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南寧新聞縣區開發區五象新區節慶活動東盟經濟暢遊綠城

 

基地聽民聲 難事不難辦——南寧市人大常委會依託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基層實踐基地撬動民生“大幸福”

發佈時間: 2024-06-06 |來源: 南寧日報 |作者: 楊盛 |責任編輯: 李鑫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在南寧,全市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基層實踐基地深深紮根、蓬勃生長,成為市人大常委會同人大代表聯繫、人大代表同人民群眾聯繫的履職“主陣地”,更是發揮代表作用融入基層治理的重要平臺。

1.2萬多名各級人大代表進站履職,形成聯絡站重點建議821條;848名警官、法官、檢察官、司法助理員進入212個站點,解決基層問題5000多個、化解矛盾糾紛3000多起;人大代表利用移動環保監督平臺“隨手拍”,收集問題線索15989條,辦結率達98.9%。

從指尖履職、日常隨訪、線上監督的制度創新,到社區微治理、解難題的民生實事,小小實踐基地不斷完善著民主民意的表達渠道,日益豐富著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深刻內涵。

傾聽群眾呼聲 當好化解基層矛盾“減壓閥”

面對群眾在産業發展、民生保障、鄉村治理等領域出現的各類矛盾,該如何化解?在邕寧區中和鎮那例片區實踐基地,一把“法治鑰匙”打開了群眾的“心鎖”。

那例村有兩位老人年初因宅基地問題産生爭執,彼此都不肯退讓。村委工作人員到府調解時,兩位老人各執一詞,爭得面紅耳赤。眾人見狀,只能把兩人請到村裏的“勸善長廊”。

在鎮人大代表、“三官一員”的耐心調解下,兩位老人心裏的“疙瘩”逐漸解開,最終握手言和。“古時候有‘六尺巷’的故事,現在我們也各讓一步,聽村委的安排,把房子建起來。”

矛盾化解的背後,得益於那例片區實踐基地充分發揮“人大代表+‘三官一員’”推進訴源治理機制,積極探索打造“勸善長廊”解糾紛陣地,為矛盾雙方解決問題搭建溝通橋梁。同時,結合“三官一員”進站點活動,不定期開展群眾大接訪、普法宣傳教育、法律明白人培訓等各項活動,提升法律服務溫度,讓法治理念深入人心。

人大代表不僅密切聯繫群眾,更是群眾的“貝儂”。在馬山縣古零鎮喬老片區實踐基地,群眾遇到矛盾糾紛時,會選擇雙方都認識的“貝儂”來評對錯、論公道,有效化解矛盾糾紛。該實踐基地探索總結出了“人大代表+‘三官一員’+‘貝儂’”調解工作法,力促“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

縱觀我市各實踐基地,不乏“自身優勢”“特色創新”。良慶區結合服務中國(廣西)自由貿易試驗區南寧片區建設,將進站點服務群眾的對象拓展為“三官一員一律師”,為企業和群眾提供更加專業和多元的法治服務;武鳴區在沃柑種植集中區域的站點與法院共同設立“沃柑糾紛調解室”,為沃柑發展護航……實踐基地成為化解基層矛盾的“減壓閥”。

解決群眾難題 架起關心群眾冷暖“連心橋”

群眾關切所繫,就是人大工作所至。江南區五一中路片區實踐基地的人大代表們面對面傾聽群眾關心的水、電、衛生等問題,聚力共商、破解難題,切實將群眾呼聲與人大工作有機融合,促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提升。

新屋村五里由於地勢低窪、排水設施老化,每逢降雨都會出現路面積水,影響居民出行。為此,五一中路片區實踐基地召開專題會議,討論形成人大代表建議並協調城區政府有關部門進行實地調研,明確解決措施,很快便將這一群眾的“煩心事”妥善解決。

