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改革開放的巨輪已經行駛了40年,衝破驚濤駭浪、進入揚帆遠航,正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向大海深處、向壯麗景色疾速挺進。黨的十九大系統總結十八大以來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的重大突破,精闢概括黨領導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結晶和基本方略。1月26日,在十九大之後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弘揚改革創新精神,推動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抓實,凝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強大力量,在新起點上實現新突破。這是推動全面深化改革新的動員令,是迎接改革開放40週年,將改革開放推向新的歷史高度和實踐深度的再佈局。
一、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時代偉大社會革命的核心內容
中國共産黨97年的歷史,是領導人民進行偉大社會革命的歷史,改革開放40年書寫了偉大社會革命的嶄新篇章和壯麗畫卷。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偉大社會革命的成果和繼續。社會革命是一個內涵極為廣泛、領域極為寬闊的範疇,全面深化改革就其對象的廣泛性、性質的深刻性、效應的長遠性而言,可以説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場偉大社會革命的核心內容,是新時代偉大社會革命的鮮明標識。
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中國社會主義進入了改革開放時代。40年來,幾代中國共産黨人接續奮鬥,始終不渝地推進以改革開放為主線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無論國際風雲如何變幻、國內形勢如何波動、社會思潮如何走向、黨內意見如何不同,我們黨堅持改革開放的路線從未退縮,堅持黨的基本路線的決心從未動搖,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從未偏離。一條路線、一個方針的利弊得失,往往經歷的時間越長、積澱的年份越久,越能得到更為真實準確的評判。改革開放以來,儘管改革的路程不是一帆風順,改革的設計不是完美無缺,改革的結果不是皆大歡喜,改革的評價不是眾口一詞,但歷史得出的基本結論是,改革開放讓中國的面貌發生歷史性變化,讓社會主義的生機盎然、活力迸發,讓馬克思主義在東方大國獲得空前的大發展。在改革開放40週年即將到來之際,黨中央決定隆重慶祝這個歷史性紀念日,既是對中國共産黨、中國人民、中華民族過去的非凡40年致敬,更是對未來的幾十年乃至更長時期黨、人民和民族走向的一次再定向、再宣示、再發動。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
全面深化改革賦予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蓬勃生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一個重要起點,就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及《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全面深化改革全盤推出、步步深入。4年多來,黨領導人民蹄疾步穩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堅決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改革全面發力、多點突破、縱深推進,著力增強改革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壓茬拓展改革廣度和深度,推出1500多項改革舉措,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主要領域改革主體框架基本確立。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阻礙發展活力和社會活力的狀況得到明顯改變。全面深化改革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動力,以其新的能量、新的力度、新的氣勢,決定著新時代偉大社會革命的廣闊空間和深層變化,塑造著新時代的全新風貌。
繼續推進偉大社會革命必須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一以貫之地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場新的偉大革命繼續下去,一個根本要求,就是要在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的基礎上,不停步、不懈怠、不猶疑,堅定不移將全面深化改革引向深入,在進一步落實改革部署和重大政策措施上取得新成效,在破除利益固化藩籬、堅決防止黨內形成利益集團上取得新突破,在以全面深化改革帶動偉大社會革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上取得新進展。社會基本矛盾是貫穿人類社會始終的矛盾,社會革命在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中具有重大推動作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是社會主義中國走向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最為重要的步驟,這個偉大實踐對於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重大意義,對於中華民族嶄新面貌的塑造,從內容到形式,從實質到現象,從總體到局部,從有形到無形,從器物到人,都是一場前所未有的偉大社會革命。社會革命有多種方式,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改革是社會革命的基本方式和最佳途徑,是我們黨解決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偉大創造。全面深化改革,是改革開放的繼續、拓展和深化,是新時代偉大社會革命的集中體現,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根本途徑。
二、全面深化改革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強大動力
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基本實現現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戰略安排。這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征程最為關鍵的路程、最為壯觀的畫卷,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向歷史、民族和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交付的大考答卷。前進的道路並不平坦,必須披荊斬棘、過關奪隘,全面深化改革是通向遠方的開路機、架橋船。
堅持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夯實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制度和治理基礎。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總目標,總結了黨領導改革開放的寶貴經驗,著眼于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築牢制度和治理基礎,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主要內涵之一。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要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為人民幸福安康、為社會和諧穩定、為國家長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備、更穩定、更管用的制度體系。更完備要求隨著社會系統的複雜程度增強,增大制度的覆蓋面;更穩定要求隨著社會運作的有序程度增強,提高制度的規範性和延續性;更管用要求隨著社會管理的法治程度增強,充分發揮制度的導向、激勵、協調、控制功能。國家治理現代化是近代以來世界現代化潮流的重要方面,是各個國家依據基本制度框架、歷史文化傳統、社會發展需要,著眼提高治理品質、效能、水準,促進國家有序、協調、穩定運作的治理變革與創新。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標誌,就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實現黨、國家、社會各項事務治理制度化、規範化、程式化”。制度是治理之本,依靠制度進行治理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基本要求。規範是治理之要,推進規範治理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關鍵要點。程式是治理之道,依照程式實現治理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必要條件。
