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南寧新聞縣區開發區五象新區節慶活動東盟經濟暢遊綠城

 

邕城無處不飛歌 歌圩文化代代傳

發佈時間: 2021-08-20 |來源: 南寧日報 |作者: 文藝苑 |責任編輯: 李鑫


2021年中國壯鄉·武鳴“壯族三月三”歌圩暨駱越文化旅遊節開幕式現場。記者葉子榕攝

廣西被譽為“歌海”,首府南寧更是“天下民歌眷戀的地方”,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是南寧乃至廣西享譽中外的文化名片。壯族歌圩是壯族文化的瑰寶和文化符號,于2006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為弘揚壯族歌圩文化,推進非遺整體性保護,南寧市因地制宜,採取以文化生態保護區的方式對壯族歌圩加以保護。2015年12月,壯族歌圩文化(南寧)生態保護區成功申報為自治區級文化生態保護區。

歌圩,壯語稱為“圩歡”“圩逢”“籠峒”“窩坡”等,可分為節日性歌圩、臨場性歌圩和競賽性歌圩。歌圩持續時間多則兩三天,少則一天。根據歌圩的時間可分為“日歌圩”和“夜歌圩”。歌圩最主要的活動是對唱山歌,對歌的內容包括天文地理、歷史政治、生産生活等各方面,有情歌、苦歌、古歌、農事歌、時政歌等。圩期伴有拋繡球、搶花炮、鬥蛋等活動,還有壯劇、師公戲、採茶戲等文藝演出。隨著壯族歌圩文化(南寧)生態保護區的試點和全面建設,壯族歌圩文化和其他非遺得到了整體性保護和傳承發展。

       制定保護措施加大非遺整體性保護力度


壯族歌圩文化(南寧)生態保護區以南寧市為中心,對集中分佈、特色鮮明、形式和內涵保持完整的壯族歌圩文化及其他非遺代表性項目的文化生態實行區域性整體保護,保護重點為壯族歌圩(含壯族民歌)文化空間、傳統節慶文化空間、民間文學文化空間、表演藝術文化空間、傳統技藝文化空間等,包括物質文化、非物質文化在內的自然生態環境和人文生態環境。行政區劃範圍為南寧市12個縣(區),其中橫州市、武鳴區、隆安縣為核心區域,馬山縣、上林縣、賓陽縣、邕寧區、良慶區為輻射區域,西鄉塘區、青秀區、興寧區、江南區為一般區域。

南寧市出臺了《壯族歌圩文化(南寧)生態保護試驗區規劃綱要》,印發了《壯族歌圩文化(南寧)生態保護區建設(2016—2020年)工作方案》,成立了工作領導小組和專家委員會,目前正修訂《壯族歌圩文化(南寧)生態保護區總體規劃》,以“遺産豐富、氛圍濃厚、特色鮮明、民眾受益”為建設目標,分近期、中期、遠期實施。

      申報非遺項目建立文化生態保護區數據庫


近年來,南寧市積極將區域內各代表性歌圩點申報為非遺代表性項目,截至2021年7月,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有壯族歌圩1個,自治區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有橫縣雲表壯族歌圩、壯族毬絲歌會、橫縣壯族三相圩逢、露圩壯族圩逢、更望湖壯族歌圩、壯族安龍歌會、西鄉塘歌圩、靈水壯族歌圩、上林三里壯族歌圩、橫縣青桐壯族歌圩、大明山歌圩11個;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有賓陽甘棠圩逢、仙湖歌圩、二塘歌圩3個。

南寧市還申報了一批與壯族歌圩活動、壯族歌圩文化等密切相關的各類非遺代表性項目,如壯族三聲部民歌、“壯族三月三”、良慶壯族嘹啰山歌、上林四六聯民歌、隆安壯族排歌、壯族羅波廟會、那僚廟會等。加強對各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認定,截至2021年7月,現有市級以上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58人(不含已故23人),其中國家級傳承人4人,自治區級傳承人63人,市級傳承人91人。先後認定了劉正成、盧超元、潘寶山、黃權海等人為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通過視頻、音像、圖片、文字等方式,建立完善文化生態保護區檔案和數據庫。

       扶持傳統歌圩推動鄉村文旅融合發展


根據各縣(區)傳統歌圩點存續狀況、活動規模、歌圩特色、民眾參與程度等情況,對橫縣壯族三相圩逢、靈水壯族歌圩、上林三里壯族歌圩、更望湖壯族歌圩等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歌圩予以重點扶持,支援開展歌圩活動。

橫縣壯族三相圩逢是典型的夜歌圩,于每年農曆六月十四日至十七日舉行,是南寧市乃至廣西目前原生態傳承方式好、持續時間長、活動規模大、群眾自發參與度高、歌圩內容豐富的傳統歌圩。靈水壯族歌圩是武鳴區目前最大的歌圩,也是壯族地區有影響力的大歌圩,除每年“三月三”政府組織的大型歌圩活動外,每月29日還固定開展月歌圩活動,靈水現已成為廣西歌王大賽固定舉辦地。圩期吸引周邊無數山歌愛好者前來“趁圩”,區內外眾多遊客前來趕歌圩。這些歌圩活動促進了鄉村旅遊,帶動了餐飲、住宿、交通業的發展,增加了民眾的收入,實現文旅融合發展。

       建立傳承基地發揮示範帶動作用


南寧市在保護區內先後建立了橫縣雲表鎮鄧圩壯族歌圩傳承基地、邕寧區新江鎮團陽壯族歌圩傳承基地、“三月三”歌圩傳承基地、壯族三聲部民歌傳承基地、松柏漢族多聲部平話民歌傳承基地、橫縣壯族伏波廟會傳承基地、武鳴區城廂鎮第三小學、武鳴區羅波鎮羅波社區等一批歌圩傳承基地,重點建設了壯族歌圩(上林三里歌圩)傳承基地示範點。

此外,保護區在人力、物力、財力上予以幫助,在場地、演出設備、服裝道具等方面予以扶持,支援開展傳承活動,發揮以點帶面、示範帶動的作用。

       建設人才隊伍多措並舉開展傳承教育活動


近年來,保護區建立了一支以市、縣(區)文化機構業務人員為骨幹,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鎮(街道)和村(社區)業餘文藝隊伍為基礎,社會志願者等為補充的非遺保護隊伍,通過組織歌手采風、歌手培訓班、學術研討等方式,提高傳承人技能和保護工作者的業務能力,為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提供人才支撐,借助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文化和自然遺産日、武鳴“壯族三月三”歌圩暨駱越文化旅遊節、馬山文化旅遊美食節等文化活動,傳播壯族歌圩文化,還通過舉辦歌王爭霸賽、壯族歌圩音樂節、民俗表演、廟會等活動,不斷提高文化影響力。

教育是傳承的前提。我市多次開展“壯族歌圩進校園”活動,開展山歌教學,舉辦“朵朵花兒山歌飛”壯族歌圩進校園成果展,還組織專家學者挖掘、整理、搶救壯族歌圩文化資源,出版《壯族歌圩調查研究》《南寧歌謠(壯族卷)》等專著,以多種方式深入推進歌圩傳承教育活動。

今後,壯族歌圩文化(南寧)生態保護區建設將進一步加大對傳承基地的建設力度,在各縣(區)培育一支山歌傳承隊伍,積極支援傳承人(傳承群體)開展傳承活動,組建一支穩定的表演團體,集中培訓骨幹歌手,利用歌圩文化和傳統村落的資源優勢,結合南寧市創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民族風情遊。同時,積極申報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提高區域性整體保護水準,讓壯族歌圩文化世代相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