困等。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對資本主義生産方式進行了解剖和理論批判,指出廢除資産階級的所有制,是實現共産主義、消滅貧困和剝削的手段。馬克思恩格斯關於貧困和反貧困的思想不僅確立了中國看待和分析貧困問題的唯物主義立場,也指出了消除貧困的根本路徑和方向。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對資本主義深刻批判基礎上,闡述了物質貧困與精神貧困、絕對貧困與相對貧困等現象,並提出消除工人階級貧困化現象、關心人的利益、促進“自由人聯合體”、人的全面發展等思想,為當代中國共産黨人探尋扶貧開發戰略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礎和理論支撐。

中國共産黨歷代領導人的扶貧思想是習近平扶貧思想形成發展的重要基礎。我國扶貧開發過程中,歷代黨和國家領導人不僅推動扶貧開發取得巨大成就,也提出並不斷豐富了中國特色扶貧開發道路和理論體系。毛澤東提出中國共産黨是消除貧困的堅定領導力量,全體中國人民尤其農民群眾是反貧困的主導力量;鄧小平主張將農村經濟發展、農民生活水準提高與中國經濟發展、擺脫貧困緊密結合起來;江澤民提出“他扶”與“自扶”的有機統一,以及堅持開髮式扶貧、堅持科技先行、堅持正確領導、堅持因地制宜、堅持可持續發展等“五個堅持”;胡錦濤提出“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及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等理論,指出扶貧開發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一項歷史任務,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項重要內容等,這些為新時期習近平扶貧思想的形成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

我國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為習近平扶貧思想提供了歷史營養。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扶危濟困、改善民生,建設小康社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在追求。“仁愛”“民本”“兼愛”“大同”等社會思想,不僅蘊含了中國古代對於貧困與反貧困問題的基本看法,也為中國扶貧、救助、慈善思想的形成發展奠定了基礎。不忘歷史才能開闢未來,善於繼承才能善於創新。習近平多次強調從我國歷史中尋找良好經驗和啟示,其中就包含扶貧領域的經驗和智慧。習近平指出,對傳統文化中適合於調理社會關係和鼓勵人們向上向善的內容,我們要結合時代條件加以繼承和發揚,賦予其新的涵義。

四、豐富內涵

全面、系統、準確理解習近平扶貧思想體系及其豐富內涵,具有重要的理論實踐意義。習近平扶貧思想體系由九個方面的重要思想組成,每一個重要思想都包含豐富的內涵。

一是關於消除貧困是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的思想。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的重要使命。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如果貧困地區長期貧困,面貌長期得不到改變,群眾生活長期得不到明顯提高,那就沒有體現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那也不是社會主義。這些論述體現著社會主義的根本價值追求和奮鬥理想,是社會主義的題中應有之義。這一重要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價值觀的堅守和捍衛,更是對它的發展。學習習近平扶貧思想,首先要從政黨性質、執政責任、鞏固制度的高度深刻理解,增強使命感責任感。

二是關於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任務的思想。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關鍵在貧困的老鄉能不能脫貧。農村貧困人口如期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是我們黨對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這些論述深刻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僅要從總體上、總量上實現小康,更重要的是讓農村和貧困地區儘快趕上來,逐步縮小這些地區同發達地區的差距,讓小康惠及全體人民。這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現實需要,更是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目標的基礎和前提。這一重要思想深刻闡述了扶貧開發工作的重要性、緊迫性,要進一步增強做好扶貧開發工作的緊迫感,以更加明確的目標、更加有力的舉措、更加有效的行動,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成色。

三是關於科學扶貧的思想。推進扶貧開發、推動經濟社會發展,首先要有一個好思路。繼續加大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把貧困地區孩子培養出來才是根本的扶貧之策。要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經濟。實行易地搬遷。扶貧開發要與生態環境保護相結合。編織好“社會安全網”。這些論述闡述了扶貧開發、脫貧攻堅的深刻內涵,為提高扶貧開發工作水準和效果指明瞭方向,提供了指南。這一重要思想,從提高扶貧工作科學性的角度出發,闡述了扶貧脫貧的總體思路和實現途徑,體現出習近平作為黨和國家領袖對國家貧困現狀的深入了解,對扶貧開發歷史經驗教訓的深刻總結,對現實做深入細緻思考後的務實選擇。

