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韓慶祥,中共中央黨校校委委員,科研部主任,教授。北京 100091
原發資訊:《科學社會主義》(京)2017年第20176期 第4-10頁
內容提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貫穿十九大報告的靈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植根于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歷史性變革及其歷史性影響,立足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且實現強起來”的歷史新方位,聚焦于新時代推進“四個偉大”實踐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集中解答“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時代課題,並積極謀劃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征程的戰略安排,是指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科學理論和行動指南。
關 鍵 詞:新變革/新方位/新使命/新思想/新征程
十九大報告的一條核心紅線,就是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且實現強起來新的歷史起點上,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肩負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提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貫穿十九大報告的靈魂,它在本質上是關於我國發展起來使大國成為強國的理論,十九大報告實際上也是實現強起來的宣言書,是實現強起來的行動綱領。
一、歷史新變革:實現強起來的歷史基礎
十九大報告的邏輯起點,是闡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根據。其根據,就是十九大報告所講的“歷史性成就”、“歷史性變革”及其所産生的歷史性影響,它回答新時代“從何而來”的問題,併為實現強起來奠定了歷史基礎。
“歷史性成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第一個根據。它既指“經過長期努力”,“推動我國國際地位實現前所未有的提升,黨的面貌、國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軍隊的面貌、中華民族的面貌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①;也指“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②
“歷史性變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第二個根據。這種變革從生産力到生産關係、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從國內到國際全方位展開了:在生産力上,由“要素驅動、投資規模驅動”走向更加注重“創新驅動”;在生産關係上,由“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走向更加注重“共同富裕”、“使全體人民共用發展成果”;在國家權力運作方式上,由“國家主導”走向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更加注重“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在社會意識和思想觀念上,由相對注重打破“思想僵化”走向更加注重解決“思想分化”和“凝聚共識”;在社會發展水準上,由注重重點突破的非均衡發展走向更加注重全面協調發展;在對外開放和國際戰略上,由“回應挑戰”走向更加注重“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由此看,這種歷史性變革是深層次的、根本性的。
“歷史性影響”,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第三個根據。歷史性成就、歷史性變革必然産生歷史性影響。這種影響最鮮明、最集中、最根本的體現為推動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從理論來看,社會主要矛盾體現著一定歷史方位中人民的需要狀況和社會的供給狀況,社會主要矛盾這兩方面的總體狀況反映著一個社會發展的整體狀況。從歷史來看,可運用歷史發展過程的連續性和階段性統一的辯證法,來解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歷史方位的轉變必然帶來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大致可以劃分為“欠發展”時期和“發展起來”時期。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産的矛盾,是我國“欠發展”時期(或歷史方位)的社會主要矛盾,而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的矛盾,則是我國“發展起來”時期(或歷史方位)的社會主要矛盾,進一步説是實現強起來進程中所應解決的社會主要矛盾。這是社會主要矛盾發展變化的階段性。同時,解決了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産的矛盾,就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的矛盾的出場奠定了基礎,後者是前者基礎上的升級版,沒有前者就沒有後者,這是社會主要矛盾發展變化的連續性。從現實來看,十八大以來,人民的總體需要狀況發生了部分質變,由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升級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如對公平、正義、民主、法治、安全、環境的需要;供給狀況也發生了部分質變,由落後的社會生産轉化為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正是社會主要矛盾的這種轉化,推動我國由“欠發展”這一歷史方位進入“發展起來”這一新的歷史方位,進而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種社會主要矛盾轉化不是社會主要矛盾在根本性質上的轉變,而是社會主要矛盾在形態上所發生的轉化。
二、歷史新方位:站在實現強起來新的歷史起點上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是理解和把握整個十九大報告、尤其是理解和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邏輯起點”。這一新時代,就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進一步説就是“我國發展起來且使大國成為強國”。
首先,全面準確理解進入新時代的標誌:從何出發。
十九大報告所講的“三個意味著”,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根本標誌,也是我國發展起來使大國成為強國新的歷史起點,它回答“從何出發”的問題。
第一個意味著,主題是“中華民族”,講的是中華民族迎來了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華民族站在了實現強起來的新的歷史起點上。從歷史發展的連續性來看,不能把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割裂開來,後者都以前者為基礎。從歷史發展的階段性來看,毛澤東時代著重解決了中華民族站起來的問題,為中華民族富起來奠定了基礎;1978年以後,鄧小平帶領中國共産黨人和廣大人民群眾從總體上基本解決了中華民族富起來的問題;十八大以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站在了實現中華民族強起來的新的歷史起點上。
