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2024年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科技助殘論壇在溫州舉行。中國殘聯黨組書記、理事長周長奎致辭;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殘聯副主席(兼)、溫州醫科大學校長李校堃,中國工程院院士、康復大學校長董爾丹,美國運動科學院國際院士陳佩傑,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劉震,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薛偉等學界頂尖專家領銜參與,110余位康復領域院士及知名康復專家學者共聚甌江之畔,共話科技助殘領域創新發展。
中國殘聯黨組書記、理事長周長奎發言。主辦方供圖
中國殘聯黨組書記、理事長周長奎在講話中表示,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正加速演進,科技在改善殘疾人生活和促進殘疾人事業高品質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將為殘疾人實現全面發展、共同富裕的夢想,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和機遇。希望廣大青年科學家、企業家和社會各界精英牢記“四個面向”,充分發揮創新生力軍作用,為科技助殘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科技點亮康復之光”科技助殘《溫州倡議》發佈。主辦方供圖
開幕式上正式發佈了“科技點亮康復之光”科技助殘《溫州倡議》,倡議推動組建“康復科技創新共同體”“康復産業發展協作體”“康復人才支援聯合體”,助推殘疾人康復領域新質生産力發展。大會還表彰了運動健康優秀論文、康復科技創新創業優秀成果等,多家行業頭部企業還帶來了最新的科技産品,多維展示了科技助殘最新進展。
據悉,此次論壇共設1個主會場、14個分會場,探討話題覆蓋智慧康復助殘、孤獨症康復、運動康復、體醫融合、等速技術臨床應用等康復前沿領域。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殘聯副主席(兼)、溫州醫科大學校長李校堃發言。主辦方供圖
“如果沒有康復醫學,也許今天就沒有我站在這裡”,李校堃坦言,2021年的腦出血經歷,讓他真正意識到康復醫學的重要性。“不管是對於殘疾人群體、老齡化人群,還是亞健康人群,或發生意外事故受傷的群體,身心的康復和社會化適應都非常重要,否則不僅影響個人生活品質,同時也會增加國家醫保負擔。”
根據《柳葉刀》的研究統計,中國已成為全球康復需求最大的國家,康復需求總人數高達4.6億。預計到2030年,我國慢性病患病率將高達65.7%,其中80%的慢性病患者需要康復治療。
但與之對應的現狀則是我國康復醫療服務能力有待提高,康復領域人才嚴重不足,公立醫院康復醫學科的執業醫師佔整體執業醫師不到1%,康復醫師佔基本人群比例約0.4:10萬,遠低於發達國家5:10萬的水準,且康復醫學招生不足,國家級重點實驗室缺乏。李校堃表示,康復醫學的發展迫在眉睫,其中一項重要工作就是要推動康復醫學列入一級醫學學科。
“西方的康復醫學大發展是在二戰後,我們的康復醫學則是由人口老齡化驅動”,李校堃在發言中表示,希望攜手多方推動我國建立教、體、醫、康、養一體大健康發展生態,為國人健康盡一份責任與擔當,樹立中國康復醫學國際影響力。
加快發展康復教育 全國首所康復大學開始招生
自2004年招收首批康復治療學本科專業學生起,經過20發展,溫州醫科大學康復治療學已入選國家一流專業建設點,在“2024軟科中國大學專業排名”中居全國第8。
據李校堃介紹,近年來,溫州醫科大學積極投身康復産學研發展,包括持續加強康復醫學院建設,基於生長因子在創面修復和神經康復方面探索科技助殘,通過校企合作助推康養産業化落地泰順、洞頭等。
同時,可喜的是,今年我國第一所康復領域成體系建制的高等教育大學——康復大學正式獲批設置。作為新型研究性大學,康復大學具備小而精、高起點、高水準的特點,今年首批招生專業均與一流大學、頂尖科研機構、頭部企業等簽署合作協議,建立師資互聘機制,共同制定培養方案,通過科教融合、産教融合、醫教融合,培養複合型拔尖創新人才。
中國工程院院士、康復大學校長董爾丹主旨發言。主辦方供圖
中國工程院院士、康復大學校長董爾丹在大會上分析道,在康復産業方面,我國目前産業規模較小且發展落後,缺少世界龍頭企業,康復大學創辦的同時要致力於推動康復領域産業化發展。
美國運動科學院國際院士陳佩傑主旨發言。主辦方供圖
美國運動科學院國際院士陳佩傑則從運動康復的角度,介紹了國內高校就體育學與康複學的融合創新,探索推動康復産業發展的又一路經。
康復産業前景廣闊 甌江實驗室領銜溫州科研
日益龐大的康復需求群體為康復醫療行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在溫州,甌江實驗室成為科研領銜力量。該實驗室由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設立,溫州市人民政府、浙江省科技廳主辦,近年來在大康復領域開展了系列研究。
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薛偉主旨發言。主辦方供圖
作為甌江實驗室高端醫療器械創新團隊負責人,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薛偉在大會上介紹了甌江實驗室在康復領域的系列探索成果,如與iRest創建了“iRest智慧康復機器人研發中心”,就醫工結合的智慧康復裝備展開聯合研發。目前,一體化智慧復健機器人關鍵技術項目,通過生物力學、腦電波、肌群狀態等測試,已經可以實現復健機器人的感知-驅動-控制一體化。
而正在探索的柔性壓力感測器在外骨骼機器人姿態識別中的應用,目前對人體各種姿態的識別準確率已達96%,展現出優異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劉震主旨發言。主辦方供圖
據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劉震介紹,外骨骼機器人的研究始於1960年代,主要有人體增強和康復兩大類用途。目前,國際前沿研究聚焦機器人的進一步人性化、個性化、智慧化和協同化,仍在不斷推進發展。
此外,甌江實驗室還在深耕柔性可穿戴汗液感測器、複合式倣生眼系統、鐳射陶瓷列印眼科植入物等科研項目,將持續在科技助殘、康養健康領域貢獻力量。(溫州都市報 楊曉宴,溫州醫科大學 申恒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