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精選

總體國家安全觀是維護和平的安全觀

發佈時間:2018-07-24 09:23:42 | 來源:人民網 | 作者:顏曉峰 | 責任編輯:魏博

 安全是生存與發展之基,保證國家安全是治國理政的基本目標之一。解答“實現什麼樣的國家安全,怎樣保證國家安全”問題,構成了國家安全觀。習近平總書記深入思考新形勢下國家安全治理這一重大戰略課題,創造性地提出總體國家安全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最新成果之一。

國家安全觀從本質上反映了國家安全現實需求。“天下雖平,忘戰必危”這樣一種憂患意識,表明瞭內亂外患、強敵入侵的潛在威脅,倡導的是居安思危的安全觀。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前所未有地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中國夢成為可望又可及、可盼又可行的美好願景。越是走向經濟富強、政治民主、生活富裕,越是追求和平發展、和諧發展、持續發展,越是需要基礎穩定、運作有序、安全牢固。適應新形勢下維護國家安全的需要,成立國家安全委員會,負責制定和實施國家安全戰略,推進國家安全法治建設,制定國家安全工作方針政策,研究解決國家安全工作中的重大問題。這是從組織領導上確保國家安全的制度設置。2014年4月15日,習總書記在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中強調指出,“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是我們治黨治國必須始終堅持的一個重大原則。我們黨要鞏固執政地位,要團結帶領人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保證國家安全是頭等大事”,明確提出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

總體國家安全觀提供了新形勢下保證國家安全、實現和平發展的理論指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鬆鬆、順順噹噹就能實現的,必須準備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其中就包括為實現中國夢築牢安全保障的偉大鬥爭。這就要求國家安全觀具有新的歷史特點,反映新的時代要求,引領新的安全實踐,概而言之就是謀求總體國家安全。當今世界,國與國相互依存和利益交融日益加深,世界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國防和軍隊建設,必須放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個大目標下來認識和推進,服從和服務於這個國家和民族最高利益。”國防安全、軍事安全如此,整個國家安全也是如此。當代社會已成為多層一體、多位一體、多類一體的綜合體,系統要素相互影響和制約,形成系統支配要素、要素塑造系統的協同效應。國家安全是各領域安全狀況的總體結果,國家安全治理不能“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總體國家安全觀把國家安全作為一個緊密相關、相互依存的系統,通過各領域的安全治理來達成總體國家安全的效果,又通過總體國家安全狀態的保持來推動各領域的安全治理。

當代世界、當今社會時空聯繫更加緊密、耦合效應更加明顯、複雜程度更加突出,要求擺脫安全治理上的簡單、封閉、線性的思維方式,注重系統功能、資訊機制、突變機理等複雜性規律,從而及時預防、主動控制、有效應對各種安全問題。系統安全觀是符合現代社會安全治理規律的安全觀。總體國家安全觀深入總結我國歷史上治亂興亡的經驗教訓,特別是近代史上屢遭侵略、內亂不已、生靈涂炭、民不聊生的慘痛教訓,植入了“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強烈安全意識;繼承發展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堅決維護國家安全穩定的寶貴經驗,把決不犧牲國家核心利益作為國家安全的最高準則;認真研究新形勢下保證國家安全的特點和規律,妥善處理好維護國家安全的多種關係,增強了國家安全觀的科學性、實踐性、指導性。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總體國家安全觀,要求以創新思維看待當代國家安全,指出“不能身體已進入21世紀,而腦袋還停留在冷戰思維、零和博弈的舊時代”。因為各國已經利益交融、安危與共,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我們要以系統思維推進安全治理,統籌維護、通盤考量,多管齊下、綜合施策,著力重點、綢繆隱患,避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要以法治思維治理國家安全。“法令行則國治,法令弛則國亂。”強調用明確的法律規範來維護社會秩序,形成人們不願違法、不能違法、不敢違法的法治環境,決不能讓不公正的審判傷害人民群眾感情、損害人民群眾權益,牢固樹立法治的權威。要以底線思維對待安全隱患。要求寧可把形勢想得更複雜一點,把挑戰看得更嚴峻一些,做好應付最壞局面的準備,有備無患、未雨綢繆,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只有這樣,國家安全才有著落,和平發展才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