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美麗鄉村蝶變煥新,為村民算好幸福賬

時間:2023-12-15 16:27:54 來源 : 中國網溫州 作者 : 繆小霞

一支筆,勾勒遠山近林與小橋流水人家,滿滿的鄉土氣息躍然紙上……

“鄉村新速寫”系列報道從盛夏到初冬,從海島到山區,圖文並茂,講述“千萬工程”引領下,溫州十幾個鄉村跨越20年的蝶變故事。將風景與場景濃縮于筆墨,一點一線描繪鄉村新魅力與百姓新生活,傳遞著山裏山外的期盼與變遷。

時光倒回20年前——

在洞頭,海霞村不敢期許,曾經村前屋後污水橫流,能成為遊客“來了還想再來”的研學網紅村;

在泰順,門樓坳村不敢想像,曾經醬油只能雜貨舖裏散裝稱量,如今家門口共富工坊就能方便賺錢……

將這些“不敢”變成現實的,是2003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主持和倡導“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的大力實施。

20年來,“千萬工程”作為造福億萬農民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不斷改善農村生産條件,美化農村生活環境,提高農民生活品質,為村民算好生態、民生、共富三本幸福賬。

美麗鄉村,何止青綠!

生態賬:千村千面的美麗雕琢

“第一步變乾淨,第二步變漂亮,第三步有特色。”有人這樣概括“千萬工程”給村裏帶來的三重變化。

特色由何而來?在一幅幅規劃藍圖勾畫下,在一場場村民大會表決下,因地制宜,分類施策,一個個村莊華麗蛻變,依託各自的地理環境、自然資源、歷史文化等優勢,加大辨識度,打造出獨具個性的美。

20年來,“千萬工程”造就了溫州眾多美麗鄉村。比如,通過一代代“譜師”勞作保留傳統工藝的中國木活字印刷文化村——瑞安市平陽坑鎮東源村;比如,依託“千年紙山”文化與鄉村咖啡碰撞出神奇“流量密碼”的甌海區澤雅鎮水碓坑村;比如,挖掘悠久“礬礦”歷史做足工業遺産旅遊文章的蒼南縣礬山鎮福德灣村……

正是因為遵循了鄉村自身發展規律,實事求是落實鄉村規劃,這種美,不僅是顏值的“變臉”,也是千村千面、風格各異的“雕琢”。

淡粧濃抹總相宜,守住綠水青山是不變的生態底色。

山巒起伏、水草豐茂的秀美山村畫卷,在文成縣銅鈴山鎮銅鈴村鋪陳開來,潺潺溪流與清新綠林相映成趣;寬闊的龍西溪靜靜流過門前,滿目蔥蘢的竹林和雲霧中的群山,讓風景獨好的樂清市龍西鄉上山村,在全域美中實現了藝術村落的華麗轉身……他們都曾在颱風中遭遇毀滅性的破壞,又都在“千萬工程”的實踐中,重獲新生。

眼前這綠油油的山鄉,或許就是對過去最好的告別與告白。

民生賬:三美融合的詩和家園

山水田園,白雲悠悠,熱鬧的市集上,各種農特産正迎來四方遊客。這是“千萬工程”在永嘉縣大若岩鎮水雲村實踐下的迴響。

這個景邊村,依託陶公洞景區資源佈局旅遊業態,不僅引得遊客紛至遝來,還迎來民宿遍地開花。留住了“綠”,也迎來了“青”,越來越多青年人才回村返鄉,在綠野鄉間追逐夢想……

從靠山吃山變成養山富山。20年來,“千萬工程”造就了更多詩和家園。

細細數來,“千萬工程”的深入實施,提升的不僅僅是鄉村人居環境,還觸及農村發展的方方面面。如今,建設美麗生態,做強美麗經濟,創造美麗生活,“三美融合”的新鄉村正煥發出勃勃生機。

一條條平坦新路串聯起一個個鄉村,不僅方便了百姓出行,還盤活了散落在靈山秀水之間的旅遊資源,大山的“詩與遠方”躍然呈現於人們的眼前。

城鄉基礎設施同規同網、基本公共服務優質共用……20年的另一個變化,是鄉村擁有同等發展機會,讓我們看到“城市有鄉村更美好、鄉村讓城市更嚮往”的城鄉融合發展圖景。

沈海高速飛雲互通路上車輛穿梭,瑞安市飛雲街道杜山頭村就在附近。青年創業者、大學生們三三兩兩在村裏行走、直播,激情洋溢。為了“詩和家園”,他們曾經“出走”又“歸來”,始於村容村貌的改變,源於杜山頭村合夥人計劃。

城與鄉的“握手”,在這裡寫下了生動篇章。

共富賬:物質精神的雙向奔赴

實施“千萬工程”,一方面精心呵護綠水青山,一方面想方設法把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那麼,如何在二者間找到平衡,把山鄉路走成共富路?

在一幅幅速寫中,我們看到了一股股逐夢的力量。

這力量,源自農民鄉村意識的自我覺醒——

泰順縣的竹裏村,是一個網紅民宿村。20年來,這個山村留下津津樂道的治村記憶——立足當地豐富的畬族文化、竹子博物館等人文資源,激活田地、山林、溪流、古村落等鄉村所具有的元素,實現文旅融合。在專家眼裏,支撐竹裏一次次變化的力量,是來自鄉村脫胎換骨的蛻變,是來自鄉村百姓的自我認識和自我調整。

“授魚容易,授漁難。”鄉村共富的關鍵在於人。“千萬工程”牽引下,鄉村發展與村民願景同向而行。無論村子怎麼變,村民始終是主角。如今,越來越多“新農人”用知識和技能改變著鄉村面貌,成為帶動生態共富的關鍵力量。新時代新征程中,新鄉村期待更多人才保障與扶持政策,留住原鄉人、喚回歸鄉人、吸引新鄉人,讓鄉村共富成為更多人的新嚮往與新追求。

這是“千萬工程”的生命力所在。景美、人美,鄉村如一塊磁鐵,迸發強勁的吸引力。

這力量,源自物質精神的雙向奔赴——

20年來,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村容村貌的改變,還有農民精神風貌的改善,從物的新農村轉向人的新農村,推進農村農民物質與精神的雙向共富。

踏著一個個新鄉村的發展足跡,我們看到傳統鄉土文化不斷被激活,美麗鄉村既看得見山水,又散發歷史底蘊、留得住“鄉愁”。鄉村經濟快速發展,鄉村文化被重振,村民共同記憶的精神家園被重構,生活在鄉村的人們身有所棲、心有所依、情有所寄!(繆小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