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革破發展之羈 以創新謀奮進之局
以改革破發展之羈以創新謀奮進之局
——2020年度南寧市優秀改革創新項目掃描(下)
武鳴區通過創新建立“332”工作模式,全力打造沃柑産業經濟體。圖為在武鳴嘉沃農業專業合作社,新鮮的沃柑通過機器經過運輸、清洗送往包裝區域。記者葉子榕攝
改革關頭勇者勝。
2020年,在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南寧市以增進民生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破發展之羈,紓民生之困,謀奮進之局,涌現了一批改革新亮點,為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注入強勁動力,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與日俱增。
全力決勝脫貧攻堅
深入實施“先鋒引領·脫貧攻堅”大行動,從建強戰鬥堡壘、鍛造先鋒隊伍、強化保障支撐等五個方面制定16條工作措施,不斷健全抓黨建促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有效銜接鄉村振興工作機制。深入推進村黨組織評星定級,全市累計獲評星級黨組織702個;抓實“四個一”“八個一”措施,年內整頓提升軟弱渙散(後進)村黨組織105個,脫貧攻堅戰鬥堡壘不斷築牢。打破以往選派模式,突出組織點將選派63名處級和科級優秀幹部到深度貧困地區助力脫貧攻堅,截至目前,全市56個深度貧困村第一書記、脫貧攻堅指導員全部獲得提拔重用或晉陞職級。紮實推進村級集體經濟6種發展模式試點,升級打造17個集體經濟産業示範園,切實破解集體經濟收入來源單一、“造血”功能不夠強難題。2020年,全市所有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全部達到5萬元以上,總收入超6.54億元,村均收入41.96萬元。
為破解制約貧困村集體經濟發展瓶頸問題,邕寧區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助推鄉村振興。堅持黨建引領,發揮區域優勢,創新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模式,推行“1+N”模式,各鎮整合1筆資金集中發展1項村級集體經濟項目,各村因地制宜發展N項特色集體經濟,增強持續“造血”能力;探索農旅結合,借力生態優勢,把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創新投資模式,引導薄弱村與城區平臺公司合作異地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推行村企合作,通過“黨支部+公司+合作社+農戶”等模式抱團發展,探索多元化增收渠道。2020年,邕寧區70個村全部完成村級集體經濟收入5萬元以上目標任務,其中達到10萬元、20萬元、50萬元的村分別為41個、11個、4個。
上林縣通過“一拆二收三利用”盤活扶貧搬遷舊房土地資源。按照“能拆快拆、應拆盡拆、鼓勵自拆、不搞強拆”原則,積極推進“一戶一宅”政策落實,建立“以情促拆、以産穩拆、以證保拆”多方聯動機制。規範可不拆除舊房收歸村集體流程,採取“一摸、二測、三確權、四移交”方法,對不宜拆除的舊房進行産權騰退,依法收歸村集體。探索採取復墾宅基地以及村集體回收發展民宿、租賃利用等多元舊房回收利用模式,實現反哺貧困戶,壯大村級集體經濟。
小産品升級大産業
茉莉花是橫縣的特色農産品。為破解茉莉花産業發展品質、效率、動力的問題,橫縣構建“數字茉莉”大平臺,探索數字經濟助推産業升級路徑。創新“數字茉莉”管理方式,建立“智慧+數據”種植標準體系、“企業+基地”技術推廣機制,強強聯合建設國家茉莉花質檢中心,推動茉莉花種植管理由粗放向精細轉變。建設“數字茉莉”交易體系,以“智慧秤”規範交易,以“茉莉花卡”便捷交易,以交易産生的大數據形成“價格指數”指導交易,推動茉莉花交易由線下向線上轉變。建立“數字茉莉”服務機制,著力增強金融、電商物流、人才引育等産業鏈服務能力,推動服務方式由分散向集約轉變。2020年,橫縣茉莉花綜合年産值達125億元。
沃柑是武鳴區的特色産業和支柱産業之一,有著“中國沃柑看武鳴”的美譽。武鳴區通過創新建立“332”工作模式,全力打造沃柑産業經濟體,在完善種植標準體系、品牌創建機制和構建利益聯結機制等方面統籌推進,一體佈局沃柑標準化生産、産品加工和倉儲物流“三類基地”,打造了相對完整的沃柑産業鏈;推動科技支撐、品質標準化控制、品牌建設與市場行銷“三個體系”同向發力,提高産業抗風險能力;建立健全運營管理、利益聯結“兩個機制”,帶動小農戶、市場主體共用産業收益。2020年,武鳴沃柑銷量達120萬噸,産值達100億元,“武鳴沃柑”獲評首批廣西“桂字號”區域公用品牌。
激發社會治理新活力
創新“老友議事會”機制,打造老舊小區改造“南寧模式”。“老友議事會”機制實行“先自治、後改造”的工作模式,在老舊小區改造前由小區居民通過既定的程式選出代表,由代表負責向小區居民徵集意見、了解改造需求、提出改造申請、與設計單位商討方案、動員業主簽字確認等改造前期各項工作,形成小區改造工作標準化、制度化的“老友議事會”機制。“老友議事會”有效解決了小區改造意見統一難、改造費用收繳難等問題,發揮居民自治、自理、自管功能,補足城市基層社會治理短板,該經驗獲住建部肯定推廣。
