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南寧新聞縣區開發區五象新區節慶活動東盟經濟暢遊綠城

 

《邕州獅舞》列入市級非遺項目名錄

發佈時間: 2019-11-15 |來源: 南寧日報 |作者: 雲亦云 |責任編輯: 劉靜

傳承非遺文化感受獅舞魅力

《邕州獅舞》列入市級非遺項目名錄

蘇榮森帶領團隊多次參加各類市級、省級、國家級和國際舞獅大賽,取得多項大獎。圖為蘇榮森展示獲得的獎牌。記者雲亦云攝

《黃飛鴻之獅王爭霸》等武打電影多有舞獅鬥藝的場面,呈現出陽剛、火爆的視覺奇觀,令人目眩神迷。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見到的舞獅場面則多與節慶活動有關,儘管招式變化沒有武打電影那麼誇張,卻也熱烈喜慶、瑞氣飛揚,很能提升精氣神。 

南寧也有屬於自己的舞獅技藝。南寧市人民政府最近公佈第八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西鄉塘區文化館報送的《邕州獅舞》成功入選,成為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和發揚中的一大亮點。 

千年獅舞源遠流長 

源於唐代宮廷獅子舞的舞獅活動,又稱“獅舞”“太平樂”,現已發展成寄託著消災除害、求吉納福等美好意願的民間傳統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我市城鄉各地都會以獅舞來助興。由於歷代《南寧府志》未載,古南寧何時始現獅舞已漫不可考。 

古南寧舞獅活動是人民群眾在生産勞動與日常生活中出於對豐年的祈盼,為了家庭平安與生活順遂,需要某種外力鼎助時,産生的精神需求和藝術創造。因此,《邕州獅舞》應為伴隨著人們的生活生産勞動而産生和發展。較早將古南寧舞獅場面載入詩文的,則為明嘉靖年間寓居南寧的著名文學家董傳策撰《上元詞(之二)》,其中有“獅裝鼠炮古邕春,破陣從來角抵陳”的名句。董傳策在自注中補充:“邕俗:元宵蹴獅子、戲諸猿、薄子放地鼠。相傳,往代以破象陣。”由此可見,《邕州獅舞》的發源可能與軍民同歡、慶祝戰爭勝利有關。 

據廣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第一版《南寧市誌》“綜合卷·民族志”記載,自古流傳至今的南寧舞獅活動分為南獅派、北獅派。源自廣東的南獅又稱醒獅,表演套路豐富多樣,常與武術相結合,表演特點是獅子搶青。搶青的形式有橋上青、橋底青、高空青、地青、蟹青、蛇青、七星盤月青、金錢吊芙蓉青等。源自中原地區的北獅派,表演套路則有平地舞、高臺舞、梯舞、桿舞、雙獅滾球舞、走梅花樁舞、大刀對獅舞、徒手對獅舞等。 

活態史書傳統魅力 

2018年底,根據西鄉塘區文化廣電體育和旅遊局的工作部署,西鄉塘區文化館組建非遺保護工作小組,廣泛開展普查與調研。有關人員在工作中發現,儘管富於本地民俗文化特色的《邕州獅舞》流行于西鄉塘區乃至南寧全城的大街小巷,但在我市各城區歷次市級非遺項目申報工作中,卻一直未見有人申報。倒是隆安縣文化館在2018年報送的《隆安壯族獅舞》,入選第七批自治區級非遺項目名錄。 

西鄉塘區非遺保護工作小組在普查與調研中發現,《邕州獅舞》的主要表演隊伍——南寧港航海員工會海員龍獅團,有著明確的歷史傳承譜係。從《邕州獅舞》第一代傳承人陳忠慶傳至如今,已有103年。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期間,《邕州獅舞》曾與其他民俗文化表演項目一樣遭遇停演的命運,但在改革開放後,海員龍獅團(當時名為海員龍獅隊)成為第一支重新表演《邕州獅舞》的隊伍。為此,工作小組多次來到海員龍獅團訓練基地,進行觀摩、調研,積極收集相關文字、圖片、視頻資料,完善和規範申報材料。 

《邕州獅舞》富於儀式感和觀賞性。因為具有瑞獸驅邪、納吉、祝福、迎新這一傳統思想認識,《邕州獅舞》超越了傳統舞蹈範疇的特徵,集民間舞蹈、傳統武術、雜技、技巧、體操、民俗文化于一身,表演層層遞進,具有強烈的儀式感,是了解古南寧民俗的“活態史書”。觀賞性方面,《邕州獅舞》將南獅、北獅的道具、步法、套路進行貫通融合,繽紛多彩,自成一格,動作豐富,驚險刺激。 

