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青年在“八八戰略”中走在前列、勇立潮頭

時間:2023-05-05 16:36:37 來源 : 中國網溫州 作者 : 潘培期

風至自靈動,策高當行遠。20年前,“八八戰略”這一著眼發展大格局、指引浙江未來方向的宏偉藍圖應運而生。

藍圖既定,行則必達。在這20年間,從東海之濱到甌江之畔,一代又一代溫州青年秉持著“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理念,他們以“八八戰略”為指引,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茬接著一茬幹,一錘接著一錘敲,努力做到“幹在實處、走在前列、勇立潮頭”。

“百舸爭流千帆競,波濤在後岸在前”。

溫州青年劈風斬浪

開闢新時代“創業路”

青年之於社會,猶新鮮活潑細胞之在身。

45年前,改革春風乍暖之時,溫州率先勇於衝破思想禁錮,拿下全國第一張個體工商營業執照、第一個專業市場、第一座農民城……“溫州模式”由此成為令人振奮的活力樣本。

20年來,溫州著力升級産業結構,提升經濟發展品質。去年,全市生産總值8029.8億元、增長3.7%,增速分別高於全國、全省0.7和0.6個百分點。而今,新一代溫州青年生逢盛世,他們以自身之激情、活力,在時代浪潮中劈波斬浪、開拓新前景。

溫州高品質舉辦青年創業大賽等活動賽事,讓廣大青年在溫州追夢圓夢。 圖源:溫州團市委

近年來,溫州共青團舉辦各級青創賽事35場、培育青創項目4100余個;成立大學生創新創業聯盟,服務就業創業大學生5.1萬人次;組織1800余名“跑小青”“營小青”助力營商環境優化;聯合金融機構推出“青創E貸”等小微貸款,幫扶創業青年12.37萬人次……多措並舉,活躍青年“在溫州共創新、來溫州共創業”的眾創氛圍。

“加快先進製造業基地建設,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這是“八八戰略”錨定的藍圖。因此,溫州多年來還堅持以創新為引擎,釋放“製造業+”新動能。去年,我市實施科技創新“八大抓手”,電氣、鞋服、汽摩配等傳統産業煥發出新生機,五大傳統支柱産業增長5.1%,而戰略性新興産業、數字經濟核心産業製造業則分別增長7.7%、18.5%。

溫州企業的創新之路,説到底還是要依靠“工匠模式”來推動新舊動能的轉換,從而實現溫州製造的騰籠換鳥、彎道超車。

為此,溫州共青團聯合市人社、文旅局、殘聯等部門共同舉辦各類專項技能賽事70余場,培育“浙江青年工匠”192人。其中,全省最年輕的“浙江工匠”就是來自溫州的莊慶康。

碩博服務團助力企業發展。 圖源:溫州團市委

埋身在堆滿機械的裝備車間,莊慶康身著藍色工裝,漆黑的兩手搗鼓著設備、線路,和普通工人並無不同;但其青春白凈的面龐,一身文質彬彬的氣質,又顯露出他的特別——這位年僅23歲的名匠,是15項省、市、國家級獎項的得主,是4個産品專利項目的負責人,曾幫助一家電氣企業將産能提升5倍。如今,他白天在車間上班,下班後還會繼續自學機械三維建模、機械設計,“大國工匠需要不斷錘鍊技藝,我不想青春虛度,匠心鞭策著我繼續前行”。

“志之所趨,無遠弗屆,窮山距海,不能限也”。

溫州青年心繫山海

爭做共同富裕的“示範生”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13年前,溫州青年朱金武在積累了人生第一桶金後,毅然回到鄉間、開墾荒野,“到後檐蔭榆柳,在羅堂前植桃李”,打造出充滿野趣的“浙農生態農莊”觀光園;興建特色野生動物養殖基地,令“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推出“追溯紅色記憶·尋找美麗鄉村”紅色研學路線,唱響田園牧歌與昂揚紅歌的“雙重奏”……據統計,浙農生態農莊年接待遊客量超10萬人,日均接待遊客500人以上,營業收入超600萬元。

