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100多名永嘉楓林鎮的鄉賢集聚在楓林,共同見證超百萬文字的文史研究著作——《楓林古鎮研究》首發。古鎮楓林復興也成為首發儀式上關注的焦點,各界人士就此展開了探討。
永嘉的副中心卻因路“失色”
由楓林人徐逸龍著、永嘉縣地方誌研究室編著的《楓林古鎮研究》,道出了永嘉楓林鎮的悠久歷史——東晉時期不少中原士族遷居到楓林,至初唐時期就已形成初具規模村落。徐逸龍説,楓林原名豐裏,自明朝後改稱楓林,因其位於楠溪江中游,水路與陸路交通便利,成為遠近聞名的政治、經濟、文化重地,一度躍升為永嘉的副中心。
“早年,楓林因地理位置的優勢,少自然災害,很多大戶人家在此安家。但是,改革開放後,楓林的整體發展就落後於附近的鄉鎮。”楓林鎮商會會長徐展東説。
在眾多楓林人看來,楓林優勢逐步失去,主要是交通優勢不再。隨著永嘉縣公路網的建設,楓林鎮與外界所通的只是一條縣道,而對岸的岩頭鎮不僅建成四通八達的公路網,還建成了省道仙清線(現為223省道)。“仙清線建成後,楓林的交通區域優勢沒有了,到楓林要繞一大圈,大家不再願意到楓林。”永嘉縣楓林鎮黨委書記吳理俊説。
吳理俊坦言,楓林鎮整體發展跟周邊兄弟鄉鎮相比,保守估計要相差十年。“近幾年,楓林沒有大的發展,開發與利用沒做好,古鎮面貌未好好保護。”
然而,因路失色的楓林,並不是沒有機會。2010年建成的諸永高速公路,在楓林設置了出入口。“本來這是楓林發展的機遇,但沒有及時抓住,汽車經過楓林後沒留下人與車,只是留下尾氣污染。”徐展東説。
列入“千年古城”復興計劃
在明清時期發展達到鼎盛的楓林,文人輩出,也留下了大量文化遺産——聖旨門街、徐定超故居、御史祠、七宅房、醉經堂等。
正是這種文化傳承,近代的楓林鎮在武術、象棋、詩詞等領域均有不錯的發展,早在1985年就被命名為永嘉縣“武術之鄉”和“象棋之鄉”。今年5月,楓林鎮又被命名為浙江省“詩詞之鄉”。
讓楓林人更為自豪的是,今年5月浙江省發改委發佈的“千年古城”復興計劃,楓林鎮名列其中,是溫州市唯一入選的“古城”。“這是浙江省發改委經過長達半年調研後才確定的,對楓林的未來發展很重要。”吳理俊表示。
高鐵站落地帶來發展新機
然而,僅依靠列入“千年古城”復興計劃還是不夠的,楓林鎮的復興還是要借助交通優勢以獲得更快的發展速度。
杭溫高鐵的建設,將又一次開啟楓林鎮的交通優勢之門——在當地設立楠溪江站。“這是楓林發展千載難逢的機會。”吳理俊説。當天,不少與會的楓林鄉賢也有此共識。
楓林鎮在新一輪發展規劃中,為杭溫高鐵楠溪江站的建設騰出了800畝土地空間,計劃打造一座高鐵新城,然後與古城相融合,以獲得當地經濟發展的驅動力。吳理俊透露,接下來楓林鎮將以“武術之鄉”為切入點,建設武術主題公園、武術主題民宿産業帶,然後將楓林打造成全國武術界人士交流基地。
目前,杭溫高鐵楠溪江站正在建設中,楓林鎮依託高鐵站的新城也已啟動前期工作,計劃引入社會資本進行開發,打造成旅遊接待為主的商住新城。吳理俊透露,楓林鎮發展的整體規劃將在下半年出來,總投資高達二三十億元,目前已與華僑城等知名央企在接觸中。
儘管,杭溫高鐵楠溪江站離楓林老城區有兩公里路程,但隨著高鐵新城的建成,不僅有永嘉縣的旅遊集散中心,還有許多配套設施,可與老城區的發展實現無縫銜接。
對於永嘉縣而言,杭溫高鐵楠溪江站落地,不僅將讓楓林插上騰飛的翅膀,也要將楓林鎮與岩頭鎮兩地實現一體化發展。按照計劃,隔楠溪江相望的兩鎮將建造更多的橋梁,互通更便捷。目前,兩鎮僅依靠楠溪江二橋和珍溪口大橋互通。
各方為古鎮復興獻計獻策
同時,楓林鎮還啟動老城區古建築的修繕計劃,預計總投資數億元。去年,永嘉縣已在楓林鎮投入了1000萬元對聖旨門一帶老宅進行了修繕。
在《楓林古鎮研究》一書首發儀式上,各方也就楓林鎮的復興提出各種建議。溫州大學溫州學研究所所長洪振寧表示,楓林鎮是很有文化底蘊的地方,當前應該要先改變環境,吸引遊客來楓林遊玩,讓他們通過網路推薦楓林。
多次帶學生到楓林調研的廈門大學歷史系教授張侃則認為,楓林鎮在未來發展過程中,要做好文化傳承,不能捨棄有歷史文化底蘊的東西。
“楓林鎮未來的發展,要有開放的思想,規劃要看得遠、站得高,決不能出現朝令夕改的情況。”原浙江省應急辦主任,楓林人陳榮表示,楓林復興要實現文化復興,借助杭溫高鐵楠溪江站的契機,從打造楠溪江中游大城鎮的角度出發,與岩頭及周邊鄉鎮進行一體化規劃,將來成為一個居住與旅遊兼宜的地方。(鄭俊傑 溫世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