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溫州市鹿城區發展和改革局、四川省壤塘縣鄉村振興局提交的《文化産業賦能鄉村振興——浙江省溫州市鹿城區和四川省壤塘縣東西部協作案例》榮獲“第五屆全球減貧案例徵集活動”最佳減貧案例,並將收錄進南南合作減貧知識分享網站——中外減貧案例庫及線上分享平臺。
據了解,該徵集活動由中國國際扶貧中心、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世界銀行、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國際農業發展基金和亞洲開發銀行等7家機構共同發起,旨在推廣分享中外減貧成功實踐,推動“共建沒有貧困、共同發展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此次活動經7家主辦機構聯合評審後確定入選案例,按照國際標準和習慣進行改寫和翻譯並擇期發佈約100個優秀案例。全部優秀案例將在全球範圍內推廣分享。
作為國家重點幫扶縣,壤塘縣位於川甘青結合部深藏族聚居區,是浙川對口支援溫州結對幫扶點,素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之稱。近年來,溫州以壤塘非遺文化為切入點,累計投入援建資金4250萬元,創新打造8.3萬平方米的集文化傳習、就業幫扶、休閒旅遊于一體的浙川文化産業園,探索“非遺+傳承”“非遺+文旅”“非遺+市場”發展模式。2023年,産業園實現經濟效益2000余萬元,拉動全縣GDP增長1.5%;帶動當地3000余名農牧民每人平均年增收4000元。相關經驗做法入選國家鄉村振興局2022年東西部協作首批典型案例,2023年成功創建全國“文化産業賦能鄉村振興”試點縣。
“是非遺傳習所改變了我們!”浙川文化産業園學員色青拉姆感慨道。色青拉姆出生於壤塘縣尕多鄉瑟谷村的一戶牧戶家中,從小輟學在家。17歲時,色青拉姆在家人的支援下成為産業園唐卡傳習所的一名學員,開始了她8年孜孜不倦的學習生涯,演繹了從牧民到非遺傳承人的“蝶變”。如今,色青拉姆的作品走進了上海、浙江等一線大都市,她與同學共同完成的作品《三世佛》入圍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賣出了100余萬元的價格。
壤塘縣的文化産業破位出圈,無疑從發展的角度為高原鄉村振興的模式探索給出了一個良好的範本;通過政府搭臺、人才集聚、利益聯農打造文産核心基地,通過交融蝶變、市場轉型、價值塑造實現文化變現反哺。
據介紹,浙川文化産業園鼓勵扶持傳承人積極創辦非遺傳習所。至2023年,壤塘縣設立了46個非遺傳習所,集聚非遺名錄122個、非遺傳承人63人,引入了唐卡、藏香、石刻、藏陶等藏族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産。産業園還聯合北大、浙大、浙師範等高等院校開展國畫等藝術類專業授課,開展“壤塘非遺中國行”系列活動,帶動非遺産品走出去。另外,園區還大力實施接待酒店、自駕基地、非遺超市等配套設施建設,開工2.2萬平方米二期園區、1.6萬平方米民族工藝文化中心等。(溫州日報 笑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