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水稻可以“再生”,播一回種,就能一茬接著一茬“無限收割”,該有多好。溫州樂清市岩宕村的一片多年生稻就實現了這種美好願景,即將迎接今年的第二次收割。
樂清市岩宕村的多年生稻即將再次收割。圖源:溫州晚報
水稻像韭菜
可“無限收割”
頭季水稻收割後,一株株枯黃的稻樁上再次萌發出了嫩綠的新芽,為一塊塊稻田重新披上綠裝,這就是溫州首次從雲南省引進的“雲大25”多年生稻品種。這種種植一次,割完一茬再長一茬的水稻也被稱為多年生稻。也就是説,經歷過今年的兩季收穫之後,第二年還能再次收割。
秋來“豐”景美如畫,金秋的田野裏稻香四溢。近日,在樂清市岩宕村的多年生稻試驗田裏,沉甸甸的稻穗已經挂滿了禾稈,田野中一整片的青中帶黃,十分養眼。“這批多年生稻第一次收割是在今年8月,再過十天左右,又能收第二茬了。”溫州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黃歆賢表示,只要在收頭季稻時保留稻樁約20至30釐米,收割後就不需再次耕種了,收割後兩三天給留樁的稻田施肥蓄水,再過幾天后,稻樁地下節位就煥發出新綠。
“正常情況下,種養多年生稻第一季畝産可達500公斤,只是第一次收割時,試驗田裏遭了鳥害,産量減少了一大半。”黃歆賢介紹,由於多年生稻第一季收穫期晚于早稻1至2周,其他水稻收割後,周圍的鳥便飛進多年生稻田裏吃稻穀,接下來,他們將在試驗田搭設防鳥網,保護第二季生長的稻穀。“第二次收割以後,氣溫下降了,準備用稻草、薄膜、不織布等材料對稻田進行覆蓋,確保它們順利越冬。”
種一次收多次
省工又省時
在溫州,“雲大25”生根的這片土地位於海拔近200米的樂清市岩宕村,由溫州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與當地農戶合作,開闢了這片面積約為3畝的試驗田。岩宕村位於山區,且村裏人口較少,大部分年輕人都外出工作了,山區不方便使用機械化農耕設備,溫光資源對水稻生長來説又屬於“一季有餘,兩季不足”,恰恰成為多年生稻最適宜的試驗田,“雲大25”就栽種在離村口不遠處的一片梯田上。
岩宕村村民張仁山第一次種植多年生稻,他説,自己種植水稻十幾年,以前從沒聽説過收割後的稻樁還可以再出苗長穗。張仁山説:“現在種的這個多年生稻太好了,它就像韭菜一樣,種一次就能收割好幾次,而且整個管理過程和平時種水稻基本一樣,不用額外用藥用工。”張仁山對多年生稻這一試驗品種十分滿意,頭季插秧收割後又可以直接出芽,不用從種子階段重新生長,減少了買種子、翻耕田地、育秧插秧等流程所需要的人力成本。
他算了一筆時間賬,山區裏的田地用不了機械設備,只能人工收割、插秧,即使是用了比較省時的人工拋秧方法,一人最多也只能拋2到3畝。溫州山區一般以種植單季稻為主,在山區引種可再生的“雲大25”,就能省去一季收割之後再次插秧育苗的這一步驟,實現一種多收。
“第一次種多年生稻沒有經驗,還好現在有專家會定期來查看水稻的狀態,指導我怎麼種植。”張仁山説,“在水稻分蘗期的時候把田裏的水排幹,進行烤田,無效的分蘗就萎縮了,水稻長勢更好,莖稈粗壯,颱風來了都沒有被吹倒。”張仁山欣喜地認為,“雲大25”一定能很好地適應溫州“生活”。
多年生稻
有望在山區推廣
黃歆賢表示,多年生稻顯著減少了種子和勞動力投入,精簡了後茬水稻翻耕、插秧等生産環節,還能促進土壤生態修復,是一種輕簡化、可持續的稻作生産方式。“這是我們首次引種多年生稻,目前還處於試驗階段,下一步還需持續觀察,摸索總結出適合本地的配套栽培技術,為今後推廣應用打好基礎。”她表示,多年生稻一種多收,對緩解農村勞動力短缺,保障糧食安全、實現糧食增産、農民增收具有重要意義。(溫州晚報 張瓊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