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的溫州市兩會上,如何塑造“溫暖營商”品牌,助力溫州在“雙萬”城市建設中發揮引領作用,成為了與會代表委員們熱切討論的話題。
作為一名溫州市人大代表,浙江越人律師事務所主任方海華深感這一話題的重要性。她的關注,源於一位商家的經歷:企業屢遭“職業打假人”投訴,多次接受監管部門的調查,嚴重影響了正常經營。通過與商家的深入交流,方海華迅速識別出這些“職業打假人”背後隱藏的另一面——他們實際上是披著“打假”外衣的“職業索賠人”,通過“知假買假”惡意索賠,形成了産業鏈,牟取不正當利益。
2024年,方海華通過自己的專業優勢,走訪相關部門、企業,收集案例和數據,傾聽各方聲音。調研中,她發現,不少企業因這種惡性行為被迫停業,甚至關門大吉。方海華説,儘管“職業打假人”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消費者的權利意識,但隨著“知假買假”與“主動造假”等行為的愈演愈烈,這些惡意索賠不僅嚴重浪費了行政司法資源,也擾亂了市場秩序,破壞了法治的公平與公正。
企業的呼聲在調研中逐漸匯聚,他們希望通過加強公檢法協作、提升跨區域司法協調、完善産權保護以及建立快速處理涉企糾紛機制等措施,進一步優化法治營商環境。
方海華將這些建議整理成《進一步優化法治營商環境,切實保護民營企業家人身和財産安全的建議》,並將其提交至溫州市兩會,引起了其他代表們的廣泛關注和討論。
溫州市政協委員、民革溫州市委會專職副主委鮑瀟舲,也將優化執法監管機制和提升營商環境作為今年的提案。她指出,截至2024年底,溫州已入駐浙江省“大綜合一體化”執法監管平臺的部門有44個,涵蓋589個執法主體。面對企業可能面臨的重復執法迎檢局面,鮑瀟舲認為,需要強化制度設計,進一步優化執法監管機制,才能更好地為企業減負。
在溫州市兩會期間,鮑瀟舲提交了《優化執法監管機制 進一步提升營商環境的提案》。她建議,將跨部門聯合監管作為主要檢查方式,協調各部門聯合檢查,減少對企業的干擾,做到“一次檢查,多項事務”。她還提出要深化“隨機檢查”機制,優化資訊共用,增強企業信用評級體系建設,合理調整監管頻次,進一步提高執法效率,規範執法行為,幫助企業更加專注于創新和發展,進而提升市場競爭力。(溫州日報 莊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