聚焦糾紛源頭預防化解,創新推進一站式多元解紛和訴訟服務體系建設。南寧市興寧區人民法院在轄區矛盾糾紛多發地區成立11個特色巡迴法庭,推行“一村一法官”制度,下沉基層參與調解;在訴服中心設立多元化糾紛聯合調解中心,引入族老、婚調委、商會等6個調解組織和特邀調解員,建立訴前“1+7”解紛體系,形成各方協同調解合力。建立立案前第三方化解分流—立案後調解團隊分流—速裁法官分流—精審法官分流的訴訟繁簡分流機制,提升審判工作效率。以智慧化服務實現導訴、立案、交退費、保全、庭審等全部訴訟事務網上辦、掌上辦,為群眾提供更好的司法服務和訴訟體驗。2020年,該院新收民商事案件出現負增長,且低於全市法院平均增幅,被最高人民法院授予“全國法院一站式多元解紛訴訟服務體系建設先進單位”稱號。
興寧區借鑒新時代“楓橋經驗”,推動城區、鄉鎮和社區綜治中心實體化,建立充實“城區—鄉鎮(街道)—社區”三級綜治中心,整合信訪、城管、司法等執法資源,建立由綜治中心統籌協調的執法聯合聯動機制,推動執法力量下沉。以綜治中心為紐帶,積極探索“1+1+N”警民聯合聯巡、組建警民聯調委員會、建立就地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機制等形式,構建區域性群防群治格局。依託“雪亮工程”視頻監控系統,強化三級綜治中心可視化、網格化處置能力,構築起網上網下聯動排查處置高效的防控網路。興寧區三級綜治中心建成使用以來,在市域社會治理中發揮了調處矛盾及時、社會管控全面的重要作用,2020年總警情同比2019年下降9.83%,得到中央政法委的高度肯定。
武鳴區打造“壯鄉紅雲”智慧黨建平臺,開闢新時代基層社會治理新途徑。該城區深化運用“網際網路+黨建”思維,創新在225個居民小區、13個鎮、220個村(社區)、1015個自然屯打造融“遠教雲課、智慧雲播、黨建雲屏、e家雲居”為一體的“壯鄉紅雲”智慧黨建平臺,推動黨的建設、基層社會治理、黨員教育等互聯互通互享,破除了傳統理政慣例,構建了黨政資訊公開、公共參與決策、多主體協同治理及個性化便民服務的“智慧黨建+社會治理”新模式。“壯鄉紅雲”智慧黨建平臺入選“2020年中國網路理政十大創新案例”。
回應群眾所需所盼
南寧市在全區首創開展城市醫療集團建設,有效推動醫療衛生工作重心下移和資源下沉,實現區域醫療資源協同發展,提升醫療服務體系整體效能。南寧市分片區由市一醫院、市二醫院分別牽頭組建城市醫療集團,發揮三甲綜合醫院優勢,整合市級醫院、城區級醫院、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資源,實行人財物統一管理。醫療集團創新實行同一法定代表人和託管兩種模式,同一法定代表人模式為與城區政府合作運營城區級醫院,託管方式則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納入集團管理。據統計,2020年,全市區域就診率90.3%,居民醫保參保人住院費用實際報銷比例提高到69.1%,全市醫療資源佈局不斷優化,逐步解決百姓關注的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患者和醫務人員滿意度不斷提高。
興寧區深入推進緊密型醫聯體改革,三塘鎮衛生院與南寧市第一人民醫院在保持法人地位、隸屬關係、産權歸屬等“七個不變”的基礎上,統籌實行人員調配、考核標準、績效機制等“五統一”管理,結成緊密型醫聯體。在醫聯體內,實行人才共用,派駐市醫院專家任衛生院科室主任,定期選派衛生院骨幹到市醫院培訓進修;實行技術共用,搭建設備管理和技術同質化共建機制,推動衛生院基礎設施建設和設備升級,實現常態化技術交流;實行利益共用,對下派專家推行“雙績效”激勵機制,實現三塘鎮衛生院與市第一人民醫院利益分享、互利共贏;實行服務共用,開展線上診療諮詢、開通“醫聯體直通車”等服務,讓群眾在家門口享受到三甲醫院優質服務。醫聯體改革以來,三塘鎮衛生院就診量年均增長11.73%,住院量年均增長22.38%,手術量年均增長25.16%,成為具備二級醫院診療能力的社區醫院。
青秀區以學區制改革推動城鄉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建立“打破壁壘、強弱聯合”的學區管理機制,將城區內所有學校劃分組建9個“1+X”的學區聯盟,突出以城市優質校帶動農村薄弱校,實現城鄉學校共管。建立教育教學資源統籌調配機制,推動農村學校辦學條件和配套設施提檔升級,實行學區內教材、課程等開放交流,實現優質資源共用。建立教師隊伍配置與流動機制,推行“區管校聘”、學區內教師交流輪崗等制度,實現城鄉學校師資共用。建立學區考評和教師激勵機制,優先保障鄉村教師工資待遇和政策福利,實現城鄉師生共進。通過學區制改革,推動城市優質教育資源以城帶鄉、輻射滲透鄉村,全面提高城鄉教育優質均衡。
賓陽縣建立秸稈禁燒管控和綜合利用機制,打造藍天凈土生態品牌。深入推進廣西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項目縣建設,建立健全稻穀目標價格補貼、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與秸稈綜合利用補貼掛鉤的“三合一”生態補償機制,推動建立三級巡查隊伍與秸稈禁燒智慧化視頻監控點相結合的“人防+技防”防控措施,採取“秸稈利用企業+農民合作社+農戶”等模式開展秸稈資源化利用,構建起稻田秸稈“不能燒、不敢燒、不想燒、無可燒”的禁燒管控和綜合利用機制。2020年,賓陽縣秸稈綜合利用率持續保持在91%以上,位居全區前列,縣城環境空氣優良率為97.5%,同比上升4.3%,在全區推進秸稈綜合利用暨農膜回收利用工作視頻會議上作典型經驗交流,備受關注。
(記者/阮曉瑩、韋柳河、羅必敬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