四是關於精準扶貧的思想。扶貧開發推進到今天這樣的程度,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於精準。要找準‘窮根’、明確靶向,量身定做、對症下藥,真正扶到點上、扶到根上。要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要打牢精準扶貧基礎,通過建檔立卡,摸清貧困人口底數,做實做細,實現動態調整。要提高扶貧措施有效性,核心是因地制宜、因人因戶因村施策,突出産業扶貧,提高組織化程度,培育帶動貧困人口脫貧的經濟實體。扶貧小額信貸、扶貧再貸款等政策要突出精準。這些論述體現了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扶貧開發工作的新部署新要求,體現了現階段我國以攻堅戰方式解決貧困問題這一突出特徵,更是對過去“大水漫灌”等不精準扶貧工作方式方法的根本性改革,目的就是進一步提高脫貧攻堅的精準度有效性。這一重要思想是習近平扶貧思想的核心。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思想,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基本方略,是開展扶貧脫貧工作總的工作原則,體現的是精準性、實效性標準和要求。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就是要真正把精準理念落到實處,變“大水漫灌”為“精準滴灌”,切實解決扶持誰、誰來扶、怎麼扶、如何退的問題。

五是關於內源扶貧思想。脫貧致富貴在立志,只要有志氣、有信心,就沒有邁不過去的坎。貧困地區發展要靠內生動力,如果憑空救濟出一個新村,簡單改變村容村貌,內在活力不行,勞動力不能回流,沒有經濟上的持續來源,這個地方下一步發展還是有問題。幹部群眾是脫貧攻堅的重要力量,貧困群眾既是脫貧攻堅的對象,更是脫貧致富的主體。要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把貧困群眾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調動起來,靠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這些論述深刻指出,擺脫貧困首要意義並不僅僅是物質上的脫貧,還在於擺脫意識和思路的貧困。扶貧開發最為重要的是,要充分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群眾戰勝困難的信心,激發內生動力,提高自我發展能力,變“輸血”為“造血”。這一重要思想深入闡述了激發內生動力的工作方向和重點,充分體現了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貧困地區發展、扶貧開發工作必須尊重貧困群眾的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把激發扶貧對象的內生動力擺在突出位置。扶貧與扶志、扶智結合,就是要加強對貧困群眾的思想發動,把教育作為扶貧開發的治本之策。把加強貧困村基層組織建設、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推進扶貧對象的組織化作為扶貧開發的重要內容。充分發揮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的作用,把貧困群眾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把他們自力更生的精神激發出來,不斷提高他們共用發展成果的能力。

六是關於社會扶貧思想。脫貧致富不僅僅是貧困地區的事,也是全社會的事。要健全東西部協作、黨政機關定點扶貧機制,各部門要積極完成所承擔的定點扶貧任務,東部地區要加大對西部地區的幫扶力度,國有企業要承擔更多扶貧開發任務。扶貧開發是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責任,要動員和凝聚全社會力量廣泛參與。這些論述闡述了社會扶貧的重要作用及其不可替代性,對如何更加廣泛地動員社會參與脫貧攻堅提出了新要求,為進一步發揮我們黨的政治制度優勢、加大社會扶貧工作力度、凝聚更大扶貧合力指明瞭方向。這一重要思想從扶貧是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責任的高度,深入闡述了廣泛動員社會力量的重大意義和基本途徑。做好社會扶貧工作,對於弘揚中華民族扶貧濟困的傳統美德,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共同向貧困宣戰,具有重要戰略戰術意義。必須不斷動員和凝聚各方面力量,構建大扶貧格局,形成脫貧攻堅的強大合力。

