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和認識全面深化改革的歷史必然性和現實緊迫性,需要從理論和歷史、現實和未來全面把握。
(一) 理論和歷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改革中産生和發展
社會主義社會不是一成不變的,同其他社會一樣,社會主義也是在生産力和生産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中發展的。但與階級鬥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不同,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是改革。
關於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和直接發展動力理論是中國共産黨人的貢獻,也是改革的理論依據。馬克思恩格斯科學闡明瞭人類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一般規律及其在一些社會形態尤其是資本主義社會中的運動形式,但沒有具體分析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問題。毛澤東以中國的實踐經驗為基礎,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全面闡述了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形成了比較系統的理論。概括起來主要有: 社會主義社會仍然存在著生産關係和生産力之間的矛盾、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它們是推動社會主義社會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 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不是對抗性而是非對抗性的; 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可以依靠社會主義自身的力量,即通過自身進行調整得到解決。
鄧小平充分肯定了毛澤東關於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理論,他説:“關於基本矛盾,我想現在還是按照毛澤東同志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文中的提法比較好。”同時,又進一步指出:“當然,指出這些基本矛盾,並不就完全解決了問題,還需要就此作深入的具體的研究。”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他在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對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特別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狀況進行了深入思考,在新的實踐中豐富和發展了這一理論,提出了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直接動力的思想,強調革命是解放生産力,改革也是解放生産力,為改革開放提供了理論基礎。
改革開放開創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使社會主義在中國呈現出勃勃生機。改革開放30多年來,黨帶領人民銳意改革,在各個領域各個層面為生産力發展掃清障礙,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産力,變革之深、影響之廣前所未有,成就舉世矚目。在世界經濟年均增速 2.8% 的情況下,我國經濟保持了年均近兩位數的增長速度,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貿易國,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發展到向全面小康邁進,由低收入國家躍升至中上等收入國家。各個領域都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都取得重大進展,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影響。回顧改革開放以來的歷程,每一次重大改革都給黨和國家發展注入新的活力、給事業前進增添強大動力,改革每前進一步,都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都深化了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都進一步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的最重要的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改革開放中産生和發展的。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永無止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可能一蹴而就的、也不會一勞永逸,只能是在改革中不斷發展著的。
(二) 現實和未來: 改革是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
我國過去30多年的快速發展靠的是改革開放,未來發展也必須堅定不移地依靠改革開放,改革開放是決定中國命運的一招,也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面對新形勢新任務,發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的新期待,順應當今世界發展大勢抓住機遇,必須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根本在於改革,但重點強調的是全面深化。
解決現實問題,適應我國發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的新期待,必須全面深化改革。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用改革的辦法解決了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中的一系列問題,但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舊的問題解決了,新的問題又會産生,中國共産黨人幹革命、搞建設、抓改革,從來都是為了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改革是由問題倒逼而産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而深化,必須用改革解決前進中的問題。當前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我們還面臨著不少困難和問題,比如: 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産業結構不合理,發展方式依然粗放,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社會矛盾明顯增多,關係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較多,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問題突出,一些領域消極腐敗現象易發多發,反腐敗鬥爭形勢依然嚴峻,等等。這些問題能不能解決好關係著全面小康社會能否順利建成、關係著“兩個百年”目標和中國民族偉大復興、關係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敗。而解決我國發展面臨的這一系列突出矛盾和問題,實現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不斷改善人民生活,必須全面深化改革,因為這些問題涉及到經濟和社會發展各個領域。全面深化改革是統籌推進所有領域改革,不是一個領域改革、也不是幾個領域改革,並且是各項改革協同配合、整體推進。
實現黨的十八大提出的戰略目標和任務,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全面深化改革。十八大描繪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提出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作有效的制度體系,到2020年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任務。為此,必須深化全面改革,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攻克體制機制上的頑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以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推動制度創新。這是極其浩大的系統工程,零敲碎打不行,碎片化修補也不行,必須是全面的系統的改革和改進,是各領域改革和改進的聯動和整合。全面深化改革的意義關係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建成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作有效的制度體系,關係著中國未來的發展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鄧小平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就曾説過“改革的意義,是為下一個十年和下世紀的前五十年奠定良好的持續發展的基礎。沒有改革就沒有今後的持續發展。所以,改革不只是看三年五年,而是要看二十年,要看下世紀的前五十年。”
縱觀世界,變革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是浩浩蕩蕩的歷史潮流。現在世界各國都在加快推進變革,特別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正在孕育和興起。抓住和用好機遇,對黨和國家發展具有決定性意義。現在,我國國際環境總體穩定,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大幅提高,塑造國際關係和國際秩序能力大幅提高; 我們在改革開放中積累了豐富實踐經驗和理論成果,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的認識不斷深化; 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上精氣神高漲。總起來看,主客觀條件都對我們全面深化改革有利。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歷史性機遇,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充分發揮我們的獨特優勢,激發黨和國家生機活力,才能贏得戰略主動。
本文節選自《山東社會科學》2015年第七期 原標題為《科學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幾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