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者心中的“圓夢之城”,是什麼樣的?

時間:2024-04-10 15:58:59 來源 : 中國網溫州 作者 : 孫余丹

1980年,19歲的章華妹領到了中國第一份個體工商營業執照。彼時的溫州,千家萬戶搞家庭工業、千軍萬馬發展個私經濟,在勞動人民的創新創業實踐中催生了聞名遐邇的“溫州模式”。

創新創業,之於一座城,是發展的原動力、是夢想的新希望。青年聚,城市興,當下溫州如何為青年營造友好的創業環境,以上揚的“含青量”曲線推動城市向上“城”長,成為溫州“強城行動”的題中之義。

親歷講述

邊讀大學邊創業佈局海外倉“出海”淘金

老家在絲綢之路起點泉州的廖智清,2019年考入溫州理工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一邊是在老家,家家戶戶做跨境電商;一邊是在溫州,人人創業當老闆。在濃厚的創業氛圍影響下,廖智清在大三時就在學校的創業園裏申請了工作室,開起了公司。

“第一筆啟動資金是家裏親戚資助的,學校提供場地,免去了租金和水電費,有了資金和場地,項目很順利就開始了。”廖智清説,在校園裏創業有很多優勢條件,比如創業導師會給予指導和幫助、便捷獲取最新政策、有志同道合的學生夥伴。

廖智清從專業課上以及暑期實踐中了解到,東南亞等新興國家市場,正在成為跨境電商的新增長極。通過在各網站上反覆比較,廖智清發現,跨境銷售個人護理日用品有一定的利潤空間。於是和國內廠商合作,開發了濕巾、沐浴露、洗臉巾、洗衣液等多種日護産品,進行“出海”銷售。與此同時,他在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投資海外倉項目,既自用産品儲存,也用於租賃,建起了海外倉運營工作室。第一年創業,公司流水達到了300萬元,發展到了10多人的團隊。

廖智清説,在溫州創業,他感受到了政策的友好。比如他向校內招募專業學生實習。“溫州出臺的大學生實習補貼,我們團隊中幾乎大部分同學都申領到了這筆錢,連續三個月每月2000元。”另外,針對大學生低息甚至無息的貸款,對於創業者來説,都是實實在在的“幹貨”。

如今,廖智清已經大學畢業,但他依然奔跑在創業的大道上。除了溫州,他也在老家泉州開起了第二家跨境電商企業。他計劃著,以跨境電商連結全世界,深挖東南亞這片新藍海。

一線訪談

打破資訊不對稱讓好政策從“紙面”落到“地面”

從創業“小白”到事業有成,在傳統産業、智慧製造、生物科技等各領域,都活躍著溫州新一代創業者。他們的目標各不相同,但創業這條路,無疑是他們實現夢想的“捷徑”。走在披荊斬棘的創業之路上,以創業者的眼光去考量身後的這座城市,他們會有怎樣的期待與希冀?

2010年畢業于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的王宗將,瞄準溫州女鞋完備的産業鏈,抓住電商行業的“風口”,與校友合夥成立電商企業。如今,他的團隊發展到21人,去年銷售額超過1000萬元。他認為,小成本創業,起步資金和現金流都關係著小微企業的“命脈”。“為了節省成本,跑遍一地的仲介才勉強找到合適的辦公室,一年租金加上水電費,也要20萬元。”前幾年,他偶然聽説在鹿城區人民路國信大廈裏有一家公益眾創空間——創客夢工場。“申請的流程很簡單,提交項目介紹,通過評審就能搬進來。”王宗將説,像這樣的公益空間,是處於起步和發展初期的創業者最需要的,解決了發展空間的問題,也能促進資源的共用和連結。

與創業者“剛需”高度匹配的政策,王宗將認為,在直達創業者方面有一定的“滯後”。他希望,貨真價實的政策能夠充分落地,特別是在直抵直達創業者方面,要打通“最後一公里”。“更友好的創業環境,就是要最大限度縮小資訊偏差,讓好政策能夠真正幫助到每一個創業者。”

