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丨七月七話七夕

時間:2022-08-04 14:53:53 來源 : 中國網溫州 作者 : 楊國華

圖源:甌江文藝

農曆七月七,七夕節,我們平陽老家是要吃“巧食”的,“七月七,巧食喜鵲啄”, “巧食”是由米粉、紅糖、芝麻製成,有舌形、指形等,“巧食”在我們老家叫做也“巧舌”。

上世紀70年代,我們這些小孩子們,平時沒有什麼零食可吃,於是到了七月七,我就急切地盼望著送“巧食”的舅舅早點到來。母親一大早拉開門閂,東邊的太陽光就迫不及待地閃進了我家的中堂,母親説,今天又是一個大晴天,等會大舅舅就會送“巧舌”過來,還有他種的大西瓜讓你們吃個夠。我們兄妹三人無比歡喜,不時地跑到屋前的道坦,往前面的大道上瞧,看著大舅舅是不是還與往年一樣,悠閒地挑著籮筐,晃蕩著往我們家裏走。遠處的山巒就要被火熱的太陽溶化,近處的蟬聲一浪蓋著一浪撲了過來,大道上還不見舅舅的身影,我有點失望。突然間,母親喊叫聲從屋子裏傳過來,“舅舅到來了。”我驚奇地跑過去,發現大舅舅樂哈哈地坐在竹椅子上用斗笠對著自己使勁地扇,一對籮筐放在中堂,扁擔擱在上面。原來,大舅舅種的西瓜,被山洪給沖毀了,想到我們必定還在記挂,於是就繞到我們鎮裏,買了兩個大西瓜放在籮筐裏,與“巧舌”、馬鈴薯等一起從後門挑進來送給了我們。“巧舌”與往年一樣,大舅舅盛在一個大大的竹籃子裏,滿滿的一籃子撂在籮筐內,米香、芝麻香、豬油香與舅舅的汗水味撲進了我的鼻子,充滿了人間最濃最甜的滋味。大舅舅的“巧舌”並不與其他人家一樣,只是象徵性地送給外甥家,放些許在紙蓬包中,他送的總是那麼多,讓我們可以吃好長時間。大舅舅歡喜地吃了母親煮的點心,喝了一碗我們家的“人家燒”白酒,挑著籮筐,晃蕩著走回去了。

圖源:甌江文藝

大舅舅的“巧舌”和現在我們看到的大不相同,母親告訴我們説,那是外婆親自用她靈巧的雙手給做的。外婆用糯米粉、黑芝麻、紅糖、豬油攪拌成糊狀揉成團,用刀切成一條條像手指一樣粗細,用手捏成小口舌狀,兩面又粘上芝麻,放在灶臺的鐵鑊中,用柴火慢慢地烤,油滋滋的巧食隨著灶臺裏的煙火升溫,慢慢飄出香噴噴的氣味,繞梁不散,每個人聞到後,口水都會叭嗒叭嗒地流了下來。母親説,外婆把那樣又香又脆的“巧舌”送給我們吃,希望我們吃了之後雙手會變得靈巧,腦袋瓜會變得更靈光,更為重要的是,男兒會找到織女一樣靈巧漂亮的姑娘,囡兒會嫁給牛郎一樣誠實勤快的男人。

吃了晚飯之後,我們坐在絲瓜棚底下乘涼,看著螢火蟲忽閃著上下飛舞,仰望湛藍的天空,繁星閃爍著小眼睛,銀河宛若一座巧奪天工的大橋橫貫天際南北,在銀河的兩岸邊,分別有一顆最為閃亮的星星,隔河相對,遙遙相望,這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牽牛星旁邊的兩顆小星星,就是牛郎用扁擔挑著的他的那兩個孩子。而牽牛星和織女星它們間的距離在這一年中此時又是最近。於是,年少的我,便在夜空中尋找,童年最美的夢,我們想聽牛郎織女在説著悄悄話,可是就沒有聽到。弟弟在問我,為什麼要站在絲瓜棚下聽呢,是不是絲瓜藤是電話線,能夠通上天去,如果我們爬大榆樹上,更近些會能聽到更清楚點?我哈哈大笑,對著弟弟説,大人們都叫我們要到絲瓜棚下聽啊。於是我們把耳朵貼到絲瓜藤裏,歪著腦袋在靜靜地聽。我聽到了青蛙在鳴叫,也聽到了蟈蟈在唱歌,還聽到了煩人的蟬鳴,就是沒聽見牛郎織女在説話。我問弟弟,他説自己聽到了家裏的貓和狗在打架的聲音。而妹妹説自己真的聽到了,我們問她,聽到牛郎織女在講些什麼話,可她搖搖頭,説自己聽不懂他們的話。於是我們就在抱怨著王母娘娘,為何一條銀河讓他們兩人遙遙相隔,心中不斷地嘆息,還好,有喜鵲給他們搭橋,讓他們相會。不一會,母親過來,叫我們把“巧舌”拋到瓦背上,念著“七月七巧舌喜鵲啄”,並告訴我們要謝謝喜鵲搭橋的功勞,讓牛郎織女一年一度來相會,並希望它們多給人間來報喜。母親才拋出一顆“巧舌”到瓦背,弟弟就説,瓦背頭晚上有貓在上面會偷吃掉,明天一大早,等喜鵲飛過來時,我會給它吃的,母親摸著弟弟的頭笑哈哈説,真聰明!

圖源:甌江文藝
後來,七夕節年年都是如期而至,可再也吃不到外婆親手做的“巧舌”了,那些雜貨店裏的“巧舌”,怎麼也吃不出外婆那個味。再後來,我看了《牛郎織女》的電影,也看過《牛郎織女》的連環畫,心裏想,長大了如果能娶一個這樣漂亮的仙女做老婆,還時而能一起上天宮,那該多好。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不知是哪一位古人,做了這樣一首感情纏綿,相思懷遠的詩。七夕,因為有了牛郎織女美麗的傳説,因為有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延續,成為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那就讓星星點燈,請螢火蟲帶路,我們與七夕再來一次最甜美的約會。                  

                                 

作者簡介:楊國華,喜愛文學,熱愛攝影。常有文學作品發表于專業文學雜誌與報刊,同時立足本土影像,以藝術的形式展示影像,讓文學與藝術縈繞生活。《那時的編織袋》入選“溫州記憶•百年獻禮——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全國文學徵文大賽, 2020年攝影專題作品《尋找》獲得三影堂攝影獎、中國“伯奇杯”攝影獎、浙江紀實攝影大展。2022 Daguerre(達蓋爾)年度攝影金像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