七關於陽光扶貧思想。扶貧資金是貧困群眾的“救命錢”,一分一厘都不能亂花,更容不得動手腳、玩貓膩!要加強扶貧資金陽光化管理,加強審計監管,集中整治和查處扶貧領域的職務犯罪,對擠佔挪用、層層截留、虛報冒領、揮霍浪費扶貧資金的,要從嚴懲處!要把握好脫貧攻堅正確方向,防止層層加碼,要量力而行、真實可靠、保證品質。要防止形式主義,扶真貧、真扶貧,扶貧工作必須務實。要實施最嚴格的考核評估,開展督查巡查,對不嚴不實、弄虛作假的,要嚴肅問責。這些論述的根本要求,是要把扶貧資金使用、扶貧脫貧的過程和結果置於“陽光”之下,切實做到脫貧過程紮實,脫貧結果真實,讓扶貧資金使用和脫貧成效真正獲得群眾認可、經得起實踐和歷史檢驗。這一重要思想要求始終把紀律和規矩挺在前面,不斷完善制度,加強監管,堅決懲治和預防扶貧領域違紀違法行為。大力改革財政扶貧資金使用管理機制,完善扶貧資金項目公告公示制度,建立健全貧困群眾全程參與脫貧攻堅每一個步驟,發揮媒體監督、交叉考核監督、第三方評估的作用,確保扶貧資金使用、扶貧項目實施、脫貧驗收過程公開透明,確實做到陽光化管理。

八是關於扶貧開發要堅持發揮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的思想。脫貧攻堅任務重的地區黨委和政府要把脫貧攻堅作為“十三五”期間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來抓,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要層層簽訂脫貧攻堅責任書、立下軍令狀。省對市地、市地對縣、縣對鄉鎮、鄉鎮對村都要實行這樣的督查問責辦法,形成五級書記抓扶貧、全黨動員促攻堅的局面。要把貧困地區作為鍛鍊培養幹部的重要基地。把脫貧攻堅實績作為選拔任用幹部的重要依據。這些論述表明,始終堅持黨對脫貧攻堅的領導,充分發揮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這是我們最大的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也是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扶貧開發取得偉大成就的根本經驗,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根本保障。這一重要思想就是要充分發揮各級黨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嚴格執行脫貧攻堅一把手負責制,省市縣鄉村五級書記一起抓。健全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層層簽訂脫貧攻堅責任書,逐級壓實落實脫貧責任。嚴格考核,建立年度脫貧攻堅督查巡查制度,開展第三方評估,確保脫貧品質。

九是關於共建一個沒有貧困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消除貧困是人類的共同使命。中國在致力於自身消除貧困的同時,始終積極開展南南合作,力所能及向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的援助,支援和幫助廣大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最不發達國家消除貧困。在國際減貧領域積極作為,樹立負責任大國形象,這是大賬。要引導廣大幹部群眾正確認識和看待這項工作。這些論述充分展現了習近平總書記作為大國領袖的全球視野和寬廣胸懷,為我們在做好國內扶貧工作的同時,如何開展國際減貧合作,服務於國家外交、援外大局以及“一帶一路”建設,發揮扶貧軟實力在樹立大國形象、增強我國在全球治理中的話語權中的特殊作用,明確了目標,指明瞭方向。這一重要思想深刻闡述了開展國際減貧合作,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意義。我們要深刻理解、準確把握,更加有力有效、力所能及地深化國際減貧合作,為全球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推進,提出中國方案,貢獻中國智慧,更加有效地促進廣大發展中國家交流分享減貧經驗,樹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

五、精神實質

學習領會習近平扶貧思想的精神實質,集中體現在以下5個“始終體現”上。

一是始終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要求。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整體貧困,是我們黨向人民做出的莊嚴承諾,貫穿其中的主線就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貧困人口是人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黨最需要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其根本利益的弱勢群體。兌現承諾,必須作為全黨全國全社會的共同任務,充分發揮政治優勢、制度優勢,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確定的“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管理體制得到了貫徹,四梁八柱的頂層設計全面形成,各項決策部署得到有效落實。但越往後脫貧難度越大。在決戰決勝的關鍵時刻沒有退路,這就更需要我們始終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穿精準扶貧、脫貧攻堅全過程,一切工作都為消除貧困群眾致貧因素而精準謀劃,為滿足貧困群眾脫貧需求而精準幫扶。切實增強脫貧攻堅的緊迫感,擼起袖子加油幹。