以電網相關數字化解決方案為創業方向的陳本岳,辭掉在杭州的工作回到溫州,“闖蕩”人工智慧的賽道。用他的話來説,經歷了從0到1的發展,更深切地感受到産業鏈、生態圈的重要性。對他來説,一開始找到智慧硬體開發人員是不容易的。“5名核心團隊的骨幹,有3名是從外地引回來的,其中一名花了3年時間才對接下來。”在陳本岳看來,産業集聚、創新創業大平臺的建設,通過區域性産業鏈的打造形成産業優勢,將有助於破解科技型企業人才缺失問題。另一方面,中小型企業面臨“成長的煩惱”,其中重要的一項就是新型企業管理能力的提升。創辦一家公司,經營和管理是一體兩面,管理關係著企業能否實現高品質發展。陳本岳呼籲,溫州要多引入專業的企業管理諮詢公司,幫助有需求的中小型企業茁壯成長。

創業青年楷模、浙江甌匠建設有限公司總經理董大威眼中的創業友好,包括暢通的融資渠道、活躍的人才生態、便利的公共交通以及紮實的服務效率。他建議,梳理惠企政策落地的堵點和梗阻,解決看起來很美好操作起來卻不便利的問題。另外,推動“創業貸”“科創貸”飛入尋常創業者的中間,進一步推動無感補貼的實施擴面,提升營商服務效率。

問計專家

融入青年創業全過程讓創業友好可感

創業活,則經濟活。在溫州商學院副教授、創業管理系主任袁紅富看來,為創業者營造友好環境、建設創業者友好城市,將助力溫州實現“強城行動”和“雙萬”城市目標。

如何讓友好更可感?袁紅富建議,發揮溫州創業文化優勢,多方位、多角度地研究和提煉溫州創業文化,在各個維度上更好地表達和傳播。進一步優化新時代創業扶持系列政策,同時完善金融服務體系和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創業投資。此外,在實施大孵化器戰略的基礎上,加強孵化空間內涵建設,開展孵化基地創生衍生企業活動,發揮大孵化集群效應。

袁紅富還提出,加強創業教育,打造大學生創業教育和“青藍接力”工程溫州樣板,通過文化、政策和平臺組合拳吸引和培養一批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創業人才,厚植創新創業的沃土。

在溫州科技職業學院創業學院院長丁娜妮看來,提高城市對青年創業的友好度,需要實施多樣化的激勵政策,融入青年創新創業全過程。

丁娜妮建議,一方面實施“多管齊下”的激勵措施,綜合補貼、獎補、擔保貸款等財稅激勵措施,制定特色化、規範化的實施標準與準則;另一方面針對大學生創業的不同階段過程,可以採用不同的激勵政策。尤其針對含金量高的項目,建議適當提高一次性補貼額度,並給予免費的運營指導與法律知識培訓。對於成長期的創業企業,政府亦可聯合各大企業機構、眾創空間,建立仲介服務平臺,傳遞創業服務資訊,彌補創業者的資訊差。

丁娜妮呼籲,進一步簡化創業流程,降低創業門檻,同時加大對創業失敗青年的扶持,如提供就業援助、探索建立大學生創業風險救助機制等,解決創業者的後顧之憂。“呵護創業者的熱情,讓創業者專注于創業,這是一座城市對創業者最大的尊重和最好的支援。”

市民期盼

扶持再加碼讓創業者得實惠

市民陳先生:當前創業扶持政策很多,但創業者對政策的知曉度和獲取的渠道仍然有限,希望一方面加大宣傳普及政策,另一方面利用數字化手段讓創業“所有”政策能夠一鍵查詢,讓創業者得實惠。

市民郝女士:創業友好不僅需要政策的扶持,還需要城市全方位的資源支援,包括平臺、資金、創業服務等。建議溫州為創業者提供多元化的服務,給創業者更多包容和幫助,吸引更多青年來溫州創未來。

市民黃先生:引導在外青年能人返鄉回鄉創業,打造返鄉創業全鏈條服務,讓優秀青年人才想回來、留得下、能創業。(孫余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