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南寧新聞縣區開發區五象新區節慶活動東盟經濟暢遊綠城

 

《農民日報》刊發彭清華署名文章 隆安合作社調查

發佈時間: 2018-11-12 |來源: 南寧日報 |作者: |責任編輯: 君君


  2016年9月20日,自治區黨委書記彭清華來到隆安縣綠水江香蕉專業合作社,與合作社負責人、農戶代表深入交流,就培育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問題開展專題調研。

  《農民日報》編者按:農民專業合作社在農業農村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對脫貧攻堅、農民增收同樣意義重大。近年來,廣西農民專業合作社取得了長足發展,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合作社發展的現狀如何?怎樣辦好合作社?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書記彭清華深入農業大縣隆安,就此問題進行了專題調研,提出了許多具有重要價值的意見和建議。現將調查報告全文刊發,以饗讀者。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帶動農民增加收入、發展現代農業的有效組織形式,要總結推廣先進經驗,把合作社進一步辦好。這既是對合作社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充分肯定,也為合作社發展指明瞭方向。新形勢下,如何把合作社培育發展好,進一步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推進農業現代化?我專程到隆安縣進行調研,有了一些新的認識和思考。

  類型多樣

  隆安縣位於廣西西南部,人口42萬,面積2306平方公里,鄉村人口占全縣總人口的76%,壯族人口占94.6%,第一産業增加值佔全縣生産總值達38.2%,2016年貧困發生率達22.3%,是名副其實的農業大縣,也是國家新一輪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少數民族聚居縣,是壯族“那文化”(即稻作文化)的發源地之一。近年來,隆安縣積極探索培育發展合作社,目前已發展到196個,註冊會員2403戶,註冊資金2.6億元,帶動農戶1.2萬多戶。這些合作社覆蓋種植業、養殖業、服務業等領域,處於高、中、低各個發育階段,組織形式和結構類型具有多樣性。

  龍頭企業帶動型。隆安縣綠水江香蕉專業合作社,以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廣西金穗集團有限公司為引領,採取由合作社統一流轉土地、完善配套設施後,再分塊發包給社員種植,合作社實行統一農資供應、統一技術規程、統一生産標準、統一産品品質、統一品牌銷售,然後按照香蕉産量計算承包金。目前,該合作社社員主要由60多個香蕉種植能手組成,建成了38個香蕉種植基地,香蕉種植面積6萬多畝,年産優質香蕉12萬噸,年總産值近4億元。從現實來看,通過龍頭企業帶動,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在資金、技術、管理、行銷、加工、人才等方面優勢,形成龍頭企業帶動合作社的模式,有利於把合作社帶大帶強。

  資産紐帶型。廣西“桂族”火龍果種植專業合作社,由15個火龍果種植大戶以各自創建的種植基地為資産,採取産業聯盟的方式創建。合作社通過土地流轉,整合種植基地,實行品種引進、農用物資採購、技術規程、管理模式、果品銷售“五統一”,實現了從小生産向規模種植、分散經營向集約經營、提籃小賣向網上大賣的轉變。

  合作社負責人張學旺説,“桂族”火龍果品牌,線上與天貓等多個知名大電商合作銷售,線下聯手華潤萬家以及華東、華南採購公司等多家大型超市,成功打入北京、深圳、香港等地市場。這種類型的合作社,以資源整合為基礎,以資産融合為紐帶,使合作社根基更牢固,發展的基礎更紮實。

  村屯依託型。鷺鷥村上羅興屯經聯社,在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把土地的承包權和經營權分開,把分散到戶的土地集中起來統一開發、股份化經營,全屯310戶1380人都是該屯經聯社社員。經聯社實行“一組兩會”的運作方式,即先由屯黨小組提出集體土地經營的議題,召集各家各戶代表召開戶主會,對集體土地經營進行協商討論,選舉理事會,由理事會對土地資源統一規劃,集中開發。經聯社將集體土地的經營和流轉收益與資産經營收益一起納入村民的股份分紅範疇,實行利益共用。目前,上羅興屯經聯社共經營集體土地3500畝,年均取得土地流轉收益420萬元,村民年每人平均獲得分紅2500元。這一類型的特點是全體村民加入合作社,戶戶都是社員,人人都獲得合作社帶來的收益,集體經濟也有了可靠的依託。