二是始終體現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要求。習近平扶貧思想,特別是關於科學扶貧、精準扶貧、內源扶貧、社會扶貧等思想,根本要求是以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為核心,從完善國家治理體系的高度凝聚脫貧攻堅合力,在實現脫貧攻堅目標的同時,按照完善國家治理體系的總體佈局,建立健全貧困治理體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脫貧攻堅“要強化領導責任、強化資金投入、強化部門協同、強化東西協作、強化社會合力、強化基層活力、強化任務落實”。這“七個強化”,從整體入手,以戰略思維謀全局,以系統思維聚合力,為更好實施精準扶貧、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重要方法論指導。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脫貧攻堅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主要就是因為創造和把握了“加強領導是根本、把握精準是要義、增加投入是保障、各方參與是合力、群眾參與是基礎”等五條基本經驗。這是更好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確保如期實現脫貧攻堅目標的關鍵所在,也是完善我國貧困治理體系的重要內容,需要在工作中繼續堅持、落到實處。“七個強化”實質上是對五條基本經驗的再動員、再部署,指明瞭扶貧領域推進國家貧困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本路徑。

三是始終體現黨的思想路線和群眾路線的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脫貧攻堅必須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從“六個精準”“五個一批”“四個問題”,到“有的要下一番繡花功夫”,精準扶貧重要思想不斷豐富發展,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的要求不斷提高。從本質上説,精準扶貧就是實事求是思想路線、黨的群眾路線的生動體現。深刻領會“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重要論述,需要從實事求是思想路線、黨的群眾路線的高度,進一步增強深化精準扶貧的行動自覺。深化精準扶貧,就是要把各項中央決策部署、政策措施有效落實到貧困村、貧困戶。深化精準扶貧是一個系統工程,打牢基礎是前提,分類施策是基礎,以“繡花式”功夫提高扶貧措施有效性是核心,提高組織化程度是關鍵,培育貧困人口自我發展能力是根本,打好政策組合拳是保障,必須整體推進、全面發力。

四是始終體現全面從嚴治黨的要求。“真扶貧、扶真貧、真脫貧”的要求貫穿習近平扶貧思想始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扶貧工作必須務實,脫貧過程必須紮實,脫貧結果必須真實。“三真”“三個必須”的重要論述,實質上是要求我們要從全面從嚴治黨的高度進一步把握好脫貧攻堅正確方向。我們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兌現承諾。如果精準扶貧不到位,搞層層加碼,搞形式主義,導致虛假脫貧、數字脫貧,群眾就會有大意見,就會對黨和政府失去信任,就會影響執政黨的公信力,甚至陷入所謂“塔西佗陷阱”。落實“三個必須”的要求,做到扶真貧、真扶貧、真脫貧,最根本的是要把全面從嚴治黨要求貫穿脫貧攻堅全過程,特別是要嚴明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不折不扣地落實黨中央的決策部署。做到精準識別不漏窮人,實行動態管理;精準分類施策,確保精準性有效性;精准考核較真碰硬,確保脫貧品質;精準脫貧嚴格標準,防止急躁症拖延病。切實防止形式主義,讓脫貧成效真正獲得群眾認可、經得起實踐和歷史檢驗。開展督查巡查,對不嚴不實、弄虛作假的,要嚴肅問責。加強扶貧資金管理使用,對挪用乃至貪污扶貧款項的行為必須堅決糾正、嚴肅處理。

五是始終體現激發內生動力的要求。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是習近平扶貧思想的核心。能否實現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激發內生動力是關鍵。內生動力從根本上説是黨在基層的領導力、號召力、凝聚力不斷提高的表現。貧困村基層組織以及貧困地區、貧困村、貧困群眾是否建立內生發展動力,是實現精準脫貧的根本性標誌,是精準扶貧的著力點,這也是習近平扶貧思想的核心精神。激發內生動力是深化精準扶貧的基礎。首先要加強基層基礎工作,從確保黨在基層領導力的高度進一步把抓黨建促脫貧落到實處。加強基層基礎建設,就是要選好配強村兩委班子,培養農村創業致富帶頭人,促進鄉村本土人才回流,打造一支永遠不走的工作隊。其次要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靠基層幹部用精準的精神、精準的辦法做好每一項工作。第三,推廣運用參與式扶貧等方式方法,增強貧困群眾對幫扶項目的擁有感、效益的獲得感,建立正向激勵引導機制,不斷激發和培育貧困地區、貧困群眾內生動力和自我發展能力。

六、思維方法

習近平扶貧思想有著科學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總遵循,充分彰顯了解決改革發展基本問題的本領和智慧。習近平扶貧思想的思維方法有戰略思維、系統思維、辯證思維、創新思維和底線思維。