西鄉塘區非遺保護工作小組認為,《邕州獅舞》的重要價值有3點。其一,健身價值:獅舞屬於大負荷運動的有氧運動項目,可有效促進人體心肺功能發展,是具有良好健身功效的舞蹈項目。其二,觀賞價值:獅舞充滿活力和激情的表演,充盈吉祥和歡樂,對於觀賞者來説,是一種健康悠閒、調節身心的娛樂方式。其三,民俗文化研究價值:獅舞是重大喜慶活動必不可少的活動項目,其表達的是民眾祈求吉祥平安、富貴長久的願望,積澱著深厚的傳統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民俗文化研究價值。 

西鄉塘區文化館在5月報送第八批市級非遺項目申報書時,將《邕州獅舞》《壯族手鏢技藝》《南寧竹刻製作技藝》等8種項目一同申報,最後不負眾望,全部成功入選第八批市級非遺項目名錄。 

當代傳承發展創新 

蘇榮森為《邕州獅舞》第二代傳承人,現已77歲高齡。其擔任海員龍獅團的主要負責人以及教練長達40多年,帶領團隊多次參加各類市級、省級、國家級和國際舞獅大賽,取得多項大獎,獲得“廣西龍獅製作一級民間工藝師”稱號,在表演舞臺上有著“南寧獅王”的美號。他還曾任市龍獅民間藝術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市總工會工人龍獅協會副秘書長,1996年成為中國龍獅運動協會技術員(國家級龍獅教練員、裁判員)。 

蘇榮森一直熱心於《邕州獅舞》的傳承和發揚,出於對南寧文化歷史發展的強烈責任感和對龍舞、獅舞藝術的癡心與熱愛,他還撰有《南寧市的龍獅(舞)發展史》,其中詳述了獅舞的來龍去脈、獅舞的藝術特色、本地著名獅舞團體、獅舞獲獎記錄等,彌足珍貴。 

蘇榮森表示,以前有媒體將《邕州獅舞》歸入“南獅”,其實並不儘然。比如道具,《邕州獅舞》就是“南獅頭、北獅身”,這怎麼定義?表演方式更是兼具南獅、北獅兩派之長又自成章法,其“邕州味”與眾不同。這或許是因為南寧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富於包容性的城市造成的。 

對於一生所愛的《邕州獅舞》,蘇榮森一打開話匣子就停不下來。他透露,該獅舞的基本套路有:猛虎下山、橫掃地雪、回頭望月、海底撈月、白雪蓋頂、回馬拉韁。架式可分為兩種:倣虎形態的高架式、倣貓形態的低架式;倣貓形獅著重表現馴服可愛、詼諧逗趣的動作,倣虎形則重在展現獅的穩健、威武、勇猛等神態。獅子頭道具為純手工製作,竹篾為架,紙扎筆描,絨毛披掛。整只“獅子”的體態是頭大、眼大、額高、鼻圓、嘴闊、齒利,頭尾配合,渾然一體,雄威猛態,造型逼真。此外,舞獅人的裝束、步法、手法、伴奏的打擊樂、繡球、布樁、臺椅搭建等均有講究。 

為了將《邕州獅舞》傳承下去,蘇榮森長年帶徒、傳授技藝。近年他又倡導“獅舞進校園”,他的徒弟、兒子蘇欣每月都到南寧市仙葫學校為少年舞獅隊傳授獅舞技巧動作,推動了這一傳統舞蹈的發展。不過,出於人身安全方面的考慮,高樁、水上梅花樁、陸上梅花樁等危險系數較高的舞獅技藝均已暫停傳授。 

蘇榮森表示,傳統藝術不能光傳承,還要發展創新。這幾十年他帶隊走南闖北、參加各種比賽和展演,甚至遠赴澳大利亞等國家參加文化交流,開闊了南寧舞獅人的眼界和心胸。南獅、北獅以及東南亞獅舞的許多名團各懷絕技,蘇榮森一有機會就交流學習、虛心求教。“獅子舞花樁”“七彩獅”“獅子戲金山”等新點子就這麼源源不斷地涌現。 

説到對未來的期盼,蘇榮森表示,希望有關部門能加大我市非遺傳承與保護力度,繼續將包括《邕州獅舞》在內的我市非遺項目申報自治區級、國家級名錄,讓更多人可以了解到南寧非遺項目的無窮魅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