  統分結合型。隆安桂西牛專業合作社,是該縣首家註冊成立的合作社,主要從事牛犢培育、肉牛養殖、銷售及向社員提供技術諮詢服務等。合作社以宜統則統、宜分則分為原則,實行集中自主繁育優質牛犢、集中育肥、集中銷售,統一提供技術服務、統一為“桂西牛”品牌,大部分牛犢由社員分散養殖的“三集中、兩統一、一分散”的合作方式。合作社採取資金入股、技術入股、合作養殖方式創新利益聯結機制,實現了合作社、社員和其他養殖戶的合作共贏。合作社負責人黃琳峰掰著手指算了一筆經濟賬:社員或其他農戶不論以何種方式參與合作養牛,只要養三五頭,年收入都在萬元以上,一個三口之家的貧困戶,當年就可以實現脫貧。這種類型的合作社,既強化了合作社統的功能,又調動了社員分戶養殖的積極性,使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落到了實處。

  專業服務型。寬敞的農機倉庫,擺放有序的小型農用無人機、育秧機、插秧機、收割機、烘乾機等先進農機設備引人注目,這就是隆安縣雁江鎮穗米香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的主要家當。合作社理事長淩維利介紹説,該社通過流轉耕地1557畝建立水稻種植基地,帶動農戶1660戶種植優質水稻6000多畝,年産稻米5100噸,産值1728萬元。合作社為農戶提供從耕地耙田、育種插秧到施肥噴藥、收割烘乾的全程機械化服務,實行統一種植標準、統一免費提供良種、統一種植時間、統一田間管理、統一保價收購、統一大米加工、統一品牌銷售,打造了“西秀山”雁江香米品牌。這類合作社以提供專業服務為重點,減輕了農民的體力勞動強度,也為一些缺乏勞動力的家庭提供了幫手,提高了農村社會化服務水準。

  功能多元

  通過調研,我切身感到,合作社對提高農業生産效率,有效配置資源,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解決村級組織“統不了”、單家獨戶“辦不了”、公司企業“談不攏”、政府部門“包不了”等問題,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催生了特色優勢産業。小生産難有大産業。合作社通過把農民組織起來,把生産要素優化整合起來,把分散經營統起來,為發展特色優勢産業創造了條件。這幾年,隆安縣香蕉種植面積達到20多萬畝,年産香蕉30萬噸以上,成為全國香蕉主産地之一,火龍果産業發展成為新興的億元産業,養牛業年産值達到4億元,合作社功不可沒。隨著這些産業的發展壯大,拉動了當地包裝、運輸、餐飲住宿和旅遊等相關産業的發展,初步形成了“一業興,多業旺”的産業發展新格局。

  促進了農民增收。在單家獨戶分散經營條件下,農民收入主要來源於自産的實物性收入、少量的經營性收入和務工收入,加入合作社後,農民的收入渠道拓寬,收入水準提高。通過發展産業,農民可獲得經營性收入。綠水江香蕉專業合作社的香蕉種植戶,每戶承包香蕉種植50畝以上,每年獲得經營收入5萬元以上。桂西牛專業合作社養殖戶,每養一頭牛年可增收4000元左右。通過土地流轉,農民可獲得租金收入。綠水江香蕉專業合作社年支付土地租金達8000多萬元,雁江鎮穗米香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每年支付給農戶土地租金140多萬元,桂族火龍果種植專業合作社每戶年均獲得土地租金7000元。土地流轉後,農民既可外出打工,也可到合作社務工,一般到合作社務工的年收入兩三萬元,工資性收入增加。農民還可以通過收益分成和股份分紅增加收入。綠水江香蕉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林子海算了這樣一筆賬:合作社統一農資採購,僅化肥一項,社員每畝少支出300元,統一以“綠水江”“金納納”品牌銷售香蕉,每斤比其他香蕉高0.2—0.5元,每畝增收不少於1000元。2013—2015年,合作社年均支付給社員的溢價盈餘收入和股金分紅2萬元左右。上羅興屯村民年每人平均獲得分紅2500元,全屯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超過7500元。