戰略思維。所謂戰略思維就是善於把握事物發展總體趨勢和方向的能力。做到既抓住重點又統籌兼顧,既立足當前又放眼長遠,既熟悉國情又把握世情,在全局的掌控中推進各項工作。打贏脫貧攻堅戰,是站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兩個百年夢想的戰略高度,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國情,謀大局謀長遠謀根本之舉。把扶貧開發作為一項戰略,把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作為一項方略,從中國國情特別是制度自身優勢出發,構建省(自治區、直轄市)、市(地、州)、縣、鎮(鄉)、村五級一起抓扶貧,層層落實責任制的治理格局,堅持分類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貧困原因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等一系列舉措,充分説明習近平總書記對扶貧開發工作既有宏觀定位和全局思考,又有細緻入微的具體洞察和設計。

系統思維。扶貧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習近平總書記就脫貧攻堅的目標、思路、路徑、政策、機制、主體、工作要求等重點難點問題,進行了系統設計,指出:推進扶貧開發、推動經濟社會發展,首先要有一個好思路、好路子。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理清思路、完善規劃、找準突破口。提出“六個精準”“五個一批”從整體上作好部署;強調打出政策組合拳,群眾參與是基礎,重視廣大基層幹部群眾的首創精神,脫貧摘帽要堅持成熟一個摘一個,等等。這些論述,不僅把規劃圖設計好,而且把過河的“橋或船”都安排好。

辯證思維。善於抓住主要矛盾和關鍵問題,堅持“兩點論重點論”,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扶貧攻堅工作中採取的重要舉措,就是實施精準扶貧方略,找到“貧根”,對症下藥,靶向治療。強調注重抓六個精準,即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確保各項政策好處落到扶貧對象身上。這些措施,不僅抓住了當前扶貧脫貧的重點和關鍵,把握了我國社會矛盾的主要方面,而且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提出的各項政策主張符合實際,能夠産生積極效果,充分顯示出習近平總書記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思想始終貫穿的唯物辯證思維。

創新思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改革創新扶貧開發體制機制特別是考核機制,貧困地區要把提高扶貧對象生活水準作為衡量政績的主要考核指標。打贏脫貧攻堅戰,需要著力消除體制機制障礙,建立並運用好更加協調、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扶貧開發新體制、新機制,不斷提升扶貧開發效果。特別是要改革考核方式,對貧困縣由主要考核地區生産總值向主要考核扶貧開發工作成效轉變,引導貧困地區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把工作重點放在扶貧開發上。要建立並實施最嚴格的考核評估、年度報告、督查巡查、嚴肅問責等制度。

底線思維。底線思維能力就是客觀地設定最低目標,立足最低點,爭取最大期望值的能力。在扶貧開發工作中增強底線思維能力,重在守底線,就是要織牢民生安全網的“網底”,圍繞攻堅拔寨,圍繞貧困村、貧困戶,做到各項政策精準落實到位,靶向目標定位精確,不讓任何一位同胞在全面建成小康路上掉隊。同時,寧可把形勢想得更複雜一點,把挑戰看得更嚴峻一些,做好應付最壞局面的思想準備。

七、實踐創新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扶貧思想引領脫貧攻堅的壯麗實踐,取得輝煌成就。習近平扶貧思想為中央作出脫貧攻堅決策部署指明瞭方向,提供了路線方針和基本原則;是脫貧攻堅四梁八柱頂層設計的指導思想;是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系統設計的科學指南;是地方推進脫貧攻堅的行動綱領。

在習近平扶貧思想指引下,中央形成了關於脫貧攻堅的決策部署——由四個部分有機構成的完整體系。一是目標任務,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二是基本方略,就是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核心是做到“六個精準”、實施“五個一批”、解決“四個問題”。三是政策舉措,國家出臺財政、金融、土地、交通、水利、教育、健康等一系列超常規的政策舉措,打出組合拳。四是組織保障,充分發揮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強化組織領導、責任體系、監督檢查、考核評估等一系列保障措施。

