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丨那年,我當了一回菜販

時間:2023-04-20 16:23:10 來源 : 中國網溫州 作者 : 明人

圖源:甌江文藝

那年,是1978年,被後人譽為改革之春。

那時,農村尚未分田單幹(即聯産承包責任制),但我家有三四分自留地,除了種植水稻外,秋收過後,祖父用來種植各類蔬菜,如球菜、包心菜、芥菜、油冬菜、小白菜等,主要用於自家吃。這年春節過後,祖父種植的菜籽頭采摘上市,家裏一時吃不了,家人提議我學鄰居一樣,把它挑到城裏農貿市場上賣,換幾個零錢。

那一年,我16歲,小小少年,人生當中第一回當菜販,做生意。

這天一大早,大概4點多鐘,五更雞剛鳴,我已挑著昨晚整理好的菜籽頭,早早上路了。擔子一頭用小籮筐,一頭用畚箕,裝著約五六十斤的菜籽頭,一層一層碼好。從家裏出發,進城到三角城頭菜市場,約有七八里路,當然是步行,我挑著擔子,沿西山路,從西山橋過橋,打水心垟界的石板路上過。此時,石板路上蔓生的野草還沾滿露水,不一會兒,我穿的解放鞋被打濕了。到了水心橋邊,挑到河邊埠頭,把這一擔菜籽頭往河水裏浸了幾下,目的不是為了添加水分,是為了看上去更新鮮,賣相好些。

圖源:甌江文藝

我挑到信河街華僑飯店前面農貿市場時,還只有5點多鐘,天剛濛濛亮,顧客還少,人影憧憧。那時,松臺市場還是沿街擺設的馬路市場,我在路邊選了一個好的攤位,擺開擔子開始售賣。當時,菜籽頭市面售價是一角一斤,我初次做生意,怕自己賣不了,就比別人低一點,賣8分一斤,並大聲吆喝:“菜籽頭,新鮮的菜籽頭,史無前例,8分錢一斤!”一位穿中山裝插水筆像教師模樣的老司伯聞聲,過來看看我,笑著問道:“真的是史無前例?”從他的眼神裏,我看得出,他對我這個小菜販竟然會用當時最流行的這個政治術語“史無前例”,吆喝做生意,覺得好奇。他看了看菜後,確實新鮮,就買了一斤。但好景不長,我還沒賣幾秤,過來一個胖胖的水産攤主,滿臉橫肉,他兇巴巴地衝我吼:這是他的攤位,趕快走開。我遲疑了一下,他就用腳踢我的畚箕。原來,這些攤位都是固定的,他們有繳納攤位費。我無話可説,只好悻悻然的,挑起擔子走人。

這時,沿街已無空余攤位,我此前聽鄰居説過,可以沿街叫賣,名叫“排街”。於是我就挑著擔子,自信河街從南往北一路叫賣。主要是靠右首巷弄“排街”。我的判斷是:右邊巷弄裏,居民住戶比對面的多,對面巷弄有很多工廠,住戶相對少,生意差些。

遇上一條巷弄,我就拐進去,挨家挨戶吆喝:“菜籽頭哦,新鮮的菜籽頭,8分錢一斤,史無前例!”就這樣“排街”,這條巷子進,另一條巷子出,印象很深的有黃府巷、加會里巷等,這些巷子以前從未走過。所謂信河街七十二條半巷,我大約拐了三十多條巷子。也不知什麼原因,有的大嫂聞聲,探頭或開門出來看了看,搖搖頭,不買。生意強差人意,“排街”排了半天,一擔子的菜籽頭只賣了一半。這時,已是近午時分,早上起得早,肚子已咕咕叫,我在一家包子店,花5分錢買了一個饅頭充饑,感覺只吃了個半飽,但捨不得再買一個。然後,就挑著擔子,乾脆不賣了,恐怕是沒生意了,回家去。

圖源:甌江文藝

回家時,路過西山路馬路農貿市場,遇上我叫他小叔的隔壁鄰居,他也正在這賣芥菜。他見我還有半擔子菜沒賣完,就招呼我的擔子擺在他附近一個位置,繼續叫賣。想不到這兒的生意還好,一秤一秤的,顧客不少,沒過多久,我的菜籽頭就賣的差不多了。這時,已過午時,市場上沒幾個顧客了。我就留著幾斤菜籽頭,打道回府,算是順利地做了第一趟生意。

這次賣菜過後不久,我進城做基建去了,此後再也沒了當菜販子的機會。但就是這唯一一次的賣菜經歷,讓我體味到了賺錢的不易。

圖源:甌江文藝

作者簡介:明人,中國詩歌學會會員、溫州市作協會員、出版作品有非虛構文學《有病呻吟》,詩集《菩提樹下》《紅塵一沙》及網文《道場職場情場》,作品刊發國內多種報刊雜誌併入選10余種文學讀本。(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