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時間以來,鄉村生態與環境問題突出,成為全面實現健康中國、美麗中國和現代化強國的短板。2013年,國家啟動美麗鄉村建設,一批鄉村的生態環境在美麗鄉村示範村和特色村的創建中得到改善;2016年,國家啟動特色小鎮建設,一批鄉村的生態環境在特色小鎮的規範推進中得到整治;為了全面解決“三農”問題,中共中央、國務院又于2018年2月出臺《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
鄉村振興不僅是鄉村和鄉村産業的振興,也應是鄉村生態文明的振興。鄉村振興中的生態文明建設,必須探尋符合鄉村實際的路徑,立足於各地的優勢和特色,找準工作抓手和突破口,以點帶面並把握好工作節奏、穩步推進。具體來説,鄉村振興中生態文明的建設應注意以下七方面問題:
其一,依託城市,在城鄉融合發展中推進鄉村生態文明的建設。農村經濟基礎薄弱,技術和人才匱乏,基礎設施建設不充分、不平衡,很難在農村內部尋求解決鄉村振興的良方,應尋求城鎮的反哺、支援和帶動。因此,應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在城鎮化和工業化的大格局中推進鄉村振興,激發鄉村的生態和自然資源資本的活力,加快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全面融合、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只有這樣,鄉村生産才能得到發展,農民生活才能持久富裕,農村環境才能有效改善,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的局面才能真正形成。
雲南大理,蒼山下的鄉村與農田。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城鎮化是現代文明社會發展的必然途徑,部分鄉村空心化將成為今後一段時間需要解決的問題。鄉村振興不是強迫進入城鎮的人口返回“空心村”,而是促進鄉村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鄉風文明。為此,可以結合鄉村産業的發展狀況和人口居住情況,合理撤村並點,在發展中解決“空心村”問題。
其二,發展産業,為鄉村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堅強的經濟支撐。如果區域缺乏現代工業和現代服務業的支撐,則政府強農、惠農、富農的政策難以到位;鄉村缺乏第二産業和第三産業的支撐,即使在政府的幫助下硬化道路、整治村容、粉刷一新,凋敝仍然很難避免。因此,鄉村振興,必須提升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水準,實現鄉村經濟多元化。在第一産業方面,要立足於鄉村資源和基礎,發展特色和優勢産業,克服同質化,做到“一村一品一景,一鎮一業一強項,一縣一態一特色”,使産業發展與自然村落相融合。在第二産業方面,可立足城鎮工業園區,依託鄉村資源發展特色工業——有了特色和優勢産業的集聚,鄉村對人才的吸引力就會增強;有了人才的支撐,鄉村特色才能保持,優勢産業才會不斷轉型升級。在第三産業方面,可借鑒江蘇昆山、浙江湖州的鄉村建設經驗,依託大城市需求,加強快速化的交通網路建設,實施觀光園區、康養基地、鄉村民宿、特色小鎮等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精品工程,在嚴格保護中把“綠水青山”轉化為老百姓能夠得到實惠的“金山銀山”,實現百姓富、生態美的統一。
其三,量體規劃,通過“多規合一”形成科學合理的鄉村開發利用空間。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的規劃要突出重點,分類施策,以建設美麗宜居村莊為導向,以鄉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為主攻方向。開展縣域鄉村建設規劃編制或修編時,既要立足長遠,顧全大局,統籌城鄉發展,也要充分聽取村民意見,防止主觀臆斷或者千篇一律,統籌好生産空間、生活空間和生態空間。
群眾演員在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太平溪鎮落佛村一處生態茶園裏表演採茶鑼鼓歌。張國榮攝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留得住鄉愁,不是保留破敗的鄉村和對貧窮的回憶,而是將現代的生産和生活需求融入鄉村的生産和生活,保護鄉村的自然環境和人文風貌。要嚴守生態紅線和歷史文化保護線,把文物古跡、傳統村落、民族村寨、傳統建築、農業遺跡、灌溉工程遺産與優美的生態融為一體,使村莊形態、自然環境、人文風情和産業發展相得益彰。
其四,嚴格管控,通過鄉村生態建設和污染防治倒逼鄉村綠色發展。鄉村振興,生態宜居是關鍵,生態宜業是支撐。因此,鄉村生態文明建設要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統籌保護山水林田湖草,實現綠色興村。在綠色興村中,要促進現代農村和農業的生態化,發揮農業的生態保護功能。在這方面,鼓勵和支援鄉村興辦環境友好型企業,要按照“三線一清單”的要求,在保護文化、旅遊、生態等鄉村特色産業,保護家庭工場、手工作坊、鄉村車間等振興傳統工藝的基礎上,繼續打擊“散亂污”的作坊式企業,杜絕工業污染“上山下鄉”。