以習近平扶貧思想為指導,中央和地方層面全面完成了脫貧攻堅四梁八柱頂層設計——主要是建立了六大體系。一是建立脫貧攻堅責任體系。強化“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中西部22個省份黨政主要負責同志向中央簽署脫貧攻堅責任書,立下軍令狀,縣級黨委和政府承擔脫貧攻堅主體責任,同時強化了東西部協作、定點扶貧以及社會各界合力攻堅的責任。二是建立脫貧攻堅政策體系。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出臺了13個配套文件,各部門出臺200多個政策文件或實施方案,各地相繼出臺和完善“1+N”的脫貧攻堅系列文件,形成政策合力,很多“老大難”問題都有了針對性措施。三是建立脫貧攻堅投入體系。2013至2017年,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累計投入2787億元,平均每年增長22.7%;省級財政扶貧資金累計投入1825億元,平均每年增長26.9%。安排地方政府債務1200億元,用於改善貧困地區生産生活條件。財政涉農資金統籌整合使用出臺扶貧再貸款政策,安排易地扶貧搬遷專項貸款3500億元,截至2017年6月底扶貧小額信貸累計發放3381億元。證券業、保險業、土地政策等助力脫貧攻堅力度都在明顯加強。四是建立脫貧攻堅動員體系。確定10月17日為我國的扶貧日,設立全國脫貧攻堅獎,營造良好社會氛圍。加大東西部扶貧協作力度,實施“攜手奔小康”行動,加大中央單位定點扶貧、軍隊和武警部隊幫扶、工會共青團婦聯殘聯等群眾團體幫扶力度。中央企業設立貧困地區産業投資基金,推進“百縣萬村”扶貧行動。2.6萬家民營企業開展了“萬企幫萬村”行動。五是建立脫貧攻堅監督體系。把全面從嚴治黨要求貫穿脫貧攻堅全過程各環節。中央出臺脫貧攻堅督查巡查工作辦法,8個民主黨派中央在攻堅期內開展脫貧攻堅民主監督,國務院扶貧辦設立12317扶貧監督舉報電話,加強與紀檢監察、財政、審計等部門和媒體、社會等監督力量的合作,把各方面的監督結果運用到考核評估和督查巡查中。六是建立脫貧攻堅考核體系。中央出臺省級黨委和政府扶貧開發工作成效考核辦法,實行最嚴格的考核評估。

習近平扶貧思想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落實提供行動指南。一是建檔立卡摸清底數,解決“扶持誰”問題。為把真正的窮人找出來,國家不斷推進建檔立卡工作,經過三年的努力,建立起了全球最大的貧困人口管理系統,而且實現動態管理。我國的扶貧開發第一次做到了把扶貧政策精準落實到貧困村、貧困戶。一些地方建立“一看二算三比四議五定”的工作程式,創新“一表一檔一卡兩單五簿五冊”動態管理體系,不斷推進精準識別精細化管理。二是各方參與合力攻堅,解決“誰來扶”問題。一方面,地方政府充分發揮黨的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積極推進黨建扶貧、幹部駐村,既充實了扶貧工作隊伍,實現了扶貧精準化、管理精細化,又加強了政府與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繫;既鍛鍊了幹部,又激發了村民內生動力。同時,地方政府也通過創新東西協作扶貧、社會力量參與扶貧的新機制、新模式,還提升了脫貧攻堅合力。三是分類施策精準幫扶,解決“怎麼扶”問題。一方面,地方政府貫徹實事求是思想路線,通過探索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新模式,實施資産收益扶貧、光伏扶貧、電商扶貧、資訊化扶貧、生態扶貧,讓一部分有發展能力的貧困人口成為市場主體,獲得從市場獲取財富的能力,也讓一部分兜底貧困戶獲得分享市場積累成果的機會,實現穩定、長效脫貧。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也通過精準施策的“繡花功夫”,真正把貧困地區自身優勢發揮好,使貧困地區發展紮實建立在自身有利條件的基礎上。四是完善貧困退出機制,解決“如何退”問題。一方面,地方政府嚴格落實中央有關精準脫貧的政策要求,對貧困人口、貧困村、貧困縣退出的評定標準、審核程式和後續管理等方面做出明確規定,利用中央政府“早脫帽子早有好處、不脫帽子還有約束”的導向,對符合退出標準的貧困對象,強調“摘帽不摘政策”,繼續實施未完成的扶貧項目,通過“扶開工送一程”,防止返貧、繼續攻堅,鞏固脫貧基礎。另一方面,加強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過程中的監督考核,實行嚴格評估,高標準驗收,堅決制止扶貧工作中的形式主義。

