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好物,“藏起來”不如“拿出來”

時間:2022-07-14 15:20:43 來源 : 浙江宣傳 作者 : 中欣

有這麼一座文化富礦:
它來自於民間,也藏於民間,而且正在反哺民間。
它是人間好物的集合,也是璀璨歷史的見證,更是平凡生活的縮影。
它就是民間收藏。
數據顯示,我國公立博物館藏品總數為1469萬件,而民間藏品數量據估算已經是館藏數量的10倍以上。
可以説,“國寶民藏、藏富於民”造就了民間收藏奇跡般的夢幻,而讓這些人間好物從“藏起來”走向“拿出來”,則必將釋放出巨大的文化能量。
圖為寧波千峰越窯青瓷博物館 圖源:浙江宣傳
“藏起來”不是民間收藏的最終目的。
藏家,藏家,也並非因為“藏”而成為大家。
將文物“藏起來”,通過私人收藏佔有文化之“物”,只是涵養文化之“魂”的初始階段。
因收藏帶來的喜悅感,因佔有好物帶來的滿足感,也可能很快消散。如果把藏品束之高閣、藏之深閨,那不但讓其失去了活力,還會折損其固有價值。
畢竟,“用進廢退”的法則,不僅適用於自然生物,也適用於那些“人間好物”。
巧奪天工的瓦罐器物,栩栩如生的大師畫作,恢弘壯麗的石碑石刻……這一件件倘若都“養在深閨人未識”,那麼在自然狀態下往往難以得到有效保護,以至於沒落殘損,最終難逃被人遺忘的命運。
“文物不能沒有尊嚴地沉睡在庫房,只有面對公眾,它們才能真正活起來,真正神采奕奕,光彩照人。”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先生這樣説。
“藏起來”是為了“傳下去”。這個“傳”,不僅是傳諸後世,也是傳諸眾人。
位於美國華盛頓的弗利爾藝術館收藏了諸多東方藝術品,而其中大多來自查爾斯·朗·弗利爾先生的私人收藏。一位中國學者在考察時,被允許深入弗利爾藝術館的庫房,對感興趣的玉器進行測量線繪,並獲贈一些原版彩色照片,通過將相關素材編入成書,讓流失海外的文物得以繼續“傳下去”。

收藏是文化的內涵和外延,本著守護文物、傳承文化的態度才能可持續發展。無論是歷史文物還是經典文本,最珍貴的莫過於其歷史與文化價值,倘若它們記載的歷史與創造不能被更多人欣賞、研究、傳承,也就很難實現“價值外溢”,更談不上價值增值。

手裏有了人間好物,如何“拿出來”也是一門學問,方法對頭就能更好地實現價值最大化。浙江人民就用他們的智慧給出了許多答案。很多浙江籍收藏家手握藏品後,往往傾向於這樣一個選擇——建博物館。

早在1989年,溫州就通過民間集資建設了瑞安肇平垟革命紀念館,成為省內最早的民辦博物館之一。2021年,溫州已註冊民辦博物館58家。樂清鐵楓堂鐵皮石斛博物館、龍灣白水民俗博物館、洞頭東海貝雕博物館……溫州的下一個目標,就是著眼傳承發展“千年商港”文化,加快打造“中國民辦博物館之城”。