其五,加強建設,把廁所革命、垃圾集中和污水處理作為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的抓手。對於生活垃圾,要按照《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計劃》的要求,深入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整治垃圾圍村現象,基本實現農村生活垃圾處置體系全覆蓋。在有條件的地方,可向浙江金華市金東區和湖南寧鄉縣菁華鋪鎮學習,發揮農戶單家獨院好考評、好獎懲的管理優勢,大力推進農村垃圾分類集中統一處置,建立農戶分類、專業清掃、村裏收集、鄉鎮轉運、區縣處置的模式。對於廁所革命,要大力開展鄉村戶用衛生廁所建設和改造,同步實施糞污治理,加快實現鄉村無害化衛生廁所全覆蓋。對於生活污水,要因地制宜地採用污染治理與資源利用相結合、工程措施與生態措施相結合、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建設模式和處理工藝,不宜盲目全部採取污水管網的方式。
由於農戶支付能力整體有限,推廣建設運營和維護經濟成本低廉的可複製技術和模式是必要的。要探索低成本的規模化、專業化、社會化的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機制,確保各類設施建成並長期穩定運作,防止治理設施“曬太陽”,建設資金“打水漂”。
其六,共建共用,發揮村民和村集體在鄉村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主體作用。調研發現,凡是鄉村生態文明建設好的地方,都是村集體經濟發達的地方,也是村黨建工作做得好的地方,更是鄉賢輩出的地方。因此,在鄉村振興的生態文明建設中,除了發揮黨和政府的主導作用外,首先地方黨委組織部和統戰部要以鄉情鄉愁為紐帶,引導品德高尚、有經濟頭腦的鄉賢以各種形式參與美麗鄉村建設和投資,發揮其對於鄉村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帶動作用。
其次,要建立各方共謀、共建、共管、共評、共用機制,保障村民決策權、參與權、監督權,動員村民投身美麗家園建設。建立完善村規民約,將美麗鄉村的建設要求,如垃圾分類、生態維護、污水處理、庭院美化等納入村規民約,發揚村民理事會對於生態文明的宣傳教育和環境整治的考評作用。這方面,可借鑒浙江湖州、浙江麗水的“笑臉墻”和“勸進板”工作經驗,褒揚鄉村新風,用激勵機制引導全民參與垃圾分類和庭院美化工作。
再次,沒有人才和智力的支援,美麗鄉村和鄉村振興難以持久,為此要立足本土扶持培養一批農業職業經理人、經紀人、鄉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遺傳承人,發揮他們在鄉村産業鏈脫貧中的帶頭作用。只有這樣,示範引領、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鄉賢出智、村民自治的鄉村生態文明建設模式才能形成。
其七,以點帶面,全面、深入開展鄉村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鄉村的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事關國家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成敗,應當按照《建立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改革方案》,發展綠色農業,擴大“綠箱”政策(即政府通過服務計劃,提供沒有或僅有最微小貿易扭曲作用的農業支援補貼)的實施範圍和規模;按照《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辦法(試行)》,推行三權分置和産權流轉機制,激發農村要素市場的活力;按照《探索實行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方案》,保護農村土壤環境……此外,還要按照其他改革部署,推行生態建設和保護以工代賑做法,提供更多生態公益崗位,把脫貧攻堅和生態建設相結合;推進環境污染的第三方治理、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健全地區間、流域間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探索建立生態産品購買、森林碳匯等市場化補償制度。
鄉村面積廣、人口多,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的好壞事關鄉村振興的成敗。只有完善體制、健全制度、創新機制,釋放制度紅利,吸引各方參與,加強軟硬體建設,鄉村生態文明才能在城鄉協同發展的大格局中不斷發展,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美麗宜居鄉村生態文明建設和鄉村振興目標才能同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