第二個意味著,主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講的是科學社會主義在中國、進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世界煥發出強大的生機活力,由低潮向高潮邁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站在了確立獨立自主性新的歷史起點上。改革開放之初,我們在研究上主要是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中國特色”作“理論辯護”,論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所謂“合理性”。之後,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逐漸促進中國走向成功,我們在研究上多是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理論闡釋”,闡釋中國道路、中國理論、中國制度、中國文化,強調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自從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後,自從2010年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以後,尤其是從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煥發出強大的生機活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在世界上空高高飄揚,我們日趨堅定了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獨立自主性也確立起來了。至此,我們在研究上就開始注重“理論引領”。
第三個意味著,主題是“現代化”,講的是我國現代化建設實現了由依附性到主體性、由跟跑到領跑的提升,中國現代化站在了為世界貢獻中國智慧新的歷史起點上。改革開放之初,“西方中心論”、“歷史終結論”和“文明衝突論”盛極一時,我國的現代化建設一定程度上對西式現代化具有某種依附性,具有“跟跑”特點。隨著我國改革開放進一步推進,我國現代化建設開始超越“西式現代化模式”,注重內生性、獨立性、自主性和世界性,從而使我國現代化建設具有了內在成長即內生的主體性和影響力。這主要體現在打破“西方中心論”、“歷史終結論”和“文明衝突論”的神話,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甚至在一定意義上在某些領域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中式現代化具有了“領跑”特點。
其次,全面準確理解進入新時代的目標:向何處去。
十九大報告所講的“五個時代”,實質上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進而實現強起來的五個方面的奮鬥目標,它回答“向何處去”的問題。
一是繼續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時代。其目標,就是努力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強盛起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前半程和後半程”的論述值得我們關注。他指出: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前半程的主要歷史任務,是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並在此基礎上進行改革;後半程的主要歷史任務就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前半程的歷史任務總體完成,現在主要是完成後半程的歷史任務。要繼續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就必須完成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後半程”的歷史任務,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二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代。其目標,就是努力使現代化國家強大起來。十八大以前,中國共産黨人提出了“三步走”戰略,即實現“溫飽”、“小康”和“基本現代化。”十九大報告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提出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分兩步走的構想:第一步,從2020年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把我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第二步,從2035年到2050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三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不斷創造美好生活、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時代。其目標,就是努力使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起來。1978年初期,我們注重使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十八大以後,我們強調堅持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全體人民共用發展成果。十九大報告又進一步明確強調,我們黨要帶領全體中國人民不斷創造美好生活,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四是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其目標,就是努力使民族復興起來,即實現強起來的目標。
五是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斷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的時代。其目標就是努力使中國在世界上強大起來。在古代,中國在世界上處於較為領先的地位,屬於“輝煌中國”。近代以來,中國從輝煌淪為沒落,處於被侮辱、被宰割、被動挨打的境地。自從中國共産黨成立以來,自從新中國建立以來,自從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自從十八大以來,中國在世界上逐步強大起來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其目標就是使中國進一步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在世界上更加強大起來。
三、歷史新使命:實現強起來的核心目標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歷史使命,是根據我國發展的新的歷史方位來確定的。我國發展起來以後的宏偉目標,就是使大國成為強國,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是新時代中國共産黨的歷史使命。中國共産黨人要時刻牢記歷史使命,具有使命意識和擔當意識。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推進“四個偉大”。即實現偉大夢想,必須進行偉大鬥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推進“四個偉大”是十九大報告提出的一個新的重大論斷,它是在總結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之根本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來的。需要從四個方面來理解和把握“四個偉大”:
