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化是一個歷史性的概念,它的內涵是不斷發展著的,是動態變化著的。在帶領人民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黨首先是遵循實事求是原則,調整了實現現代化的時間進程,在“兩步走”戰略中,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的時間節點是20世紀末。但“現代化”是一個世界性的概念,現代化的標準具有世界性。在實現“兩步走”戰略的第一步目標以後,根據中國實際情況和世界現代化標準,我們無法在 20世紀末實現用世界標準衡量的現代化。因此,1979 年鄧小平在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才使用“小康”來描述中國式的現代化。他説:“我們要實現的四個現代化,是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我們的四個現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們那樣的現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紀末,中國的四個現代化即使達到了某種目標,我們的國民生産總值每人平均水準也還是很低的。要達到第三世界中比較富裕一點的國家的水準,比如國民生産總值每人平均一千美元,也還得付出很大的努力。中國到那時也還是一個小康的狀態。”並在 20 世紀 80 年代形成了分三步走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發展戰略,這樣把世紀之交作為實現現代化進程中的一個重要節點,即“小康社會”,將中國實現現代化的時間延後 50 年。
在遵循實事求是基本原則的同時,黨還堅持與時俱進,不斷豐富著社會主義現代化總目標和階段性目標的內涵。在前30 年中,把現代化目標由“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和現代化的國防”調整為“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科學技術現代化和國防現代化”。進入新時期後,現代化目標不斷豐富和發展,“兩步走”中的現代化主要強調的還是經濟現代化,20 世紀 80 年代後先定位為“富強、民主”的現代化,即經濟現代化和政治現代化,後又定位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現代化,即經濟現代化、政治現代化和文化現代化。進入 21 世紀後,又進一步定位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即除了經濟現代化、政治現代化、文化現代化,又加上了社會現代化,並強調了生態文明建設。
與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的內涵在不斷豐富和發展相應,小康社會的內涵也在不斷豐富和發展。20 世紀80 年代鄧小平説的世紀末的小康社會還主要是每人平均國民生産總值達到 800 美元,在 1990 年“八五計劃建議”中描述的小康社會則表達為在國民生産總值比1980 年翻兩番的基礎上人民生活從溫飽達到小康,生活資料更加豐裕,消費結構趨於合理,居住條件明顯改善,文化生活進一步豐富,健康水準繼續提高,社會服務設施不斷完善。進入 21 世紀在達到總體小康基礎上,十六大提出我們要在本世紀頭 20 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準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並明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方面的目標。黨的十七大、十八大和十八屆五中全會都進一步提出了全面建設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要求。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任務艱巨,一是因為目標越來越豐富,要求越來越具體。二是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但從內容上“全面”,並且“一個不能少”,而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社會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極為突出,“十三五”規劃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規劃,補齊短板任務艱巨。不僅如此,更重要的是雖然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世界上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地位沒有變,但初級階段的階段性特徵有了很大的變化,中國改革和發展的國內國際條件與以往有了很大不同,這加大了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難度。
從 20 世紀 70 年代末期開始進入新時期以來,實際上中國經歷著四大歷史性轉變,一是從傳統的農業國家轉變為現代化的工業國。二是從傳統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三是從封閉社會轉變為開放社會。四是從低收入國家進入到中高收入國家。這些歷史性轉變,在過去將近 40年時間裏,為作為後發國家的中國提供了足夠的發展動力和發展空間,但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這種動力和空間越來越小。
一是作為發展中國家在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過程中,一般是産業結構的不斷提升和優化,中國在過去的幾十年間,無論是産業的産值結構還是就業人口結構都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走完了工業化的初級階段,進入了工業化的中後期階段。在這個過程中,順應了工業化的一般規律,也有先行工業化國家的經驗可以參照。但在目前階段,如何實現工業化和資訊化的融合,如何發展先進的製造業,如何發展現代服務業等一系列新型工業化中面臨的問題,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供遵循和借鑒。二是在從傳統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過程中,市場經濟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足夠的活力,但目前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建立的條件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作為要實現市場經濟效率原則和社會主義制度要求相統一的國家,如何處理好市場和政府的關係,真正做到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結合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三是新時期以來中國由一個封閉的社會走向開放的社會,中國在過去的將近 40 年時間裏已經形成了開放型經濟,由主要出口初級産品、引進資金、引進技術和外匯短缺的國家轉變為工業製成品出口占絕大多數、對外投資位居前列、最大外匯儲備國。在國際經濟中的地位發生了很大變化,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越來越大,由國際規則的被動接受者變為全球治理的積極參與者。如何應對因此帶來的變化適應新的角色對中國來説是一個嚴峻的考驗和挑戰。四是由每人平均 GDP 不足 200 美元的低收入國家變為每人平均 GDP 達到 7800 美元的中高收入國家。這是發展的關鍵時期,各種矛盾和問題交織在一起,從國際經驗來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很少有發展中國家能夠順利地實現從中等收入國家到高收入國家的跨越,大多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
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現實條件和環境,加大了完成這一艱巨任務的難度,慣常思維和理念無法適應新的形勢新的挑戰,也無法保證完成新的任務和實現新的目標,必須解放思想,實現發展理念的重大轉變。
本文節選自《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5年第12期 原標題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定位、現實條件和發展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