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對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導思想、總體思路、基本要求進行了深刻闡述,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遵循,其中特別強調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及內在規律。
( 一) 出發點和落腳點: 增進公平正義和人民福祉
全面深化改革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堅持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為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提供了堅實物質基礎和有利條件。但社會上還存在大量有違公平正義的現象,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準和人民生活水準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公平意識、民主意識、權利意識不斷增強,對社會不公問題反映越來越強烈。這種狀況不改變,不僅會影響人民群眾對改革開放的信心,而且會影響社會和諧穩定。更重要的是如果不能創造更加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不斷克服各種有違公平正義的現象、給老百姓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改革就失去了意義,也不可能持續。因此,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要在全體人民共同奮鬥、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加緊建設對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努力營造公平的社會環境,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
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最主要的還是經濟社會發展水準。公平正義是歷史的具體的,在不同發展水準上,在不同歷史時期,公平正義的內容不同; 不同利益群體、不同階層對社會公平正義的認識和訴求也會不同。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實現公平正義的基本要求。正如習近平總書記要求的,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要從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出發,多從社會發展水準、從社會大局、從全體人民的角度看待和處理公平正義問題。制度是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保證,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創造有利於實現社會公平和增進人民福祉的體制機制。
以促進社會公平和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的改革,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我們的力量源泉。改革開放之所以得到廣大人民群眾衷心擁護和積極參與,最根本的原因在於我們一開始就使改革開放事業深深紮根於人民群眾之中。沒有人民的支援和參與,革命、建設和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全面深化改革也無法推進。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把堅持以人為本,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群眾首創精神,緊緊依靠人民推動改革作為改革開放以來積累的很重要的一條寶貴經驗。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改革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站在人民立場上把握和處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問題,從人民利益出發謀劃改革思路、制定改革舉措,充分調動群眾推進改革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把最廣大人民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來,同人民一道把改革推向前進。
( 二) 內在規律: 正確把握和處理若干重大關係
全面深化改革要攻堅涉險,涉及的利益關係越來越複雜,碰到的阻力也越來越大; 改革和發展面臨的國際國內環境更複雜,統籌兼顧各方面利益難度加大。這要求必須堅持正確的思想方法,不斷探索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內在規律。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中提出要把握和處理好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些重大關係,包括處理好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關係、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的關係、全局和局部的關係、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的關係、膽子要大和步子要穩的關係、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等等。這些重大關係,深刻揭示了改革的內在規律,也是總結我國三十多年改革開放實踐得出的重要結論。處理好這些重要關係,有利於把握推進改革的科學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積極穩妥、紮實有效地把全面深化改革推向前進。
處理好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的關係。全面深化改革是關係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部署,是一個涉及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的複雜系統工程,任何一個領域的改革都會牽動其他領域,同時也需要其他領域改革密切配合。如果各領域改革不配套,各方面改革措施相互牽扯,全面深化改革就很難推進下去。因此,要堅持整體推進,統籌謀劃深化改革各個方面、各個層次、各個要素,注重推動各項改革相互促進、良性互動、協同配合,注重改革措施整體效果,防止畸重畸輕、單兵突進、顧此失彼。但整體推進又不是平均用力、齊頭並進,而是要注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抓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重要領域“牽一髮而動全身”,關係到改革大局,是改革的重中之重; 關鍵環節“一子落而滿盤活”,關係到改革成效,是改革的有力支點。以這些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為突破口,可以對全面改革起到牽引和推動作用。
處理好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的關係。摸著石頭過河就是尋找規律,從實踐中獲得真知,是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堅持邊實踐邊總結,積累經驗後逐步推開,出現問題就及時應對,發現錯誤就馬上糾正,不斷從實踐中取得規律性認識。回顧我國改革開放的歷程,摸著石頭過河是富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國情的改革方法,也符合馬克思主義認識論。但隨著改革不斷推進,必須加強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增強改革措施的協調性。摸著石頭過河和頂層設計是辯證統一的,推進局部的階段性改革開放要加強頂層設計的前提下進行,加強頂層設計要在推進局部的階段性改革開放的基礎上來謀劃。全面深化改革要加強宏觀思考和頂層設計,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同時也要繼續鼓勵大膽試驗、大膽突破,不斷把改革引向深入。
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改革發展穩定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三個重要支點。鄧小平基於對我國社會主義發展實踐中經驗教訓的總結,反覆強調必須通過改革促進發展,改革和發展必須有穩定的政治和社會環境。江澤民則把三者比喻為現代化建設棋盤上的三著緊密關聯的戰略性棋子,説每一著棋都下好了,相互促進,就會全局皆活; 如果有一著下不好,其他兩著也會陷入困境,就可能全局受挫。目前,改革、發展、穩定三者之間相互交融、相互作用的態勢更加明顯,稍有不慎,就會影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大局,因此,必須正確處理好三者之間的關係。改革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發展是解決一切經濟社會問題的關鍵,穩定是改革發展的前提。三十多年來,我國社會發生的變革前所未有,同時又保持了安定團結。這充分證明,只有社會穩定,改革發展才能不斷推進; 只有改革發展不斷推進,社會穩定才能具有堅實基礎。要把改革力度、發展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程度統一起來,把改善人民生活作為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係的重要結合點,在保持社會穩定中推進改革和發展,通過改革發展促進社會穩定。
本文節選自《山東社會科學》2015年第七期 原標題為《科學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幾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