第一,要理解和把握“四個偉大”形成的邏輯。首先看其歷史邏輯。運用歷史思維和辯證思維,系統總結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歷史、社會主義500多年的歷史、近代以來170多年的歷史、中國共産黨90多年發展的歷史、新中國成立以來60多年發展的歷史、改革開放30多年的歷史可以發現,推進“四個偉大”是治國理政的根本經驗。從社會主義500多年的歷史中,可以揭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重要意義;從近代以來170多年的歷史和新中國成立以來60多年發展的歷史中,可以揭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即“偉大夢想”的重要意義;從中國共産黨90多年發展的歷史中,可以揭示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重要意義;從我國改革開放30多年的歷史中,可以揭示進行“偉大鬥爭”的重要意義。其次看其實踐邏輯。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推進“四個偉大”作為治國理政的總體或戰略框架。改革開放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新的“偉大事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目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它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根本路徑;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需要應對各種困難、風險和挑戰,就必須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要進行好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就必須建設好新的“偉大工程。”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運用系統思維,在治國理政實踐中,把“四個偉大”構成一個邏輯嚴密的系統:習近平總書記牢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根本主題,繼續書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篇章,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人新時代;站在這一新的歷史方位上,習近平總書記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歷史使命;為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習近平總書記三番五次強調要進行好“偉大鬥爭”;為指導和領導好這一“偉大鬥爭”,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要推進黨的建設這一新的“偉大工程。”再次看其理論邏輯。“四個偉大”也是在繼承和發展中國共産黨人治國理政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具有厚實的理論基礎和淵源。從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中,可以揭示進行偉大鬥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對實現偉大夢想的重大意義;“四個偉大”具有各自的內涵和功能,分別回答不同的問題;同時,“四個偉大”又構成一個彼此不可分割、彼此相互聯繫的系統的有機整體,彼此聯繫,更具有重大意義。
第二,推進“四個偉大”的實質,是為實現偉大夢想、完成歷史使命確定根本路徑,為黨中央治國理政確定總體或戰略框架。
第三,既要理解和把握“四個偉大”各自的內涵和意義,更要理解和把握“四個偉大”作為一個有機整體的內涵和意義。“四個偉大”緊密聯繫、相互貫通、相互作用,意義重大。
第四,在“四個偉大”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是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推進偉大工程,要結合偉大鬥爭、偉大事業、偉大夢想的實踐來進行。”③
四、時代新思想:實現強起來的理論
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形成于我國發展起來使大國成為強國的歷史方位,植根于“四個偉大”實踐,發源於對“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重大時代課題的解答。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基本內容包括“基本內涵”(“八個明確”)和“基本方略”(“十四個堅持”)兩個方面。其“基本內涵”,講的是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理論上回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什麼”的問題;其“基本方略”,講的是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實踐上回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麼辦”的問題。“八個明確”的內在邏輯是:一是以人民為中心。這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價值導向,為實現大國成為強國提供價值引領。二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邏輯起點,是大國成為強國的根本主題和奮鬥目標。三是推進“兩大佈局”。這是大國成為強國的總體方略。四是完善發展“制度”和推進國家“治理”。這是大國成為強國的根本路徑。五是建設法治體系和法治國家。這是為大國成為強國提供法治保障。六是建設“一流軍隊”。這是實現大國成為強國的軍事和國防保障。七是構建新型國際關係和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是為實現大國成為強國提供良好的國際環境。八是加強新時代黨的建設。這是為實現大國成為強國提供強有力的政治保證。這八個方面的核心內容,是圍繞大國成為強國即實現強起來,分別從價值導向、主題目標、總體方略、根本路徑、法治保障、國防保障、國際環境、政治保證來講的。“十四個堅持”的內在邏輯是:為實現強起來提供基本方略;聚焦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的矛盾;集中圍繞“兩大佈局”來謀劃。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本質上是我國發展起來使大國成為強國的理論,是實現強起來的理論。其基本內涵和基本方略,都是基於我國發展起來使大國成為強國這一新的歷史方位上提出的,因而要放在這一新的歷史方位上進行理解和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大意義,就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即使大國成為強國,提供科學指導和行動指南。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論貢獻和歷史地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理論上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飛躍。這一飛躍,植根于推進“整體轉型升級”的歷史性變革之中;基於習近平總書記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且實現強起來”的歷史方位上所進行的思考;聚焦于對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分析和解決;形成于對推進“四個偉大”實踐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使命的認識和把握;源於對“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重大時代課題的解答;體現為它是圍繞大國成為強國而提出的一系列理論創新成果。要言之,歷史新變革、矛盾新轉化、歷史新方位、歷史新使命、時代新課題和時代新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飛躍的堅實基礎和立論根據。