習近平扶貧思想引領脫貧攻堅取得輝煌成就。過去五年,是習近平扶貧思想普遍實踐的五年。2013年至2016年4年間,全國貧困人口、貧困發生率大幅下降,累計脫貧5564萬人,平均每年脫貧1391萬人,貧困發生率從2012年底的10.2%下降到2016年底的4.5%,貧困地區群眾生産生活條件明顯改善,群眾獲得感、滿意度明顯提高,黨的十九大報告充分肯定為:“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進展。”十八大以來的脫貧攻堅的偉大實踐,不僅集中有效解決了貧困群眾和貧困地區的實際問題,而且在多個方面産生了重要影響。一是進一步彰顯了中國共産黨的執政宗旨和政治優勢、制度優勢。大批黨員幹部深入基層,發動群眾、依靠群眾,為貧困群眾辦實事,體現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黨群關係、幹群關係更加密切,鞏固了中國共産黨的執政基礎。二是進一步增強了我們的“四個自信”。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全黨和社會各界全面動員,政府、市場、社會協同發力,貧困群眾自力更生的精神有所煥發,中華民族扶貧濟困的文化傳統得到弘揚,先富幫後富,走出了中國特色扶貧開發路子,強化了當代中國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三是在實戰中培養錘鍊了一大批幹部和人才,成為提升農村貧困治理水準,推動農村實現更好更快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

八、國際價值

我國一直致力於消除自身貧困,並支援和幫助其他貧困國家擺脫貧困,是世界減貧事業的積極倡導者和有力推動者。習近平扶貧思想既指導中國減貧事業的發展,實現本國的減貧目標,又為其他國家更有效減貧貢獻中國智慧,具有全球性的減貧意義。

習近平扶貧思想理論方面的國際價值。一是加速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中國化進程。消除貧困,不斷改善、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是馬克思主義政黨一脈相傳的宗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産黨的宗旨。消除貧困一直是中國共産黨的重大歷史使命。從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幾代領導集體一直重視中國貧困問題,以馬克思主義貧困治理思想為指導,推動中國的貧困治理實踐發展,並在扶貧開發實踐中,不斷發展和深化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反貧困思想。習近平的反貧困思想一方面繼承了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面發展和共同富裕的思想,另一方面緊密結合時代的發展與變化,豐富和深化了馬克思主義的反貧困思想,為馬克思主義貧困治理學説的發展和研究做出了貢獻。二是創新了國際貧困治理理論。20世紀以來,隨著貧困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國際上有關貧困問題的理論也逐漸豐富,從不同視角對貧困的根源進行了解釋,提出相應的貧困治理措施。習近平扶貧思想中精準扶貧、內源式扶貧、合力扶貧、制度扶貧等是從多種層面認識和構建了我國農村反貧困理論,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政策性和實踐性。其中精準扶貧思想是中國新時期貧困治理和扶貧開發工作的指導性思想,科學地回答了“扶持誰”“誰來扶”“怎麼扶”“如何退”等重大問題。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其貧困治理經驗的積累是對於創新國際貧困治理理論具有重要的作用,對於推動廣大發展中國家擺脫貧困具有很好的理論借鑒意義。三是彰顯社會主義的制度魅力。西方貧困治理理論揭露的只能是造成貧困問題的表像,未能觸及貧困根源。中國脫貧攻堅成就顯著,充分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習近平總書記在國際公開場合多次闡述中國在扶貧開發事業中的成就及經驗,主動承擔中國在全球貧困治理中的責任,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擺脫貧困提供經驗借鑒與路徑選擇,進一步彰顯了社會主義的制度魅力。

習近平扶貧思想在實踐層面的國際價值。一是推動世界減貧事業的發展。我國到2020年實現現行標準下7000多萬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的目標,這是中國歷史上亙古未有的偉大跨越,為世界減貧事業作出很大的貢獻,也是中國對人類社會的偉大貢獻。二是提升中國的國際形象和影響力。在與廣大發展中國家開展南南合作、共謀發展的過程中,習近平扶貧思想和中國減貧方案必將為全世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減貧實踐提供有效經驗、理論參考,從而為推進全球減貧事業發展作出更大貢獻,這必定提升我國在全球治理中影響力和話語權,增強中國的文化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彰顯中國的大國責任意識,樹立良好的國際形象。三是貢獻全球貧困治理的中國方案。以習近平扶貧開發戰略思想為指引,中國政府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科學高效的貧困治理體系。其核心內容包括:發揮政治優勢,層層落實脫貧攻堅責任;不斷完善精準扶貧政策工作體系,切實提高脫貧成效;堅持政府投入的主體和主導作用,不斷增加金融資金、社會資金投入脫貧攻堅;堅持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等多方力量有機結合的大扶貧格局,發揮各方面的積極性;尊重貧困群眾扶貧脫貧的主體地位,不斷激發貧困村貧困群眾內生動力。這一整套經過實踐檢驗的減貧治理體系,不僅為打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背景下的脫貧攻堅戰提供了堅實的保障,也將為全球更有效地進行減貧治理貢獻“中國方案”。

