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記丨一個通往過去的路口

時間:2023-05-11 16:01:46 來源 : 中國網溫州 作者 : 林心怡

甌江文藝供圖

清晨的雨像是渴睡人的眼,迷蒙而懵懂著。匆忙趕上了即將駛去的大巴,第一天的文化考察也就此開始。

耐心而健談的導遊站在車頭處,以一種與“早起的大學生”截然不同的精神狀態滔滔不絕地講解著。但所有的話語及激情,進了昏昏欲睡的人的耳裏,好像只剩下了“麥餅”和“棉花”。到最後也記不清究竟説了什麼,或許人類的悲歡的確是不相通的。

經過大致一小時的車程,被遠離在身後的是熟悉的大學城。彼時所見,雲白山青,霧繞雨簾。天灰蒙著,雨愈下愈大,擾人心煩,也擾了那種“遠離世間紛紛擾擾,醉心山水間”的傳統文人心理。我只覺得路蜿蜒曲折,漫著積水的褲腳也很讓人煩惱。

眼前是兩條路,好像是有個名字的,總之我選擇了看起來比較好走的那一條。但即使是這一條路,在雨天裏向前也顯得很艱難。

甌江文藝供圖

湍急的水流喧囂著奔向更低處,沉默的石橋在它的映襯下也幫著欺騙行路人的雙眸,産生了“橋好像在左右搖擺”的錯覺。其實在生活裏也往往這樣。在某處停留太久,就會被其周圍不相干的事物所干擾,讓“莫須有”成為了阻礙前行的困擾。所以,只管向前走就好了。

雲有雲的思考,山有山的熟慮。雖然無心雲與山,但在看見雨中的瀑布的那一刻,方能明瞭此行的意義。自然以其無私饋贈遊人。這兒的瀑布,雖不足以有“飛流直下三千尺”的驚嘆,也沒有“懸空千丈素流分”的壯闊,卻足以在這樣的天氣裏,這樣四下重復的風景裏,給予心靈一絲慰藉。一溪一澗難留將行的流,飛流在溝壑中穿行,擊濺著青石。這樣的景象,或許也並不需要過多的言語。沉默,在此時便是最好的回應。

甌江文藝供圖

離開了瀑布,我們便原路返回,並試著走過曾經忽略的路。於是我們便到了歷史展覽館。這裡各個房間展覽的主題並不相同,卻只有一個核心——以永嘉學派為指導思想的溫州文化。

時間以其獨有的秩序為每一段過去命名,也就有了所謂的歷史。而在歷史的浮沉裏,每個人看似在既定的宿命中前行著,卻以一種不可估量的主觀能動性的力量打破命運貼上的重重標簽。溫州人便是如此。他們憑一股敢為人先、敢想敢做的創業精神,在各地留下自己的足跡,發揚了自己的商道文化,也創造了以商業拉動經濟的城市之力。只是在心氣日益浮躁的今日,這種精神好像也慢慢黯淡在了歷史的微光裏。拾起還是放下,這是我們這一代人需要回答的命題。

甌江文藝供圖

兜兜轉轉,又回到了大巴上。下一個目的地是距離永嘉書院十幾分鐘車程的麗水街。進入景點門口,相較永嘉書院的自然之氣,這裡更多讓我感到的是人文之美。

溪流,木舟,青瓦,白墻。這些意象構成的本就是江南溪畔的風景線。在煙雨朦朧的江南裏,行過由鵝卵石鋪成的小道。一排排的商鋪,卻充斥著古樸氣息,像是一場商業化與古風的碰撞造就的産物。頭頂是披蓋的屋檐,隔著間距挂著一隻只寫著“麗水街歡迎你”的紅燈籠;商鋪的對面是木製的長椅,它供以遊人歇腳的處所;身後是成簇的花,為詩意的江南景添了幾分亮色。紅,綠,本是針鋒相對的兩種顏色,卻在這裡組合得和諧融洽,顯得相得益彰。友好能夠産生美麗,倘若一方非要爭個勝負,大概只能落個兩敗俱傷的下場。在江南裏,這是能被原諒的。

甌江文藝供圖
甌江文藝供圖

簡略地遊遍這條古街,便打算從細處入手——探訪古街上的商鋪。

咖啡館的裝潢如這條街一樣,文藝而富有古韻。花瓶裏的幾朵雛菊,桌上的《雪萊抒情詩選》,還有兩個的年輕人緩緩彈奏著吉他,音符在瀰漫咖啡因的空氣裏漂浮著。店裏到處都是擺滿書的書架,我想店主一定是一位熱愛生活的人。將生活過成詩,本身就是一件浪漫的事。而願意開一家店,且是在這樣的一條古街上,去分享生活的浪漫,則又是何等毫無保留的真誠。對生活,需要充滿耐心,需要有能夠等待的從容。

然後便是路過一家售賣麥餅的店,但是因為對這類食物沒有多大興致,所以也只是路過而已。在路上遇見了一位上了年紀的畫家。蘸滿顏料的色盤,鮮艷的色彩和他板著的面龐有些不搭,而這樣的生活態度又是那樣吸引人而令人欽佩。靜下來的人在長椅上捧著手機,行走著的人在喧嘩或是抱怨,形形色色的人,沒有止境的雨聲,這浮華著的一切,卻好像都在他的畫紙上歸為了平淡。

甌江文藝供圖

我們的生活需要藝術。我們的生活也需要有能夠慢下來的姿態。

很喜歡這家店舖墻上的標語:

“這是一個通往過去的路口。

今天,與過去重修舊好。”

擁有與過去和解的決心,本就是一種勇氣。

把自己交給自己,讓過去留在過去。

甌江文藝供圖

作者簡介:林心怡,溫州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出版萬字散文集,通訊稿在“看溫州”“溫州新聞網”上發表,並在校公眾號上發表採訪。(林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