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樂清以“雙強”促“雙增”推進農業高品質發展

時間:2023-04-21 16:36:30 來源 : 中國網溫州 作者 : 孔麗琴 蔡寬元

春耕如畫 圖源:樂清市融媒體中心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春耕是全年糧食生産的“第一粒扣子”。在“七山二水一分田”的溫州樂清,勤勞致富的農業人深入推進農業“雙強”行動,朝“空間”要地,向“時間”搶糧,靠“科技”助力,加快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2022年樂清完成14個省級糧食綠色高産高效示範片(攻關方)創建,糧食播種面積累計31.56萬畝,總産量12.65萬噸,面積及産量均位居溫州首位。樂清全市擁有14家無人機植保服務組織,糧油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90.69%,連續兩年獲浙江省“産糧大縣”稱號。

鏡頭一

石帆街道:稻麥輪作一年三收

3月31日,在樂清石帆街道霞雪村一帶的農田裏,農戶們正搶抓開春雨季前的晴好天氣,疏通排水溝,為進入揚花期的小麥做好田間管理。只見,一望無際的農田裏,鬱鬱蔥蔥的小麥已有50多釐米高,長勢喜人。

“樂清晚稻插秧一般在7月中旬,11月下旬收穫。而小麥的生長期正好在11月至次年4月,收割完冬小麥後,剛好可以趕上早稻插秧。”樂清市宏財水稻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趙百賢從事農業生産已有幾十年。過去,他和當地農戶一年主要種早晚兩季水稻。每年的11月到次年4月,農田冬閒,找不到合適的耕作方式。2020年晚稻收割後,他和合作社的農戶在政府引導下劃出400余畝農田作為冬種小麥生産示範片,積極探索“小麥—早稻—連作晚稻”三熟制種植模式。

望著生機盎然的小麥,趙百賢和農戶們充滿了期待。通過“兩稻一麥”輪作模式,可提高土地和農機利用率,提高單位面積糧食總産量。根據前期試種情況,畝均可增産300公斤,種糧效益得到提高,預計畝均增收400元。

“石帆街道是樂清市的重要水稻生産基地,建有省級糧食生産功能區面積12400畝,常年雙季稻種植面積達10000余畝。”石帆街道農業農村辦公室主任羅秀強介紹,為積極探索高效高質農業發展模式,自2020年冬季開始,在樂清市農業農村局和石帆街道引導和鼓勵下,當地多個農業合作社打破常規,在冬閒時節種上冬小麥,現已初步掌握種植關鍵技術和良種選擇。通過輪作充分發揮冬季農田的更大效益,2022年冬季該街道連晚收割後冬種小麥達4588畝,有效增加糧食種植面積和糧食産量,更加穩固糧食安全問題,同時實現農民再次增收,有利於農業長期穩定發展。

近年來,隨著水稻生産農機裝備水準不斷提高,樂清市“麥—稻—稻”週年三熟模式種植面積快速增長,目前該模式規模面積已超1.35萬畝。樂清市“麥—稻—稻”三熟制全程機械化生産技術模式示範被列為浙江省2023—2025年糧油産業技術團隊項目示範基地。

今年樂清還實施了小麥最低保護價收購政策。其中,本地産訂單小麥(國標三等)收購執行國家最低收購價格,即每50公斤117元,相鄰等級之間等級差價按每50公斤2元執行。50畝以上規模種糧單位按訂單向市糧食收儲公司交售符合儲備糧標準的小麥,每50公斤給予30元政府獎補,從而進一步增強了種植戶的信心。

為了種糧增效,樂清各地農戶除了積極探索“小麥—早稻—連作晚稻”三熟制種植模式外,還積極探索“雙季稻+西蘭花”稻菜輪種等模式,巧打“時間差”,努力朝“空間”要地,向“時間”搶糧。

鏡頭二

蒲岐鎮:三位一體抱團發展


大棚育秧 吳朋喜/攝




樂清人歷來善於抱團,小農戶大聯合,才有更多的出路。近年來,樂清通過“三位一體”合作模式運作,以聯合社的形式抱團發展,開展專業化生産合作、農資農機購銷合作、資金信用合作,形成了水稻産前、産中、産後一條龍服務,整合“統”功能,讓個體農戶的力量凝聚成一股繩,互惠互利,共同富裕。

在樂清市蒲岐鎮現代化農事服務中心內的樂清市綠農水稻專業合作社,6條育秧流水線齊開工,通過中央給料系統,育秧盤中自動鋪上一層混合了各種營養物質和肥料的基質,均勻撒下175克至200克種子,再覆蓋上一層基質。育秧盤製作好後,連接在育秧流水線上的智慧化機械手快速運轉,將一盤盤製作好的育秧盤整齊堆放在物料區,隨後由叉車搬運至恒溫育苗暗室,讓種子待在黑暗、溫度保持在27℃至32℃、濕度控制在90%的智慧調控溫室裏,等待出苗。

整個過程,農戶們只需在旁觀望,無需動手,便實現了集中育秧流水線作業。

在樂清,從工廠化育秧,到機械化翻耕、施肥,到植保無人機的低空噴灑農藥,再到自動化收割和烘乾、存儲等均已實現全程機械化作業,智慧農機成為春耕農業生産的主力軍。而“三位一體”1+X合作服務新模式,則是樂清農戶抱團發展,以智取勝的底氣。

