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鄉建,何以越建越有“藝”思?

時間:2023-10-09 15:43:22 來源 : 中國網溫州 作者 : 中欣

賞秋景、樂民俗、“趣”夜遊……中秋國慶假期,鄉村遊火爆,熱度不斷攀升,人們嚮往的生活在綠水青山間找到安心之所。

酒醇景美,鄉間易得。只一戲一曲、一墨一畫,需要藝術加持。于鄉間聆聽“殿堂級”音樂,處深山欣賞“大師級”繪畫,這既是美學場景在地的“反差萌”,更是藝術與鄉建的“雙向奔赴”。

自“千萬工程”實施以來,溫州各地涌現出越來越多藝術氣息濃郁的村子,在“千萬工程”的轉化中、在鄉土文化的深耕裏、在甌越文脈的守正創新下,何以越建越有“藝”思?今天,我們就展開聊一聊。

九山書會 圖源:溫度新聞

何為“藝術鄉建”?鄉建是載體、藝術是賦能,目標是讓廣袤的鄉村實現物質富裕和精神富有齊頭並進。那麼,在溫州,“藝術鄉建”有哪些特別之處?

推開藝術“任意門”——無限想像。藝術不單是深藏于展館的陽春白雪,也不單是獨樂於書齋的文人雅士。當它被鄉村推開“任意門”,以想像力思維、瀰漫式路徑深度介入鄉間生活之時,那些平凡日子裏的美、身邊小事中的善,就會變得如夜空裏的群星般璀璨奪目。

在永嘉箬溪村,青年畫家周建朋凝聚多方力量共同打造“箬溪藝術村”,就此推開一方藝術鄉建的美妙天地。以普及藝術為核心,打造低成本的“自然美學空間”;以鄉賢為支柱,集聚鄉村振興社會資本,謀劃共同富裕;以活動為平臺,助力小鄉村與國際藝術圈接軌。

藝術的介入,令鄉村變化巨大。廢棄小學、閒置農房被改造成美術展覽館、藝術工作室、酒吧與畫廊等“美學微空間”,藝術被自然地植入鄉村建築中,又兼顧生産生活和文旅發展的融合需要。

你我皆成“境中人”——價值共創。藝術鄉建的過程,是文藝為民的過程,是生活環境美化的過程,也是鄉村居民精神力量凝聚的過程。藝術家與村民互相加持,各類鄉村文化節慶活動蓬勃開展,鄉村藝術場所有序興建,大量藝術元素應用於鄉村規劃建設,特別是諸多文藝精品,既有村民自編自導自演,又有文藝家全情投入、精益求精。

大榕樹詞場 圖源:溫州文聯

在泰順縣司前鎮,120名當地文化能人先後成立13支鄉村藝術團、8支群眾文藝隊,持續打造“畬鄉大舞臺”,實現“周周有演出、月月有節慶、年年有大賽”,唱響原生態藝術品牌,惠及群眾150多萬人次,抖音直播更是引來百萬人觀看。

樂盡天真“返自然”——雅俗同賞。這些帶著泥土芬芳的作品,使藝術家生動地理解藝術與生活的內在聯繫,自覺在藝術鄉建中找到創作的增長點,開闢雅俗共賞的融合點。

鹿城借“戲曲故里”出圈,深化鄉村戲劇文化;甌海以“大榕樹詞場”為依託,持續推進鄉村振興;洞頭在“中嶼等到你”,打造網紅攝影基地;永嘉以“國際藝術村”,連接藝術回鄉與國際互鑒;文成則以“詩歌”為媒,做大做強區域特色文化品牌;泰順在“茶文化”“古村文化”中找到切入點,打造東溪鄉、庫村等網紅村居。