九、歷史貢獻

習近平扶貧思想作為當前我國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理論武器,其內涵實質豐富,理論特徵鮮明,推動我國扶貧開發取得新成就新突破,開創了中國特色扶貧開發道路新局面。

習近平扶貧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中國化最新成果。習近平扶貧思想與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一脈相承,是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是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觀點方法解決中國具體問題的成功典範。受客觀條件限制,馬克思反貧困理論主要關注資本主義制度下城市工人階級的貧困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繼承發展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的基礎上,堅持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觀點方法來分析我國貧困問題,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下農村貧困問題特徵、反貧困深層次矛盾問題以及系統治理貧困進行了深入思考,深化了對社會主義制度下農村貧困問題的認識,得出了符合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反貧困客觀規律,體現了人類發展規律的新要求,形成了反貧困的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開創了社會主義制度下反貧困理論新境界,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反貧困最新實踐相結合的産物。

習近平扶貧思想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黨在新形勢下的治國理政,提出了一系列相互聯繫、相互貫通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涉及生産力和生産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各個環節,涵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各個領域,形成了一個系統完整、邏輯嚴密的科學理論體系——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中國未來指明瞭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脫貧攻堅納入“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將脫貧攻堅擺在治國理政的重要位置,將扶貧開發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重要高度。我國脫貧攻堅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扶貧領域的偉大實踐,取得的顯著成效也充分表明瞭這一思想的重要理論和實踐價值。同時,習近平扶貧思想也極大拓展了治國理政思想的內涵,精準扶貧在實踐中取得的成功也推動精準思維在治國理政中廣泛運用。

習近平扶貧思想是中國特色扶貧開發理論最新發展。中國特色扶貧開發事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特色扶貧開發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有機構成。習近平繼承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黨和國家的領導人扶貧開發思想,立足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新變化,以回應“貧困不是社會主義,更不是共産主義”這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核心命題為出發點,深刻揭示了當前我國貧困問題的新特徵和反貧困存在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創新了對我國貧困問題的認知,創造性提出了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重塑了我國反貧困的價值理念、工作模式、組織方式。習近平扶貧思想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有很強的思想性、戰略性、前瞻性、指導性,極大豐富了中國特色扶貧開發理論。

習近平扶貧思想是脫貧攻堅的根本遵循。習近平扶貧思想具有很強的系統性、完備性,為解決我國複雜多元貧困問題提供了一整套科學理論方法。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作為這一思想的有機組成部分,是部分與整體、局部與全局的關係,絕不能割裂開來認識,更不能將其剝離出來機械運用到實踐中。因此,深入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扶貧思想為根本遵循,深刻理解這一思想的基本內涵和精神實質,才能確保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在實踐中發揮最大作用。

習近平扶貧思想是全球貧困治理的“中國智慧”。作為大國領袖,習近平以天下為己任,心繫人類發展,“共建一個沒有貧困、共同發展的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重要論述體現了習近平對反貧困重大戰略意義認識的深化,彰顯了大國領袖對於全球減貧事業的責任擔當。儘管習近平扶貧思想是關於社會主義制度下反貧困的科學理論,但其中蘊含的對貧困問題的深刻認知、對貧困治理規律的準確把握、對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巨大創新,對全球貧困治理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深入研究習近平扶貧思想意義重大。有助於深刻領會習近平扶貧思想的理論體系框架,增強學理論用理論的自覺,有助於提升我國扶貧開發理論與實踐的國際國內影響,有助於為構建新型貧困治理體系提供改革方案,還有助於豐富減貧研究理論和推動相關學科建設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