“我希望農業能在這裡成為有奔頭的産業,農人在田間地頭也能有盼頭。”朱金武從來不吝與周邊農戶分享農莊“紅利”,已有50余家農戶靠著農莊發家致富,比如農戶陳智勇抓住機會、開起了農家樂雅宴樓:“我們搭上了農莊的順風車,近年來生意越來越好,日子也越過越紅火。”

在鄉村振興青春建功的行動浪潮中,溫州共青團率全國之先創“鄉村公益特派員”載體,組建八大“青農幫幫團”,打造市級以上青創農場42家。2700余名如朱金武一般的“村村都有好青年”“新農人”投身鄉間,3萬餘名“新青年下鄉”鍛鍊,青年企業家、青聯委員等結對村社開展幫扶項目55個……溫州青年以青春熱血振興鄉村,彌合城鄉差距。

城與鄉,相得益彰。

實施山區縣高品質發展“510”工程,大力推進科技強農、機械強農,實施村貌整治三年行動……2022年,溫州創成省級美麗鄉村示範鄉鎮16個、未來鄉村38個,建設提升“四好農村路”1190公里;新增“共富工坊”701家,低收入農戶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5.6%,村集體經濟總收入、經營性收入分別增長16.3%、21.6%。

山與海,攜手同行。

多年來,溫州共青團堅持實施“結對拜城貧困戶三年計劃”“四地青少年共成長螢火蟲行動”等項目,籌集扶貧協作、對口支援等各類資金400余萬元;圍繞重點企業,開展“百企千崗”計劃,實現送崗下鄉;針對受援地青年實際需求,聯合開辦職業技能培訓“定制班”,例如甌海區與永嘉縣合作成立大學生創新創業人才飛地,實現優秀學員“包就業”;通過“網際網路+同步課堂”形式,促進結對兩地青少年同步學、相互幫,如龍灣、蒼南之間實現40所中小學結對,山海兩地學生共上一堂課。

“冀以塵霧之微,補益山海;熒燭末光,增輝日月”。

溫州青年情牽家鄉

願為美美與共的“先行者”

塘河畔,秀水生煙;古榕下,綠意盎然;水鳥掠過,漾起圈圈漣漪……這樣一派碧波盪漾、水清魚現的江南水鄉風光能在甌越大地重現,是5萬餘名“河小二”持之以恒的結果。

他們活躍在溫州河道兩岸、山塘水庫,巡查著大小河流9000多公里,開展“愛鄉治水”“清源凈水”“巡河問水”系列活動1450余次。溫州青年冀以塵霧之微,還青山以綠色,還河流以清澈,補益山海。

20年來,溫州加強環境整治,生態環境持續優化。去年,溫州完成全國首部生態環境服務機構管理條例立法,榮獲治水“大禹鼎”,入選國家“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平陽獲批全國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建設縣,南麂列島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人與天調、和諧共生的生態環境是溫州發展的基石,切實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更是溫州興發的筋骨。

在人才引育最前沿,溫州共青團在全國66所大學成立了40個“溫籍學子聯盟”,在聘引才大使380人,對接3.8萬名大學生來溫實踐,擦亮“家燕歸巢·智匯溫州”金名片;牽頭起草“來溫州·創未來”促進青年來溫留溫十條政策舉措,預期涉及資金9000萬,惠及100萬青年,引導更多青年愛上溫州、留在溫州、創在溫州。

和溫州老鄉一起“整活”,把溫籍學子全都搗鼓回鄉就業,貫穿了武漢高校溫籍學子聯盟秘書長周凱正四年的大學生活。迎新接站、各校參觀遊、發展座談會……多年來,周凱正不斷探索活動形式,以鄉梓情吸納570人加入學子聯盟,並向溫籍學子靶向傳遞招才引智政策及溫州企業招聘資訊。畢業後,周凱正毅然回鄉,“我會毫不猶豫地奔向你,我的家鄉,這次,次次,每次”,他還與同在武漢求學的同學們約定“待有一日,家鄉聚首”。(潘培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