洞頭中嶼景區 圖源:洞頭髮布

藝術鄉建如何建?就是要讓藝術真正成為寫在鄉村大地上的詩、哼在百姓嘴邊的歌、掙得真金白銀的好傢夥,連城裏人都要爭著搶著來鄉村趕一趟關於藝術的集會。

然而,多元的藝術鄉建,在普及與深耕中,仍存在難點與痛點。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一些鄉村滿懷期待迎來藝術家,藝術家也帶來先進理念與可觀流量,但因種種原因,藝術家離去,鄉村隨之被“打回原形”。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鄉村與藝術之間亟待建立可持續機制。

“明星項目”不如“民星項目”。有些項目抱著善意的初衷,但忽略了適用範圍,盲從複製明星項目、春晚項目,導致不能因地制宜,以至面目全非。其實,論在鄉間的影響力,“春晚”可能還比不上“村晚”,鄉村與藝術之間需要找到“最佳契合點”。

“一味復古”不如“持續創新”。去鄉間尋味鄉愁,確是當前的流量密碼,但鄉愁並非一味復古,持續創新才是正事,只有城市與鄉村、變革與繼承、創新與復古的聯動融合,尊重鄉村本土的在地性和多樣性,才能更好地實現鄉愁。

透過藝術“眾妙之門”,我們遇見鄉村歲月的繾綣情深,描摹鄉間時光的柔情似水。當煙雨江南浸潤著石階小道,黛瓦白墻與曲苑雜壇相映成趣,又為鄉愁平添多少詩和遠方。藝術鄉建,如何越建越有“藝”思?

戲常有、茶常備的可持續發展,越來越紅。但凡“網紅村”來得了人、留得住人,便能慢慢積攢人氣、凝聚消費,漸成賺得真金白銀的“長紅村”。其中的關鍵,就在於鄉村實現“門常開、戲常有、茶常備”的可持續發展。

因登上央視春晚的浙江原創舞蹈《碇步橋》引爆熱搜的泰順溪東村,以始建於1795年的世界最長“古碇步”而爆紅,結合周邊鄉村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碇步龍”、仕陽梯田、萬排萬畝茶園等特色文化與景致,打造“文景+文遺+文旅”三位一體“共富藝坊”,持續提升鄉村生活美學。在中秋國慶雙節期間,吸引各地遊客十余萬人次,為村集體經濟有效增收。

碇步龍 圖源:泰順發佈

有個性、更精彩的獨特故事,越講越響。溫州有不少鄉村早已實現工業化,而在工業化村鎮推進藝術鄉建,是個難題。但換個角度去看,在工業化向數字化躍遷的進程中,鄉村亦就數字經濟時代的維度來講述文藝鄉村的故事,或許可獲得一個在地和國際、科技、藝術相融合的新視野。

箬溪藝術村的實踐中,就包含藝術回鄉和國際互鑒,它為藝術鄉建打開全球視野,鄉村不再是那個封閉的、單一的鄉村。豐富多樣的藝術理念衝擊,促使箬溪的生産生活、經濟社會諸多方面産生聚變與裂變的可能,而這種變化,勢必帶來一個又一個各美其美、更為精彩的獨特故事,最終匯聚成美美與共的鄉村振興宏大敘事。

箬溪藝術村 圖源:永嘉發佈

可互鑒、可共情的開放融合,越來越愛。如果將各地的藝術特色村比作點綴在甌越大地上的“盆景”,那麼在藝術鄉建市域藍圖統一規劃下,通過一系列微改造、精提升措施,自然風光的優勢、古建築的韻味在可互鑒、可共情的開放融合中,實現更多鄉村的美麗轉身,動人的鄉村藝術“風景”將不斷涌現。

當下,全市已打造21個市級“藝術鄉建”示範村、11個市級文藝創作基地,而以“文藝進萬家”為主載體,市文聯等部門正在合力實施鄉村文藝繁星計劃,每年舉辦鄉村音樂節、村歌比賽、鄉村戲劇節、美術書法進農村、戲曲下鄉等鄉土特色文化活動1000場以上。

此刻,金秋盡染。漫步鄉間,邂逅美好。

藝術鄉建、相映成趣,是“千萬工程”新面貌、是鄉村振興新業態,更是樂遊其中的人間煙火、鄉風藝韻!(中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