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確保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如期實現。全面深化改革首先是經濟改革。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經濟增長動力的迫切要求。1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時指出,國家強,經濟體系必須強。只有形成現代化經濟體系,才能更好順應現代化發展潮流和贏得國際競爭主動,也才能為其他領域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全面深化改革,既包括經濟體制改革、發展方式轉變,也包括經濟體系變革。要建設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産業體系,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體系,彰顯優勢、協調聯動的城鄉區域發展體系,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發展體系,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開放體系,充分發揮市場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經濟體制。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改革開放的題中應有之義,這就要求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完善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制度保障,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堅決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激發全社會創新創業活力。要求著力發展開放型經濟,提高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國際競爭力,更好利用全球資源和市場,繼續積極推進“一帶一路”框架下的國際交流合作。
解決社會新的主要矛盾,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從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人民需要包括更為廣泛的領域、更為豐富的內涵、更為提高的層次、更為自主的選擇;從改變落後的社會生産狀況到改變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狀況,矛盾更具複雜性多樣性,任務更具精準性差異性,標準更具現代性綜合性。解決新的主要矛盾,必須依靠全面深化改革。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不僅是物品生産創新的供給不足,而且也是制度、治理、機制、服務等領域生産創新的供給不足。轉變這種狀況,都需要全面深化改革,解決體制機制性障礙、利益羈絆性障礙、人的效率性障礙。進一步而言,即使通過改革達到了平衡且充分的發展,如果沒有相應的制度性保障和人的傳導,這些發展成果也不一定能夠自動滿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仍然需要全面深化改革,解決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最後一公里”問題。由此可見,全面深化改革是解決新的主要矛盾的必要條件。
三、推動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抓實,凝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強大力量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重大成就與重大矛盾同時存在,光明前景與風險隱患同時存在,發展動力與發展阻力同時存在。這是一個唯有堅定改革才能解決重大矛盾的新時代,是一個唯有攻堅克難才能化解風險隱患的新時代,是一個唯有自我革命才能根除發展阻力的新時代。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到十九大的30多年實踐充分證明,改革開放是興旺發達之道、民族飛躍之道、人民幸福之道;從十九大到本世紀中葉的30多年實踐還將繼續證明,全面深化改革仍然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之道、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之道、中國對人類做出新的更大貢獻之道。
思想再解放,破除一切不合時宜的思想觀念,凝聚思想力量。解放思想是改革開放的先導,思想解放,改革開放才能破冰而行。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思想再解放,從與社會主義現代化不相適應的思想觀念中解放出來,從而把全黨和全體人民的思想力量凝聚到新的思想坐標上來,牢固樹立戰略思維、創新思維、辯證思維、法治思維、底線思維。十九大報告指出,歷史車輪滾滾向前,時代潮流浩浩蕩蕩。歷史只會眷顧堅定者、奮進者、搏擊者,而不會等待猶豫者、懈怠者、畏難者。只有思想再解放,才能推動歷史車輪、順應時代潮流,才能奮進不止、搏擊不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思想再解放的精神動力和理論指導。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本身就是理論再提高、思想再解放的過程。
改革再深入,堅決破除一切頑瘴痼疾,凝聚人民力量。改革開放40年來,改革越是前行,越是觸及到深層次矛盾,越是進入深水區,就越是遇到重大阻力。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形成了新的利益關係、利益格局,其中有的是固化利益、既得利益,構成利益藩籬、利益壁壘,成為前進發展的重大阻力。只有以黨和國家命運、人民根本利益為最高原則,只有一個真正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才有這樣的決心和毅力破除利益固化的藩籬,打破既得利益的羈絆。如果不思進取、不謀變革,就不可能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動力,就會造成黨的肌體僵化。全面深化改革,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必然要求。改革是人民的利益所繫、希望所在,是團結帶領人民共同奮鬥的旗幟。全面深化改革,瞄著人民的強烈呼聲、迫切願望改,讓人民共用改革發展成果,就能在最大程度上凝聚起人民力量。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場深刻革命,就是要推進社會公平正義,改革利益分配機制,克服利益關係調整、利益格局重塑遇到的重大阻力,破除阻礙國家和民族發展的一切思想和體制障礙。
工作再抓實,真正落實改革舉措,凝聚實踐力量。全面深化改革能否取得成功,關鍵是要在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調整深層次利益格局上再拿下一些硬任務,重點推進國企國資、壟斷行業、産權保護、財稅金融、鄉村振興、社會保障、對外開放、生態文明等關鍵領域改革。中央推出的1500多項改革舉措,覆蓋空前、力度空前、縝密空前,必須盡全力將其全面落實、真正落實、漸次落實。如果只是停留在文件上、會議上、口頭上,甚至搞形式主義、做表面文章,那就是與全面深化改革的初衷相悖了。理論和實踐相統一,政策和效果相統一,綱領和行動相統一,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踐方法論,也是偉大社會革命和黨的自我革命的實踐要求。實踐的力量來自黨的領導,來自人民的創造,來自制度的驅動,而這些又有賴於全面深化改革所塑造的全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