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龍共舞展雄姿 民族文化齊爭艷
群龍共舞展雄姿民族文化齊爭艷
2021年青秀區“壯族三月三·魅力青秀風”活動歡樂多
眾多年輕小夥兒加入舞龍隊伍。
南陽大鼓展示震撼全場。
孩子們體驗壯族民俗“鬥竹馬”。
遊客隨著鼓點,跟著節拍,齊跳竹竿舞。
民俗表演“鬥春牛”熱鬧上演。
芭蕉香火龍舞為遊客展示壯鄉文化。
國內外舞龍團隊同臺競技,一決高下;特色民俗活動輪番上演,再現廣西文化魅力……4月14日,2021年青秀區“壯族三月三·魅力青秀風”文化旅遊消費系列活動在南陽鎮古岳坡、長塘鎮巴蘭坡、伶俐鎮卡拉奇遇景區、劉圩鎮民俗景區精彩呈現,為廣大市民奉上一道豐盛的節日文化大餐。
“群龍薈萃”舞出新風采
充滿壯族特色的芭蕉香火龍、古樸的布依山龍、色彩明快的吊龍……一場“群龍薈萃”的較量,一次龍文化的傳承,點燃了遊客的狂歡熱情,現場歡呼聲、掌聲不斷。
從2017年起,每年的“壯族三月三”,青秀區都會舉行國際傳統舞龍邀請賽,成為享譽海內外的龍文化交流盛會。今年的南寧青秀國際傳統舞龍邀請賽決賽在南陽鎮古岳坡上演。在邀請賽上,青秀區青龍江農民藝術團壯族芭蕉香火龍隊、青秀區長塘中學壯族芭蕉龍隊將廣西的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芭蕉香火龍舞出新風采。
壯族芭蕉香火龍是壯族稻作文化的載體,是人們對龍在天旱時捨身變成芭蕉救民感恩情結的體現。古老的芭蕉香火龍舞是採用師公的岳(橫鼓)吹打伴奏,一群男女穿著芭蕉葉,以神奇面具化裝、演唱、起舞,展現壯族民族風情。壯族芭蕉香火龍最初是由一棵芭蕉樹構成,後來取龍飛九天之意逐漸發展為九節龍,每節以竹子編織,再用芭蕉繩捆紮,將之連成一體,再飾上芭蕉殼,扎上芭蕉葉,在龍頭、龍身上密插點燃的香火,成為芭蕉香火龍。2010年,壯族芭蕉香火龍舞被列入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2012年,青秀區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芭蕉香火龍之鄉”;2014年,青秀區被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稱號;2012年、2013年,壯族芭蕉香火龍隊連續兩次獲得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多次受邀赴香港、台灣、澳門等地開展交流活動。
除青秀區的舞龍隊伍外,外來隊伍也不甘示弱。賓州炮龍協會帶來了精彩的炮龍表演,河南非遺項目漯河的何莊青龍會則為觀眾表演了“龍走獨木橋”“龍翻山”,此外還有廣東湛江市赤坎區調順村的非遺項目——“調順網龍”和古樸淳厚、民俗味濃的貴州省冊亨縣民族中學的“布依山龍”。
“參加舞龍比賽,不僅展示自己,更多的是為了學習和交流,從而不斷提高。”“調順網龍”領隊非遺傳承人黃金輝説,在湛江也有舞龍祈福和祈求風調雨順的習俗,第一次來南寧的他深深感受到了廣西“壯族三月三”濃厚的節日氛圍和對傳承地方民族文化的不懈追求。
舞龍文化注入年輕力量
舞龍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之一,優秀的文化需要不斷傳承。在當天的舞龍大賽上,更多的是年輕人的身影。
青秀區長塘中學把舞壯族芭蕉香火龍列為每週的大課間展示活動,並成立了20多支舞龍隊伍;廣西科技師範學院體育學院舞龍隊的隊員都是大學生,參賽的學生們既能舞龍又會教學,畢業後將帶著舞龍的技藝走進更多學校;來自廣東湛江的“調順網龍”則是一群平均年齡不超過25歲的小夥子。
為了讓觀者欣賞到更多的舞龍藝術,本次活動還邀請泰國孔敬樂曼金龍醒獅體育會、馬來西亞怡保中國精武體育會龍隊通過視頻帶來中外文化薈萃的舞龍表演。為了讓更多市民欣賞到舞龍表演,當天晚上,8支舞龍隊伍還與麒麟舞隊、南陽大鼓隊到民歌湖大舞臺和方特東盟神畫進行巡遊展演,為節日增加歡樂元素。
豐富民俗活動迎客來
在南陽鎮古岳坡主會場,當天舉行了響徹山谷的南陽大鼓表演,民俗攝影家梁漢昌進行了民族服飾展示,還有壯族民俗競技跳竹竿、鬥竹馬、拋繡球等。在古岳坡,壯族美食傳承人現場製作了五色糯米飯,邀請遊客一起體驗舂糍粑、搓粉蟲的快樂。附近的花雨湖景區還推出了賞花、聽唱山歌、走7D玻璃橋、不倒翁迎賓、非洲鼓匯演等活動,以及民族時裝舞蹈、花海旗袍秀、竹竿舞等表演。
位於伶俐工業園的卡拉奇遇景區,在“三月三”期間,化身成“夢幻城堡”,歐洲建築與民族風情相碰撞。現場通過竹竿舞、搶繡球、民族服飾展示、民族樂器展演、民間手工藝品製作、壯族特色美食製作等活動,讓遊客體驗壯族民俗。該景區還利用水上舞臺,通過空間、燈光、水景等元素打造高水準的文化視聽盛宴。此外,景區還開展五色糯米飯品嘗、百米繪畫(壯錦圖案、民族服飾),以及坭興陶陶藝製作、畫彩蛋、風箏製作、壯錦製作、螺螄粉品鑒會、自由歡唱等活動,讓遊客嗨出不一樣的“青秀民族風”。
青秀區長塘鎮巴蘭坡金花小鎮,除了有壯族芭蕉香火龍、鬥竹馬、壯族麒麟舞等非遺項目表演,還有芭蕉香火龍製作體驗、茶藝展示等活動,邀遊客共同參與。遊客們還可以在佔地2000多畝的金花小鎮騎自行車,感受“最美騎行線”沿線美景。
青秀區劉圩鎮邀請遊客到市民農莊吾鄉休閒農業示範區體驗插秧,採摘辣椒並現場做辣椒醬,遊覽南寧市生態綜合示範村羅坡,感受新農村的發展變化。
(記者/李靜 、林寶君、 高穎、圖/陳麒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