五、實踐新征程:實現強起來的實踐方略
要基於新的歷史方位,來理解和把握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戰略安排,以新的歷史方位實事求是地謀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
戰略謀劃,是中國共産黨治國理政的一條根本經驗。一個政黨的執政業績與戰略安排緊密相關,一個國家的發展狀況與戰略運籌密切相連。毛澤東指出:領導幹部要有“戰略頭腦”,否則“一著不慎,滿盤皆輸。”習近平強調指出:“戰略問題是一個政黨、一個國家的根本性問題。戰略上判斷得準確,戰略上謀劃得科學,戰略上贏得主動,黨和人民事業就大有希望。”④我們黨和國家已站在實現強起來的新歷史起點上。站在這一新的起點上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作出戰略安排,關係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的實現。
在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的現代化發展進程中,世界大國都注重戰略謀劃和運籌,積極推動本國的現代化進程。20世紀30年代,為了應對空前的經濟危機,英國採納凱恩斯學説,採取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等手段干預經濟,矯正市場失靈,由此形成了“凱恩斯革命”;美國則摒棄傳統的自由放任主義,積極推行以復興、救濟和改革為主要內容的“羅斯福新政”,以增加政府對經濟干預的方式來緩解大蕭條所帶來的經濟危機與社會矛盾,使社會秩序逐漸穩定。“二戰”結束後,為了幫助歐洲儘快從戰爭創傷中走出來,美國對歐洲實行了“馬歇爾計劃”;英國、法國、德國則通過逐步實施“福利國家”發展戰略,為經濟恢復和發展奠定堅實的社會條件。在此基礎上,主要發達國家通過加強對科技、教育的投入,引領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如美國在與蘇聯的競爭中通過實施“星球大戰計劃”,強化了在高新科技領域的領導地位,法國通過實施科技興國戰略、全民教育戰略,維持了較強的技術創新能力。為了有效引領和駕馭國家經濟發展,各國都非常注重實施經濟發展戰略,如法國實施有計劃調節的市場經濟發展戰略,德國實施社會市場經濟的運作體制,日本實施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體制,這些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20世紀70年代後,為了克服“滯漲”局面,走出“凱恩斯主義”困境,美國推行了以裏根經濟學為指導的“經濟復興計劃”,英國則推行了以撒切爾主義為指導的各項經濟改革。進入21世紀特別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後,美國啟動了“先進製造業國家戰略計劃”,德國啟動了“工業4.0計劃”,日本啟動了“機器人新戰略”,試圖在新經濟和高科技領域搶佔優勢地位。由此可以看出,發展戰略在現代化和國家發展中起到了重要引領作用。
中國在現代化建設進程中更加注重戰略謀劃和實施。中國共産黨作為富有戰略眼光的黨,始終重視國家發展戰略的謀劃和實施。從1953年起,中國開始實施“五年計劃”,為國民經濟發展遠景規定方向和目標。迄今為止中國已經制定和實施了十三個五年計劃、規劃,這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改革開放之初的我國“欠發展”時期,鄧小平提出了“三步走”戰略,規劃了20世紀80年代至21世紀中葉中國的發展步驟。江澤民細化了“第三步”,提出了新“三步走”,規劃了21世紀上半段中國的發展步驟。上述戰略規劃,主要是基於我國“欠發展”時期的發展狀況而設定的。可以説,中國在社會主義建設特別是在改革開放新時期取得的巨大成就,得益於堅定清晰的國家發展戰略,中國共産黨也展示了強大的戰略思維能力。
在我國發展起來使大國成為強國新的歷史方位上,我們黨綜合分析國際國內形勢和我國發展條件,確定了分“兩個階段”或“兩步走”的戰略安排:第一階段,從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鬥十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階段,從2035年到2050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在於打好防範風險、精準脫貧、治理污染“三大攻堅戰”。從2020年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要把著力點聚焦到牢固樹立和落實新發展理念,集中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的矛盾,既著重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又不斷創造條件積極解決民生問題,提高“每人平均”GDP和“品質”,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從2035年到2050年,應動員和組織一切資源和力量,全力解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方面存在的難題,全力解決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領域存在的難題,真正讓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機制、平衡機制、治理機制協調併發揮作用,讓黨政主導力量、市場配置力量、人民主體力量協調並形成合力,同時,要全力實現“五個時代”的目標。
這裡需要厘清人們較為關注的兩個重要問題。
一是為什麼把原來的構想即2050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提前15年、到2050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是歷史邏輯和發展邏輯的必然要求。其歷史邏輯是:我國發展起來使大國成為強國的必然要求。其發展邏輯是:如果按照未來中國經濟發展態勢,在2020年後,經濟增長速度按照5%計算,參照目前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水準和現代化標準,我們到2035年左右,我國經濟總量將超過50萬億美元,將會大大超過目前世界排名第一的美國;每人平均收入超過2.5萬美元,基本達到目前中等發達國家生活水準。
二是2050年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是否一回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任務,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二者都是我們的總任務且都達到同等水準而言是基本一致的。但也有區別: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側重於國家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各領域所要達到的目標和水準,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僅包括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以建成“現代化強國”為基礎,而且其視野更加開闊,還明確包括建成現代化強國所沒有完全涉及的“中華民族”問題。其實,十九大報告在談到新時代的奮鬥目標時,也是把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相對區別開來的。
①②③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0、8、17頁。
④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年版,第45頁。
(本文刊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2018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