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器,是用天然大漆涂在各種器物表面所製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藝品。它是買櫝還珠的“櫝”,舉案齊眉的“案”,也是曲水流觴的“觴”。
近日,浙江省人民政府率團前往歐洲開展文化交流活動。溫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彩石鑲嵌、平陽漆器、細紋刻紙等項目亮相法國、匈牙利。其中,省級非遺項目——平陽漆器技藝的傳承人李偉,是法國站唯一受邀非遺傳人,為外國友人帶去非遺漆扇、書籤體驗,展示了獨特的東方美學魅力。
漆器的出海亮相,讓人們再次聚焦“百工之鄉”溫州。溫州漆器何以跨洋越海?這項民間非遺該如何活態傳承?
一
《説文》中這樣介紹“漆”:“木汁,可以髹物。象形,桼如水滴而下。”
“漆”指的是漆樹的汁液,也稱大漆,是一種未經煉製的天然優質塗料。利用這種天然漆液髹涂製成的器物,便是漆器。
漆器是中國古代匠人在化學工藝及工藝美術方面的集中體現,早在8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已經出現。經過漢唐歷代漆藝的累積,到宋代,漆器製造中心南移,溫州漆器隨之進入鼎盛發展時期。
宋時産自溫州的漆器多題寫“溫州”“上牢”等銘文,其中“上牢”意為上等牢固,這是溫州漆器獨特的防偽標識,也是當之無愧的“made in Wenzhou”。
宋代溫州漆器全國第一,屬業內公認。當時全國各地漆器中,唯有溫州漆器店舖敢以地名“溫州”冠之。《東京夢華錄》《夢粱錄》《都城紀勝》等文獻的記載説明,南北宋都城的繁華街道都開設有溫州漆器專賣店。北宋都城開封有“溫州漆器什物鋪”,南宋都城臨安有“彭家溫州漆器鋪”“溫州漆器”。
宋元時期,溫州漆器不僅在國內聲名鵲起,還遠銷海外。元代溫州人周達觀撰寫的《真臘風土記》裏,記錄了溫州漆盤等“唐貨”廣受真臘(今柬埔寨)人的喜愛。
新中國成立後,溫州漆器陸續出土。其中,在老城區及周邊出土的30余批次300多件宋元時期漆器,證明宋代溫州漆器製作幾乎遍佈溫州城,主要分佈在信河街、百里坊、五馬街和城西街。直至上世紀50年代,城西街內的溫州甌塑髹漆廠最鼎盛時期,還有400多名工人從事漆木器、漆畫和甌塑生産製作。
沉睡千年,溫州朔門古港遺址迄今考古發現較為完整的漆器達十幾件,包括花瓣式漆盒、碟、盞托、盞托等,證明漆器是宋代溫州外銷的主要商品之一。其中有一個朱漆碗,碗底題有銘文“庚戌溫州屠七叔上牢”。巧的是,這和瑞典前國王古斯塔夫六世收藏的無紋黑漆小碟藏品銘文“壬午溫州屠家上牢”不謀而合。兩者銘文有相似的筆鋒筆法,且都屬溫州屠家,可以推斷,這應該是同一家漆器鋪不同時期打造的漆器。
溫州不盛産漆,漆器卻名揚天下。其背後主因可用三個詞概括:千年商港、百工之鄉、文化之都。
二
作為平陽漆器第四代傳人,李偉家族與漆器已有逾百年的淵源,歷經多年傳承,平陽漆器優秀作品層出不窮,曾是眾多名山古剎的亮麗風景。
常言道:“人磨漆,漆磨人。”從選料、制模、塑胎至成品,每件成品要經數十道甚至上百道工序。環環相扣的製作工藝,打造出一個又一個精美漆器,使其産生深沉古樸、瑰麗神奇、韻味雋永的藝術效果。一器之成往往需要數月,珍品則需兩三年才能完成。
工藝複雜、工時長久,一方面表明漆器造型精美,也從側面反映出漆器價格高昂。在古代,這是達官貴人的專屬奢侈品,即使放在現代也是小眾藝術品。
如何承接時代之變,讓小眾漆器融入大眾生活?
