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溫州,與世界連接

時間:2023-09-27 16:31:13 來源 : 中國網溫州 作者 : 翁卿侖

這幾天,隨著杭州第19屆亞運會的舉辦,溫州作為協辦城市,也受到了世人矚目。

猶記杭州亞運會的開幕式錶演,古韻與未來交替,華美的視覺盛宴震撼場內外觀眾。其中最經典的,莫過於獨具江南味道的中國風舞臺和數字化呈現。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千百年來,這句旅遊廣告語吸引無數人到江南遊玩。

在亞運會上,杭州選出最杭州的幾樣元素向全世界展示:良渚文化、西湖、拱宸橋(大運河)。

如果向全世界展示溫州,哪幾樣元素最溫州呢?

9月27日,恰逢世界旅遊日。

讓我們試著從溫州出發,行萬里路,與世界連接。

現在,我們習慣將外出看世界稱為旅行。但在古代,人們更習慣將出遠門稱作“行旅”。行旅,常常是有要事在身,沿途順帶遊山玩水。在古時,行旅更多指仕宦之途、求學之路,還有經商之旅。

當我們仔細思考什麼元素最溫州的時候,很快會發現,千年來,産自溫州的甌窯,無疑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元素之一。

而且,我們在諸多産自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出土甌窯文物中,都找到了溫州與亞洲連接的最早證據。

出土甌窯文物之一 圖源:溫州博物館

在這些由1800年前的溫州人生産、使用的瓶瓶罐罐中,許多器皿周身都裝飾有人物貼塑,貼塑的形象,多半是由高鼻深目、頭戴尖頂帽的胡人組成的西域樂隊群像。

1800年前的溫州,甌地先民正聚居在甌江入海口與東海相接處,由部落生活進入市民生活,甚至開始準備構造城市城墻。換句話説,溫州人從此走向安定了。

如今,我們已經不得而知,1800年前這些來自中亞的胡人,是通過陸路還是水路到達溫州。我們可以知道的是,他們與溫州人相處甚歡,所以他們歡樂的歌曲奏樂畫面被永久性安在了甌窯陶器上。當然,他們也一定很喜歡這片江海交接處被水包圍的小平原。這裡氣候溫潤,人們或出海打魚,或織麻為布,對外人更是開放包容。

如果當時有人問這些胡人對溫州的印象,他們一定會用學到的最簡單的溫州話説:“好嬉兮好嬉!”嬉,就是溫州話中的遊玩,人們日常最放鬆休閒的一種狀態。

1800年後的今天,曾經的江海交接處,已是甌江路沿線的現代都市場景。9月15日,杭州第19屆亞運會火炬傳遞來到溫州站,火炬手慢跑過安瀾碼頭,再轉進甌江路。這一帶,正是當年胡人旅行到溫州定居的地方,也是溫州與亞洲最早連接的地方。

趙用/攝

千百年來,溫州吸引外界旅行者的,還有如詩如畫的山水。

繼胡人的隊伍之後,形形色色的人物,因為各種原因,相繼踏來。

1600年前,謝氏豪門子弟謝靈運遠任溫州郡守,將溫州山水寫成了詩,他也因此成為中國山水詩鼻祖。

如果用當下的眼光來看謝靈運筆下的溫州,一定是治愈係的。因為來之前,他充滿了各種苦悶的愁緒。到了溫州,他詩中的主題就變成了這樣的咏嘆調:溫州到處的山水多美啊,山裏一定住著神仙吧。我也終於了悟,凡塵俗世太不值得牽掛,在山水之中尋仙問道才最逍遙。

作為東南沿海城市,海,是泛遊溫州繞不過去的主題之一。謝靈運的繼任者顏延之來到溫州之後,就在海島上建起了旅遊打卡目的地:望海樓。

望海樓 圖源:洞頭髮布

事情是這樣的:溫州城以北的樂清灣海面,有一座大島,泛舟登島而望,四週百島環繞,藍天碧海,心曠神怡。這座島,當時叫青岙山,也就是現在的洞頭大門島。為了閒時登樓觀海景,顏延之在青岙山上建起望海樓。

在永嘉郡守顏延之的心中,溫州的海景也是治愈係的。

差不多同一時期,一名外國和尚,也率眾弟子穿越茫茫印度洋和太平洋,來到溫州雁蕩山,並把這裡當成旅行的終點。這就是雁蕩山的開山祖師阿羅漢諾矩羅。“按西域書,阿羅漢諾矩羅居震旦東南大海際雁蕩山芙蓉峰龍湫。唐僧貫休為《諾矩羅讚》,有‘雁蕩經行雲漠漠,龍湫宴坐雨濛濛’之句。”(沈括《夢溪筆談·雁蕩山》)

雁蕩山 圖源:航拍中國

雁蕩經行雲漠漠,龍湫宴坐雨濛濛。在旅途中,終於遇見禪意,與山水自然融為一體。

3000年前的商民族,是個不斷遷徙的民族,從南到北,擇水而居。也可以説,他們一直就是旅行者。“商旅”二字,正是這樣被結合在一起的。

有意思的是,溫州人中,最出名的群體,也是溫州商人群體,簡稱溫商。

溫商群體,自唐朝有之,他們從朔門古港出發,漂洋過海,到達日本與高麗。宋元以後,溫州商人的旅途,更是遠至今中南半島諸國、馬來群島諸國、印度半島和鄰近諸國、波斯灣、阿拉伯半島及其以西諸國。

《江山勝覽圖》(部分)所繪溫州古港 圖源:溫州宣傳

所以,溫州商人,通常的名片語合是“天下溫州人”或“天下溫商”。

遺憾的是,他們多半沒有在旅途中留下文字記錄;更遺憾的是,當時也沒有相機,不然那些圖文肯定很精彩。他們一定遇見過狂暴的風浪,也遇見過躍出平靜海面的藍鯨。

但700多年前,還是有一名溫州旅行者,為我們留下了珍貴的旅行紀事。

元貞元年(1295年),溫州人周達觀以元朝欽使隨員(翻譯)的身份,奉命隨元使團出訪真臘(今柬埔寨)。他從溫州朔門古港出發,南行廣州,經佔城(今越南中部)、真蒲、查南等南洋多國,在海上航行3個月後抵達真臘國都吳哥。周達觀在吳哥逗留約1年後,于大德元年(1297年)回國。

周達觀據所見所聞,撰成《真臘風土記》一卷。1861年,在該書的指引下,法國生物學家亨利·穆奧到達柬埔寨。在熱帶雨林中沉寂了500多年的吳哥窟,終於再次被找到。

《真臘風土記》書影 圖源:溫州文史館

數百年以後的今天,吳哥窟因為經典電影《花樣年華》的臺詞,而成為無數旅行者嚮往的“樹洞”:“以前的人,心中如果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他們會跑到山上,找一棵樹,在樹上挖一個洞,然後把秘密全説進去,再用泥巴把洞封上,那秘密就會永遠留在那棵樹裏,沒有人會知道。”

因為如今,吳哥王朝,早已經成了窟。

但是旅行者周達觀,遇見的是最輝煌時期的吳哥。他大概會説:遇見你,在你最美的年華里;所以我用文字,留駐了永恒的你。

這,大約就是旅行的意義。在旅行中,與世界連接。我們有限的人生,也因此得以不斷增加廣度與深度。(翁卿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