通過實踐基地激活社區“鄰聚力”,辦好人民群眾的“微實事”“關鍵事”。為滿足居民各類需求,駐站人大代表廣泛聯繫轄區內企業、學校、律師事務所等社會服務資源,引進“八桂義工”“齊悅社工”等各類公益隊伍。同時,加強與麗江村小區黨支部書記吳建生的聯繫,並成立了“吳建生鄰里互助聯盟”,常態化開展“一老一小”關愛幫扶、法律援助、家電維修等志願服務活動,打通聯繫群眾服務群眾的“神經末梢”。

在隆安縣震東片區實踐基地,社區幹部和駐站人大代表為實現“努力讓搬遷群眾過上好日子”的目標,探索創設“企業派單、居民點單、社區送單”的“小梁送工”模式,有效破解搬遷群眾就業難題。“在家門口就業,一方面可以有穩定的收入,另一方面還可以照顧家庭,留下來就不想出去了。”作為“小梁送工”模式的受益人之一,社區居民陸武少回到家鄉後就在家門口實現了靈活就業。

以人大代表梁佳為骨幹的震東安置區就業服務團隊,在2020年至2023年底累計送工1650批11.8萬人次,幫助搬遷群眾增收超1500萬元。如今,“小梁送工”模式逐漸向隆安縣各鄉鎮和縣內外企業拓展,實現了服務方式、服務群眾、服務企業全覆蓋,促進群眾務工就業並實現穩定增收。

下沉一線履職 增強參與基層治理責任感

“我見證了那考河一點一滴的改變,現在我們更要守護好這來之不易的成果。”居住在那考河片區的市民王映雪表示,從去年開始,她發現那考河旁多了一間議事室,還多了一批“守護神”。

這間議事室是在興寧區三塘鎮那考河社區實踐基地的基礎上,創新設立的那考河片區人大代表生態環境議事室(以下簡稱議事室)。目前,議事室駐點代表6名,既有從事環保工作的人大代表,又有居住在那考河周邊的人大代表。議事室每個季度確定1至2個環境保護主題,組織駐點代表以那考河為中心開展環境保護調研、視察,集中在議事室交流討論。

“去年以來,我們就垃圾分類、河流保護、噪聲擾民、油煙污染等問題召開了4場專題議事會,大家湊在一起交流討論,對那考河片區的環境現狀進行了解。在你一言我一語中匯聚群眾意見,發現環保問題,尋求解決辦法。”議事室負責人周柳楊説。

近年來,那考河社區實踐基地圍繞那考河流域及輻射帶動周邊的生態環境保護,監督推進各類生態環保問題及時解決,“議”出生態環保全民共建、共治、共用新格局,共同擦亮生態“名片”。

將實踐基地建在一線,各級駐站代表“聽診共治”,解決群眾身邊的“關鍵事”“心頭事”。

“社區各樓棟的滅火器過期了,不及時更換容易發生火災”……在上林縣澄泰鄉象山片區實踐基地舉行的代表接待日“民聲專場”活動中,轄區居民提出了一系列亟須解決的身邊事。

活動現場,人大代表們耐心傾聽並認真記錄。“對於群眾反映的問題,能直接解決的,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當場就給予解答,明確解決方案和交辦時限;對於較為複雜還需深入研究的問題,我們會詳細記錄,按照建議交辦既定流程開展轉辦、督辦,確保群眾反映的問題能在第一時間得到解決。”實踐基地負責人彭金蓮説。

近年來,象山片區實踐基地充分發揮人大制度優勢和人大代表聯繫群眾的橋梁紐帶作用,積極探索社區治理新路徑,助力民生實事辦理,促進形成共建共治共用的社會治理新格局。

同人民群眾保持密切聯繫,是人大代表的天然優勢。民生連著民心。全市100個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基層實踐基地和駐站人大代表,積極響應市人大常委會的號召,把堅持人民至上、緊緊依靠人民、不斷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的要求,貫徹到代表履職全過程各方面,聚焦“關鍵小事”,助力民生大事,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為群眾托起穩穩的幸福。

(記者 楊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