  助推了脫貧攻堅。因病、因殘、因學、因缺勞動力是致貧的主要根源,這些貧困群眾單靠自身努力有些問題難以克服,採取“合作社+貧困戶”的方式,以合作社的“大手”牽貧困戶的“小手”,可以實現抱團脫貧致富。隆安縣鼓勵合作社將有意願的貧困戶吸納為社員,並給予政策傾斜、資金支援、産業幫扶、技能培訓,增強貧困戶的自主作用和造血機能,大大提高了脫貧攻堅的精準性、實效性和可持續性。那桐鎮龍江村午球屯貧困戶李加畢,2012年加入綠水江香蕉專業合作社,承包合作社69畝土地種植香蕉,年純收入6.5萬元以上,迅速脫貧致富。對獲得扶貧貸款的貧困戶,合作社將其貸款吸收為股金,每年給予固定分紅,如桂西牛專業合作社吸收42個貧困戶小額貼息扶貧貸款,每戶為5萬元,每年按股金的10%給予每個貧困戶5000元固定分紅,貧困戶又可以將這筆分紅再投入,達到“借雞下蛋、以蛋孵雞”的效果。目前該縣有1.1萬多貧困人口在合作社就業(含季節工),年每人平均工資收入1.2萬元以上。

  促進了農業經營方式創新。隨著合作社應運而生,2015年隆安縣土地流轉面積達34.8萬畝,佔全縣耕地面積的37.2%,農業經營方式正在發生新變化,呈現出分散經營向合作經營、家庭經營向合作社經營、小生産向大生産、碎片化向集約化、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新趨勢,規模化、專業化、市場化、機械化、資訊化和多形式、多層次、多元化的農業經營方興未艾。

  壯大了農村集體經濟。上羅興屯經聯社自成立以來,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集體收入除90%用於向每個村民分紅外,10%作為經聯社公益性事業發展基金,用於屯級道路硬化、水利三面光等基礎設施建設,累計投入達到164萬元,還幫助全屯群眾繳納新農合、自來水、鄉村日常清潔保潔等費用,共計62.8萬元,有效解決了集體經濟“空殼化”、公益事業難開展、公共服務難供給、集體經濟缺乏有效載體等突出問題。

  社員期盼

  調研期間,我儘量多聽聽不同類型合作社社員的意見,了解社員們對發展合作社有什麼期待和要求。概括起來,主要有幾個方面。

  期盼龍頭企業帶動。目前,農村普遍缺資金、缺技術、缺資訊、缺人才,僅僅靠合作社社員自身難以解決這些難題,必須靠龍頭企業帶動。從隆安縣來看,凡是發展得好的合作社,必有龍頭企業引領帶動,尤其是合作社創建之初,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愈加明顯。“龍頭企業進來投資開發,帶動我們發展産業,能夠保障我們利益,大家心裏會踏實很多。”這是社員們掏心窩的話。桂族火龍果種植專業合作社社員黃宇剛説,今年他的火龍果種植面積擴大到150多畝,如果沒有龍頭公司提供的各種服務,靠自己單打獨鬥是搞不起來的。雁江鎮穗米香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女社員潘銀花直截了當地説,請求政府加大引進企業和支援土地整理力度,以便把自家幾畝承包地流轉出去,這樣自己就可以在合作社大米加工廠專心打工賺錢,不用兩頭挂心了。

  期盼入社後得到更多收益。多數社員希望,進一步規範合作社的利益分配,在獲得土地租金收入和務工收入的同時,能從公司、合作社的加工、銷售環節中獲得合理的利益分成。雁江鎮穗米香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社員張積國説,希望能夠分享到合作社在統一採購農資、統一技術指導、統一經營管理、統一産品銷售等過程中帶來的收益。許多社員表示,看到一些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後出現土地撂荒現象,感到很心痛,只要入社後有更好的收益,我們一定積極組織發動其他農戶加入合作社,把合作社辦大辦好,把耕地盤活。

