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彩觀點

郭建寧:將發展優勢轉化為話語優勢

發佈時間:2018-07-24 09:22:41 | 來源:人民網 | 作者:郭建寧 | 責任編輯:魏博

經過30多年改革發展,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綜合國力極大提升,發展成就舉世矚目。新形勢下,如何使經濟硬實力與文化軟實力彼此協調、經濟影響力與文化影響力相輔相成、中國道路與中國話語有機結合,將發展優勢轉化為話語優勢,是擺在我們面前重要而緊迫的課題。

話語權的具體層次和表現大致有以下五種:一是不發聲、不説話,即“失語”;二是話語沒有人願意聽、聽得懂;三是能實現對話而不是自説自話;四是話語有影響力,能引起共振共鳴;五是話語有優勢,別人願意接受。從話語權的層次性來看,要提升話語權和增強話語優勢,應擺脫前兩個層次,不能只當聽眾、沒有發言權,也不能只是發言、沒有聽眾;著力加強第三、第四層次,積極開展對話交流,擴大影響力;努力實現第五層次,提升話語的創造力和傳播力,使別人願意接受,成為廣泛共識。

“失語”的根源是主體性缺失,沒有底氣;理論準備不足,缺乏理論自信。對此,我們應增強主體性,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和制度自信,不能妄自菲薄、看輕自己;在國際舞臺上積極發聲,傳播好中國聲音。

有沒有人願意聽、聽得懂、聽得進,是視野問題,也是能力問題。對此,我們應追蹤前沿,找到各國人民關注的共同點;善於闡釋,講好中國故事。否則,自己説得再起勁,也不會有多少效果,甚至適得其反。

中國道路和中國話語是個性與共性、特殊性與普遍性、民族性與世界性的統一。中國道路與人類文明發展道路相連、相通、相融,而不是不相干的。中國話語也是這樣。加強同其他國家人民的交流對話,要有開闊的視野、開放的心態,善於提出問題,拿出創造性見解。交流對話的主體是人,應重點培養一批既了解中國也了解世界、既能用漢語也能用英語或其他語言流暢表達與深度對話的高端人才。

話語的影響力不僅表現為自己講得有底氣,而且表現為別人聽得進也服氣。這就需要佔領制高點、把握主動權,主動設置議題、提出方案,彰顯中國智慧。進一步提升中國話語影響力,應實現三個轉換。一是從語言到文化的轉換。例如,海外的孔子學院現在主要還是教授漢語,應逐漸實現孔子學院從教授語言到傳播文化的轉變,多講中國文化、中國故事。二是從傳統文化到現代文化的轉換。現在的中國文化走出去,包括中國文化年活動,還是講傳統文化比較多。我們不能忽視中國今天新的創造、新的輝煌,應既講傳統文化也講現代文化。三是從文化到思想的轉換。要介紹中國的思想成果和學術貢獻,講中國的學術理論、學術思想、學術話語。

話語優勢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在紮實積累基礎上水到渠成的過程。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提升中國話語權,必須立足時代前沿、順應時代潮流、把握時代特徵、回答時代課題。應強化問題意識,充分認識世界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産生的重大影響,深入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研究“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和新發展理念,研究全球治理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特別是善於用中國理論和話語體系解讀中國實踐、中國問題,不斷概括出理論聯繫實際和科學、開放融通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