在“中國博物館文化之鄉”的鄞州,民辦博物館也如雨後春筍般涌現,氣象萬千。目前,鄞州共有38座博物館和美術館,大多數來自民間,其中甬寶齋錫镴器熨斗博物館、千峰越窯青瓷博物館等博物館的創辦者都是收藏家起步,他們融個人愛好與家國情懷、地域文化與民族記憶于一體,從細微處展現別具一格的文化肌理。
圖為:寧波鄞州雪菜博物館 圖源:浙江宣傳
當然,並非所有藏家都有時間、精力來開辦博物館。
文物捐贈,便成了另一種將文物“拿出來”的好做法。
在浙江,不少博物館的發展壯大都得益於文物捐贈的力量。2008年開館的寧波博物館,從籌備之初就公開向民眾徵集藏品,並得到了社會上的廣泛響應。其中,香港著名寧波籍收藏家哲夫捐贈數十張反映清代寧波歷史的明信片、郵票,我國著名“海上絲綢之路”研究者、北京大學寧波籍教授陳炎先生也整理6000多冊書籍、手稿及文獻資料捐獻給家鄉博物館。 
“收藏古籍是我個人的愛好,但是我也深知,個人能力有限,古籍公藏是一個大的趨勢,版本館的成立為古籍的保存、研究提供了更好的條件。”古籍收藏家金亮先生説。去年5月,金亮向國家版本館杭州分館捐贈了10種782冊(件)珍貴古籍,包括五代雕版《陀羅尼經咒》、吳越國時期“雷峰塔經”等,對構建分館藏品體系意義重大。
除了創建民辦博物館、文物捐贈之外,更具靈活性的文物託管則是通過將文物的所有權和管理使用權分開,給“拿出來”提供了全新的路徑。
為豐富館藏資源和妥善保存民間珍貴文物,寧波博物館嘗試推出文物託管辦法。民間收藏家將私人藏品委託博物館管理,並簽訂相關的託管協議,託管文物的所有權仍歸委託人所有,博物館則可根據藏品類型、品質等情況對藏品進行展覽和學術研究。
文物託管制度,既為保管條件不足的藏家提供了方便,也激活了社會閒散文物資源,使平時難得一見的珍貴文物走出個人收藏的狹小空間,能夠最大限度地激發社會價值。
省第十五次黨代會提出,著力推進全域文化繁榮全民精神富有,打造文博強省。要實現這樣的目標,民間收藏的力量不可或缺。
改變做法、創新打法,讓民間收藏的功能持續放大,讓社會力量充分參與文化建設,是許許多多民間收藏家和民間博物館正在做的事情。
當前,浙江許多民辦博物館正在持續探索發展新模式:

通過文創産業、課程培訓、專利商業化、藏品出租等方式探索博物館長期運營的方式,構建涵蓋展示、收藏、鑒定、拍賣、金融、文化藝術品消費等全鏈條線上線下交易體系;

加大資源整合力度,突破時空界限,推動“小而美”的複合型文化空間成為“博物館+”的新場域;

努力找到館藏資源與社會資源的嫁接點,以社會化運營等方式進入市場、融入社會,不斷盤活博物館的有形和無形資源,等等。

各類創新做法在提升文物保護傳承利用水準的同時,正不斷推動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像今年6月,溫州的青燈石刻藝術博物館舉行了2022塘河青燈市集全國美學大會,全國一大批熱愛美、追逐美、創造美的遊客蜂擁而至;樂清鐵楓堂鐵皮石斛博物館、龍灣白水民俗博物館、洞頭東海貝雕博物館等延伸發展文旅融合産業,向公眾開放露營、舉辦派對等新潮活動,形成“展示+餐飲+文創”一條龍的融合業態,最大限度釋放文化消費活力。
圖為“李叔同與溫州”系列展 圖源:浙江宣傳
還有像溫州衍園美術館,成立五年來,聯手溫州博物館、溫州美術館、浙江大學、溫州春蘭草堂等書畫界單位,先後合作舉辦“李叔同與溫州”系列展、紀念豐子愷先生誕辰120週年師友書畫展等近20場高品質展覽,打通了文物互通壁壘,傳遞了悠悠長河裏的地方名人文化。
從私人珍藏到社會共用,讓文物回歸文化,浙江文博領域的這場創新打法,正在顯示出更加具有靈活性、執著性和帶動性的深層力量,源源不斷為文化強省建設注入新活力。
把文物“拿出來”,讓文化“活起來”,將文脈“傳下去”。
人間好物,作為歷史的保存者與記錄者,必將借助文博的民間力量重回人間,煥發出新的閃亮光彩。(中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