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紡織企業火線轉産 溫州口罩廠一個月從1家增至26家

時間:2020-02-27 10:55:39 來源 : 中國網溫州 作者 : 溫經萱 等

一罩難求。

疫情發生前,整個溫州僅有一家口罩生産企業。一個月後的今天,溫州一下又冒出了25家口罩生産企業,全市口罩日産量翻了近20倍,且每天都在以10%的速度增長。

口罩雖小,轉産難度卻不小。但溫州企業卻做到了——沒有專業生産線,就手工縫製;沒有設備,就跨省採購;買不到原材料,就自己研發……就這樣,一批溫州傳統的服裝、紡織、醫藥等企業如今轉型成了口罩廠。

圖為浙江喬頓服飾股份有限公司臨時騰出的無菌車間內,20多名工人正在縫製口罩。

缺生産線,怎麼辦?

小夥子一針一線密密縫

與專業口罩企業不同,服裝企業轉産口罩首先面臨的就是沒有專業生産線。“我們有人,春節留下的、部分返廠的,不信做不好一個口罩。”浙江喬頓服飾股份有限公司生産部總經理余多對於轉産信心十足,這家24年來專注于生産西服的民營企業,剛剛緊急改造出一條口罩的人工生産線。

2月25日下午,經過測體溫、出示“健康碼”、登記後,記者被允許進入浙江喬頓服飾股份有限公司臨時騰出的無菌車間。車間內,20多名工人戴著口罩、身穿防護服,一針一線縫製口罩,縫紉機的腳踩踏板“嗒嗒”聲不絕於耳。“我們沒有生産口罩的專業機械化設備,但擁有基本的縫紉設備以及一批技術嫺熟的工人,就把服裝生産流水線進行改造,用來生産口罩。”余多説。

因為沒專業口罩生産機器,裁剪、包邊、折疊、固定挂耳等基本流程都要人工完成。一個口罩三層,每層的材料都是事先裁剪好的,工人們需要用縫紉機將它們按順序縫起來,再固定挂耳。25歲的肖相周原本在服裝生産車間負責鎖扣眼,如今他腳踩著縫紉機,固定口罩挂耳,並將口罩固定成型。“我年輕,學得快,一天處理500個口罩沒問題。”肖相周説,“平均每縫一個口罩,要腳踩30下縫紉機,一天下來要踩1.5萬下,下班後走路都是一瘸一拐的。”

從縫罩面,到縫鬆緊帶,人工生産一個口罩總共需要大約兩分半鐘。目前,喬頓服飾一天的口罩産量在5000隻左右,且都已經被提前預訂。“隨著復工人數不斷增加,産量會持續提高。”余多説。

原材料告急,怎麼辦?

研發團“隔空”技術攻關

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轉産口罩,原料缺乏矛盾凸顯,特別是熔噴布。熔噴布被稱為口罩的“心臟”,它的直徑只有口罩外層纖維直徑的十分之一,是隔離病毒飛沫的重要保險層。“對於服裝企業而言,普通的不織布都有庫存,市場上也容易採購,但熔噴布因為平時需求不大,所以現在供應不足。”

“再複雜的服裝訂單都能接,熔噴布難不倒我們。”東蒙集團董事長池慧傑敢説敢做。 

1月18日起,已經放假的公司研發中心成員緊急組建口罩攻克小組,開始研發熔噴布的替代品。因為疫情無法見面辦公,分隔在日本、上海、溫州的研發人員春節期間每天線上辦公,“隔空”探討可行性方案。

熔噴布隔離病毒的原理是通過靜電吸附,讓病毒無法透過,除此之外還有沒有替代方案?經過幾天的“頭腦風暴”,終於有了眉目。“靜電吸附是口罩工藝的固有思維,物理阻攔才更徹底!”池慧傑説,一個主意點燃了整個小組的激情。

團隊開始翻閱國內外新材料研發資料,最終決定採用濾膜形式,解決口罩的過濾性和呼吸阻力問題。在兩者間尋找平衡是關鍵,薄厚相差0.1微米都會帶來製作工藝和使用體驗上的巨大差別。2月11日,濾膜線下實驗開始,經過幾十次調試測驗,濾膜厚度最終確定不大於3微米,並以內外兩層進口不織布材料保護支撐。正式投産的口罩,通過物理攔截過濾,經省輕工業品品質檢驗研究院檢測,符合國家一次性防護口罩標準。

圖為迷西仕服飾口罩生産線投産‍

為了把原材料作用發揮到極致,池慧傑再次發揚“抱團”傳統,組建了溫州服裝企業轉産聯盟微信群,僅半天時間,紅蜻蜓鞋業、喬頓服飾、4CM服飾、迷西仕服飾等10多家企業紛紛入群報到,有員工的出員工,有設備的出設備。

時間不等人,怎麼辦?

開闢“綠色通道”為轉産加速

隨著復工復産的加速,口罩需求量越來越大,手工縫製捉襟見肘。有的企業不惜投重金,想方設法弄來了口罩自動生産線,溫州市銀座鞋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寇天虎就是其中之一。

疫情發生後,寇天虎到處求購口罩,卻處處碰壁,“按照4小時換一次測算,一個員工一天需要3個,我們公司有1000多名員工,公司所在的豐門街道,有一千多家企業,所以轉産既是支援,也是自救。”

最終,從省外的朋友處打聽到了設備貨源後,寇天虎沒有多想,決定買一台半自動設備。

圖為口罩生産企業康柏斯新設備調試現場‍

2月19日,寇天虎派人驅車歷經各個關卡,到達目的地後,連夜叫來貨車,拉上設備往回趕,21日到達溫州。

因為不具備生産資質,21日下午,豐門街道辦事處主任張青鋒馬上到府現場辦公,緊急對接各相關部門。“所有手續全部綠燈,一切從簡,先準備生産。”一席話讓寇天虎吃下“定心丸”。寇天虎又派人去省外增購一台設備。

“鹿城區政府已對接好,我讓司機明天淩晨5點送樣品到杭州,省質檢部門一上班就開始檢測,通過後馬上開足馬力生産。”2月25日19時,溫州市銀座鞋業有限公司內燈火通明,三名從河南請來的技術工人正對兩條口罩生産線做最後調試,正式投産後,日産量可達6萬個。“所生産的口罩,將通過街道和溫州市鞋革行業協會協調,大家用到幾個拿幾個,先把生産恢復起來。”寇天虎説。

按照國家標準,常規口罩檢測要進行預處理,而預處理時間要3天以上,出具一個檢測報告至少要3天時間。但“疫”場如戰場,與疫情作戰,就是與時間賽跑。溫州市市場監管局、經信局等部門主動介入,引導有條件的企業轉産口罩,開闢審批“綠色通道”。“只要口罩原材料和生産檢驗條件達標,我們隨時幫扶企業上報應急審批通道,儘快取得醫用口罩註冊證書。”溫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藥品認證檢查中心副主任韓剛毅説。

截至目前,溫州口罩生産企業從疫情發生前的1家增加到26家,轉産企業主要來自醫藥、服裝、鞋革、紡織、母嬰用品等行業,日産量比此前增長了近20倍,且每天都在以10%的速度增長。(張銀燕 周琳子 戚祥浩 王艷瓊 溫經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