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溫日漸走低,來到溫州市泰順縣西旸鎮門樓坳村,處處可以感受到百姓紅紅火火過小日子的熱情:村中有200多名小學生,每天上下學時,18米寬的柏油路上,是家長帶著蹦蹦跳跳的孩子走得閒適的場景。得益於門樓坳村在村中打造集百姓管家、坊間集市、扶貧就業于一體的共富工坊一條街,引入了縫紉機、電器開關來料加工等共富産業,家長在照料家庭的同時又能很方便地在“家門口”賺到錢。
門樓坳村的變化,背後是20年來泰順堅持黨建引領、同步持續推進“千萬工程”與“共富大搬遷”的努力。
“地廣人稀、資金與資源無法支撐公共服務在農村全覆蓋,曾是我們走好鄉村振興路的一大障礙。”泰順縣相關負責人介紹,泰順“九山半水半分田”,2003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在泰順調研時作出“下得來、穩得住、富得起”的重要指示,門樓坳村就是習近平此行調研過的村莊之一。隨著“千萬工程”與“共富大搬遷”的同步持續推進,泰順縣將資源、資金由分散投放轉為統一謀劃,有效提升鄉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的覆蓋面,改善村容村貌。
村頭村尾走一圈,老一輩村民口中兩米多寬的泥巴路,早已沒有痕跡,18米寬的柏油路貫通全村;路面整潔,物件擺放有序;大路兩邊是統一規劃建設的色彩鮮亮、造型美觀的花園式住宅。為保持村容整潔無塵,村裏招募低收入農戶為保潔員,每天進行兩次清掃,並配合灑水車清潔。
“西旸鎮擁有約200人的泰商群體,村裏現在有電影院、供村民休憩的風雨亭,都是門樓坳泰商鄉賢們捐建的。在鄉村振興中打好‘泰商回歸牌’,對於我們村子的發展特別重要。”門樓坳村黨支部書記周仕朝表示。
眾多回歸項目中,浙南運動飛行小鎮項目,是門樓坳泰商鄉賢周行貴的手筆。
“今年暑假期間,我們創新推出夜市,加上傳統的飛行小鎮營地活動,高峰時遊客日流量達7000人次左右。”周行貴介紹道,隨著遊客數量不斷增加,該項目還吸引了大量青壯年回鄉創業,帶動就業近百人。門樓坳村陸續開出了酒店、民宿、農家樂、超市、各類小吃店等,造富效應甚至向鄰近鄉鎮溢出。
這種造福效應,對於50多歲的普通村民許董英來説,最明顯的影響就是能在家門口超市買上品牌醬油。多年前,家裏吃的醬油,只能到村裏唯一的雜貨舖買散裝醬油,每次買一毛錢或5分錢的量。
“好日子讓村民的心態變化更大。”回望村裏一路變化,周仕朝感慨地説,村莊多年的發展,不僅帶來了外觀環境的精彩蝶變和創富增收路徑的拓寬,更重要的是,越來越好的生活推動了村民們生活方式和心理狀態發生根本變化,“原來村民不良生活習慣很多,垃圾亂丟,保護環境意識薄弱;個人利益看得很重,開村民代表大會時,經常為自己的一點利益吵架、爭論……現在這種情況基本消失了,因為大家嘗到了村莊整治、抱團發展帶來的甜頭。村集體也有錢了,經常改善公共設施。誰家有人生大病,村‘兩委’知道後必到家裏慰問,送錢送物;村裏兩戶無房戶,也由村集體出錢出力安頓好……”
近幾年來,門樓坳村黨支部還以黨建聯建共同體為紐帶,一方面與泰順山友公司簽訂“山友e聯”産業黨建聯建協議,創新“龍頭企業+村集體+示範基地+農戶”新型經營模式,帶動村內80多戶農戶發展高山大米、糯米山藥、金絲皇菊等“訂單農業”;另一方面攜手溫科院、農商行等高校企業,抱團投資一批惠農助農項目,如引光伏小康工程、研學實踐基地等項目,以農旅融合、科技賦能等創新形式,拓展鄉村産業增值增效空間,讓“家家有生意,人人能賺錢”的鄉村振興路子越走越寬。
周仕朝説:“眼下,我們村還在不斷探索著讓村莊發展更持久的收益模式,村裏大部分年輕人目前都在外謀生,如果將來有一天,我們能把年輕人都吸引回來,就説明我們的模式真正成功了。”(李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