將生活美學融入漆器創作,乃“變”之道。
此次在海外亮相的漂漆體驗,便是漆藝“飛入尋常百姓家”的創新嘗試。法國站“人人都是藝術家”漂漆扇技藝體驗中,在李偉點、甩、彈、劃等手法下,鮮亮的色漆在水面上交織碰撞出自然紋理,隨著紙扇入缸,漆隨水轉附著扇面……一套“free style”的動作,讓手拿素白紙扇等待成為“藝術家”的外國友人感嘆不已。
平陽漆器第五代傳承人李子璇,是一位室內設計專業的應屆畢業生。這位“00後”對漆器有自己的新解,“漆器不應該是城市的負擔,而是城市發展的新增長點”。
古老文化在青春脈動下激蕩,憑藉年輕人獨特的視角和審美,漆器不斷被注入新潮元素——在漆皮茶盤上繪製蝴蝶、蛇等年輕人更喜愛的紋樣。下一步,還要將更時髦、新穎的審美志趣融入漆器創作,例如,將人們喜愛的寵物與大漆裝飾畫相結合,或是在茶杯上融合新審美,使之更貼近年輕人群體。
李子璇作為新生代傳承人,她認為,漆器的創新不僅體現在藝術審美上,也體現在製作技術上。以手工的方式製作木胎,有太多的局限性。利用3D列印和3D建模的方式可讓胚胎造型更豐富精準。耳飾、胸針、魚竿、傢具……漆器的創新逐漸以現代化形式融入日常生活。
三
溫州漆藝與文化內涵豐富,可較之名揚天下的輝煌過往,溫州漆器當下現狀有些落寞。
文化繁花似錦,如何讓溫州漆器等地方非遺被人知曉、記住並活態傳承?
傳播非遺好聲音,講好溫州故事。隨著時代發展,許多非遺淡出人們的記憶,其尷尬就如花費大量時間、精力製作的非遺漆器,卻無人知曉其背後價值。只有積極廣泛傳播,推動非遺向多領域輻射,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當下,溫州市聚焦公共化服務、國際化傳播,雙管齊下推動非遺創新傳播。比如,借助全市2800多支鄉村藝術團和48個非遺體驗基地,開展各項非遺展演;通過傳統節慶、非遺市集、外事活動等,提升市民、海外人士對溫州非遺的知曉度和參與度。
融入日常元素,器具走進生活圈。漆藝之美,是材質、技術、藝術、文化等諸多元素的綜合産物。《墨子·佚文》記載:“食必常飽,然後可以求美;衣必常暖,然後求麗;居必常安,然後求樂。”實用與審美相連的生活觀,同樣適用於非遺。只有創作出兼具實用與審美性能的非遺器具,原本鎖在展示臺裏的非遺技藝才會走進尋常百姓生活。反之,如果實用性被否定,則容易陷入“吸睛不吸金”的窘境。
創新風格與時俱進,突顯年輕態、時尚化。近年來,“新中式”元素火爆全網,國風服裝、創意飾品席捲海內外消費市場,彰顯非遺背後的文化價值和商業潛力。從藏品到産品,非遺文化需適應時代發展,不拘泥于牡丹怒放、百鳥朝鳳的傳統元素;應結合年輕人喜好,風格創作上彰顯新潮和時尚。例如,非遺甌繡遇上報喜鳥服飾,傳統繡花工藝與硬朗西服碰撞出新創意;藍夾纈遇上蘋果直營店,融入非遺藍夾纈技藝的宣傳海報和現場圍擋,得到年輕人追捧。
傳承老手藝,激活新動力。
非遺的活態傳承,是一場古老與新生的碰撞。
當非遺從1.0版保護傳承走向2.0版創新發展,當城市裏的非遺傳承人成為時尚生活美學的引領者,農村裏的非遺傳承人成為鄉村振興共富的領路人,溫州非遺將在新時代綻放新光彩。(金瑞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