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彩觀點

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和方向

發佈時間:2019-02-18 16:11:28 | 來源:山東社會科學 | 作者:孫蚌珠 崔靜靜 | 責任編輯:魏博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深刻地闡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和方向,準確理解和把握其精神,對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改革和堅持改革的社會主義方向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 改革總目標: 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與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不可分割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戰略部署,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國家治理體系是在黨領導下管理國家的制度體系,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各領域體制機制、法律法規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緊密相連、相互協調的國家制度; 國家治理能力則是運用國家制度管理社會各方面事務的能力,包括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各個方面。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一個有機整體,相輔相成,有了好的國家治理體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國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發揮國家治理體系的效能。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就是要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學、更加完善,實現黨、國家、社會各項事務治理制度化、規範化、程式化,善於運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國家,提高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準。

需要明確的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不能離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兩句話,即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兩句話組成的一個整體,前一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規定了根本方向,帶有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後一句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規定了所走路徑。國家治理體系怎麼改、怎麼完善,國家治理能力怎麼提升,都必須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框架內進行,在這一點上,我們要保持足夠的清醒,要有主張、有定力。我們要借鑒人類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絕不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在人權、選舉制度、法治等重大問題上,不能以西方政治制度模式為標準。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根本目的是完善和發展而不是改變和放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不講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只講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會迷失方向; 不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很難堅持和發展。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切實解決好制度模式的選擇問題。而一個國家選擇什麼樣的治理體系,是由這個國家的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水準決定的,是由這個國家的人民決定的。怎樣治理社會主義社會這樣全新的社會,在以往的世界社會主義中沒有解決得很好。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人類社會必然走向社會主義的發展規律,對社會主義社會發展只是做了一些科學預測; 蘇聯對社會主義社會做了探索,取得了一些經驗但也有深刻的教訓。中國共産黨在全國執政以後,不斷探索這個問題,雖然也發生了嚴重曲折,但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上積累了豐富經驗、取得了重大成果,改革開放以來的進展尤為顯著。

我國今天的國家治理體系,是在我國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長期發展、漸進改進、內生性演化的結果。我們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總體上是好的,是適應我國國情和發展要求的,也得到了國際上越來越多的人的肯定。同時,也應該看到,相比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相比人民群眾期待、相比當今世界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相比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我們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方面還有許多亟待改進的地方,還需要通過全面深化改革,下大力氣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總目標的實現離不開一個個具體目標,因此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既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也在總目標統領下明確了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文明體制和黨的建設制度深化改革的具體目標。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緊緊圍繞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深化政治體制改革,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緊緊圍繞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深化社會體制改革,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目標不是一個個具體目標的簡單加總,而是共同構成一個有機聯繫的整體,因此要強調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要加快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生態文明,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使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體現在各個領域和各個方面,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充滿生機活力。

( 二) 改革方向: 核心是堅持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程中的一個重大理論和實踐創新,解決了世界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長期沒有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多年來,我們緊緊圍繞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不斷推進經濟體制改革以及其他各方面改革,實現了從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歷史性突破,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是黨在理論上又一個重大創新,有利於樹立關於政府和市場關係的正確觀念,有利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有利於轉變政府職能,有利於抑制消極腐敗現象。

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不僅是經濟體制改革的基本遵循,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依託。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主要涉及經濟體制改革,但必然會影響到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各個領域。要使各方面體制改革朝著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一方向協同推進,同時也使各方面自身相關環節更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提出的新要求。但需要強調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相結合的市場經濟,正如江澤民指出: “我們搞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這幾個字是不能沒有的,這並非多餘,並非‘畫蛇添足’,而恰恰相反,這是‘畫龍點睛’。所謂‘點睛’,就是點明我們市場經濟的性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既要發揮市場經濟的長處,又要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這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色和優勢所在。如果離開社會主義搞市場經濟,那不是我們的創新,只是重復其他國家走過的路。因此,在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中,不僅要更好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也要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

無論理論和實踐實現多大創新,但都不能離開根本,不能偏離正確的方向。方向問題至關重要,因為堅持什麼樣的改革方向,決定著改革的性質和最終成敗,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的歷史關頭尤為如此。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刻性和複雜性前所未有,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各種矛盾相互交織,各種訴求相互碰撞,各種力量競相發聲。在這種情況下,確保改革沿著有利於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的方向前進越發重要。中國30多年改革之所以能夠順利推進並取得歷史性成就,根本原因在於始終堅持了正確的改革方向和改革立場,既不封閉僵化,也不改旗易幟。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中國是一個大國,不能出現顛覆性錯誤。所謂的顛覆性錯誤,就是指根本性、方向性錯誤。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正確的方向。

堅持改革的正確方向,就是要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這個立國之本。最核心的是在改革中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黨是改革的倡導者、推動者、領導者,改革能否順利推進,關鍵取決於黨,取決於黨的領導。全面深化改革涉及方方面面,涉及利益格局的深刻調整,涉及許多重大關係的協調和處理。只有堅持黨的領導,才能把握好改革的正確方向,形成攻堅克難的強大力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黨帶領人民長期奮鬥的根本成就,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與時俱進的、發展著的社會主義。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自信,不是固步自封,而是通過改革不斷革除體制機制弊端,使制度不斷完善和持久。沒有堅定的制度自信,就沒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氣,同樣,離開不斷改革,制度自信也不可能徹底、不可能久遠。

全面深化改革,是要不斷促進現代化建設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不斷促進生産關係與生産力、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相協調,為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繼續充分釋放全社會創造活力提供制度保障,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發展和完善。在不同時期不同階段,改革的重點不同,不同領域不同方面的改革進展不同,但總體上不存在哪些方面改了,哪些方面沒有改,一切妨礙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弊端都在改都要改,但是必須堅持的不能改的,再過多長時間也不會改,要有政治原則和底線,有政治定力。能不能繼續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深化改革,是一個涉及改革性質的原則問題,偏離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偏離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都是南轅北轍。不實行改革開放死路一條,搞否定社會主義方向的“改革開放”也是死路一條。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是不斷推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賦予社會主義新的生機活力,不是對社會主義制度改弦易張。


本文節選自《山東社會科學》2015年第七期 原標題為《科學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幾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