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俊,浙江省作協會員、溫州市作協主席團成員,《溫州文學》副主編參與主編了《作家筆下的溫州》《尋找溫州城市千年記憶》《溫州文藝評論》等書另有散文、隨筆等散見於各大報刊。
溫州龍舟緣于什麼時候開始,無人考證,根據明萬曆《溫州府志》記載:“競渡起自越王勾踐,永嘉水鄉用以祈賽。”由此可見,溫州一帶的龍舟競渡,淵源於古代越族龍圖騰崇拜的祭祀活動,主要用於祈求平安和豐收,到宋代溫州各地的龍舟競渡已經十分盛行。
每逢端午節,塘河一帶有些地方就要做新龍船,四月初一擂鼓開殿門,祭香官神,開始造船。每年划水龍都有一名負責人,俗稱“首事”或“頭家”。按照風俗,龍舟一般都是五月初一才開殿門,祭神後即開劃,俗叫“上水”或者“進河”,龍船歸去叫“收香”,鬥龍結束叫“散河”或“洗巷”,並把龍船翻轉,次日再翻正,抬到廟中保存,還要祭香官神,相傳這香官神是喜歡玩弄人的小兒神,所以有的長輩將不守安分的小孩子,直接呼做“香官”,或者“香官爺兒”。在劃龍船地區內,都要出龍船費用,請劃龍船的人吃酒,還要放鞭炮,設祭迎接,叫“擺香案”。香案前念祈福詞叫“參龍”。
一鄉之內,如果有幾支龍船的話,就用旗色區分標誌。以溫州南郊南塘河為例,有的旗用藍色,龍頭、龍尾和船身都是藍色,叫做“青龍”;黃色的叫黃龍;旗白的,船的顏色也是白的,俗稱“白龍兒”;如是紅旗,船身也染紅色,叫做“紅霓嶺”等。龍船中很少有黑龍,俗説烏龍代表兇暴,但梧田塘西一帶的龍舟卻是黑色的,那一帶的人舊時以塘河打魚為生,水性極好,人稱“烏龍躥”。
溫州每年端午前後都有龍舟競渡之舉,並“懸賞奪標”(俗稱“鬥龍”),河兩岸人山人海,鑼鼓聲喧,喊聲震天,熱鬧異常。近代,鬥龍舟更加盛行。據清趙鈞《過來語》記載:塘河邊端陽節的劃龍舟的盛況:“本歲閏月,龍舟甚多,兼之邑有採舡,遊人更盛。初四日,余與諸同人泛舟去拱瑞山看競渡,士女四集,幾至舟不可行……”
劃龍船本是民間一種娛樂體育活動,但自從有了龍舟活動,有了龍舟競渡,伴隨而來的就有沉船的事故、械鬥、人員的傷亡,以及黑惡勢力攤派強取、村際的糾葛,宗族的紛爭,據陳正煥老人撰編的《鈍筆雜鈔》及其他有關資料記載,莘塍某村近百年時間裏,因劃龍舟發生了3件大事故。這也是歷來政府不大提倡龍舟賽的主要原因,有葉適詩為證:“一村一船遍一邦,處處旗腳爭飛揚,祈年賽願從其俗,禁斷無益反為酷”。這幾年械鬥的現象越來越少,由於城鎮化,村子的變遷,加上外出經商的人多,龍舟賽的規模大不如以前,這項傳統的民間活動正在慢慢消失。
這部長長的龍舟史透著喜慶和歡笑,更透著血和淚,顯得沉重和辛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