以樂清市金穗水稻專業合作社為例,這個于2014年由23個農民專業合作社發起、以股份合作形式組建的溫州市首家“三位一體”水稻産業聯合社,涉及種糧大戶150多戶,常年流轉稻田面積15000多畝,水稻播種面積30000畝,成為全省早稻育秧量最大的農業服務中心。

這裡建立了大米加工中心、烘乾中心與稻穀倉儲中心,開展糧食産後代清理、代乾燥、代儲存、代加工、代銷售“五代”服務,形成糧食産後服務中心。每年耕作前,該聯合社會提前將社員所需的種子、化肥、農藥、農膜、農機具等進行統計,以電子商務招投標或“抱團式”直接與生産廠家、商家談判採購,經聯合社統一結算,從而大大降低生産物化成本且品質穩定,每年可為社員單位減少成本150多萬元。

在抱團“節流”的同時,該聯合社還組團創品牌,註冊了“金越”商標,鼓勵社員變身銷售員參與分銷。社員生産的稻穀,除國家儲備糧訂單合同外,由聯合社統一收購,統一加工,由社員分銷或聯合社直銷到市場,延伸産業鏈。去年,“金越農産品”牌金越大米榮獲“浙江好稻米”“甌越好味稻”省、市雙料金獎。2022年聯合社收購社員稻穀5000噸,銷售品牌大米3500噸,稻穀購銷、加工、銷售服務收入達1700萬元,社員參與大米銷售賺取利潤,每畝稻穀增收100元左右。

經過8年多時間探索實踐,如今,樂清市金穗水稻專業合作社聯合社逐步實現由單純的水稻種植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也成為樂清現代化高産高效農業可複製發展的一大先進樣板。

鏡頭三

翁垟街道:科技助力精準播種


無人駕駛插秧 圖源:樂清市融媒體中心




科技強農,機械強農。如今,越來越多樂清農業人告別傳統耕作模式,在農業“雙強”行動引領下,借力新技術、新農機,為全年糧食生産提質增效打下紮實根基。

在樂清市匯一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三台高速插秧機正在田間來回穿梭,伴隨著“噠噠噠”的發動機聲音,一株株嫩綠的秧苗均勻有序地插入田間,不一會兒,一條條整齊有序、直立成行、均勻分佈的“綠腰帶”呈現在水田裏,煥發著勃勃生機。

“在田裏作業的‘大鐵牛’是乘坐式高速水稻缽苗移栽機,插秧效率快,只用把育好的秧苗盤放置在設備上,農戶坐在農機上不用下地,10分鐘左右就能完成1畝地的水稻插秧工作……”樂清市匯一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陳偉丹告訴記者,過去當地農戶常用的機械插秧技術主要是毯苗機插技術,該技術育苗只能培育小苗,一旦秧齡過長,秧苗個體過大,插秧效率下降,將嚴重影響水稻産量。且小苗抗低溫能力弱,如果早稻秧苗移栽過早,遇低溫等不利天氣易發生凍害,因此經常出現機插後再人工補苗的情況,費時費力。

今年該公司引入了高速水稻缽苗移栽機,採用缽苗栽插技術避免“老難題”。據介紹,缽體育苗後,由於缽體帶土,可培養出大齡秧苗,大齡帶土秧苗抗低溫能力相對較強,移栽期可提前。這樣不僅促進了早稻的豐産穩産,也為連作晚稻的及時移栽爭取了時間,從而促進連作晚稻的增産穩産。

當然,機械化耕作的前提是土地連片和設施完備。為此,翁垟街道對當地農田進行集中整治,沿線打造美麗田園。當地多個村的十余戶種糧大戶聯合成立了匯一農業有限公司,將零散農田進行統一流轉、管理,形成了面積達3000余畝的現代化水稻種植區。隨後,農戶們聯合出資採購了植保無人機、播種機、烘乾機、收割機、插秧機等現代化農業機械設備,通過科技助農,帶動農戶增産增收。

除了“神奇鐵牛”,樂清的田間地頭還有不少“黑科技”。在樂清市春意家庭農場,一輛無人駕駛插秧機吸引了村民的目光。只見,操作人員完成定位和調試後,將秧苗盤放在栽秧臺上,通過儀器遙控,插秧機在田間來回行進,栽下一行行整齊的秧苗。

據介紹,無人駕駛水稻插秧機應用了“北斗”衛星定位系統,農戶只需要提前設置好秧田的出發點和轉彎點,無人駕駛插秧機就可以做到自動規劃插秧路徑、自動避障、調頭和轉彎,保障作業全程安全。有了科技的加持,插秧過程中可以實現精細化、精準化和智慧化作業,不僅降低人工成本,還能提高水稻畝産經濟價值。

實施全國水稻綠色高質高效行動、創新實施“麥—稻—稻”等週年多熟技術模式、推出水稻社會化服務集中育秧流水線、實行“三位一體”1+X合作服務新模式……近年來,樂清錨定打造共同富裕示範區縣域標桿總目標,大力實施農業“雙強”行動,讓農戶從“會種地”變成“慧種地”,推動傳統農業進一步向現代化農業轉變,走出了一條“農業興、農村美、農民富”的農業高品質發展之路,先後創成全國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先導區、國家級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生産示範縣,獲評全國産糧先進縣市、全國縣域數字農業農村發展水準評價先進縣和省鄉村振興考核優秀縣。(孔麗琴 蔡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