  期盼加大扶持力度。辦好合作社,對水利、道路、資金、土地整理等提出了更高要求,這方面的事情單靠一村一社很難辦好,需要政府加大支援力度。桂西牛專業合作社社員梁發刻説,這些年在政府支援下,村裏水利主幹渠修起來了,但連接田間地頭的支渠毛渠尚未修建完善,還需要政府繼續組織和支援。一些合作社負責人請求政府解決貸款難、貸款少的問題,增強合作社融資能力。雁江鎮穗米香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淩維利,請求政府將烘乾機及配套設備納入農機補貼範圍,給予補助。一些社員表示,村裏坡地多,地塊小而分散,前些年聯産承包,還有一些地被人為切成了小塊,流轉和耕作難度大,請求政府在政策上加以明確,給村民吃上“定心丸”,再把土地整理抓好,耕地的利用效率就提高了。

  期盼加強培訓指導。一些合作社負責人説,由於合作社仍處於起步階段,合作社在設立、組織機構設置、財務管理和章程制定等方面,都還不夠規範,請求政府加大對合作社規範化建設的指導力度,促進合作社健康發展。不少社員表示,希望政府進一步抓好農民專業技能培訓,特別是種養、加工、行銷、電商等方面的專業培訓,增強本領。桂西牛專業合作社計劃採用光伏大棚發電、棚下種植牧草、棚下養殖肉牛等“三技融合”現代化養牛技術,提高養牛業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希望科技人員下去幫助他們解決一些技術方面的問題。

  民之所盼,政之所為。加快培育發展合作社,要堅持民心所向、問題導向、發展取向,遵循農業發展規律,尊重農民意願,因勢利導,順勢而為,綜合施策,著力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切實解決合作社培育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基礎設施、資金、技術、資訊、人才等方面的突出問題,為合作社發展創造良好條件。

  幾點思考

  通過調研,我進一步認識到,培育發展合作社,對於深化農村改革,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培育新型職業農民,解決好三農問題,都具有重要意義。

  合作社是深化農村改革的重要抓手。農村和農民問題始終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根本問題,也是關係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重大問題,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解放初期,實行土改、合作化,徹底廢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了農村集體所有制,實現了“耕者有其田”,農村生産力獲得了歷史性的大解放,極大促進了國民經濟恢復,也有力支援了國家工業化建設。隨著人民公社化運動的推進,“三級所有、隊為基礎”,“一大二公”、平均主義的弊端逐步顯現,挫傷了農民積極性,制約了農業農村發展。改革開放後,農村改革以土地所有權與承包經營權相分離為突破口,實行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土地所有權歸集體,土地承包經營權歸農戶,實現了由生産隊為單位的集體統一經營向以家庭聯産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雙層經營體制的轉變,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民積極性,徹底解決了千百年來未曾有效解決的溫飽問題,一部分農民實現了富裕。大批農村勞動力從鄉村和土地上轉移出來,成為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的有生力量。但在不少地方,單家獨戶的分散經營難以致富奔小康,難以與大市場對接,難以實現農業現代化,必須繼續深化農村改革。黨的十八大以來,緊緊圍繞處理好農民與土地關係,農村改革進一步深化。中央深改組第五次會議確定實行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把落實土地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緊密結合起來,這是繼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後農村改革又一重大制度創新。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解決農産品階段性供過於求和有效供給不足並存的問題,必須優化供給結構。經營結構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供給結構,經營規模擴大了,增加有效供給的基礎就更加紮實。合作社既堅持了發展農村合作經濟、引導農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大方向,又避免了以往以“一大二公”“歸大堆”方式發展集體經濟的弊端;既能發揮合作經營的優越性,又保持了家庭承包穩定性,是培育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有效方式,也是放活土地經營權,優化農産品供給結構,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抓手。

  合作社是發展現代農業的有效組織形式。實現農業現代化離不開規模化、産業化、集約化,這些又必須以提高生産經營組織化和農民組織化程度為前提。隨著大量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大量農村勞動力主要是青壯年勞動力轉移到工業、商業領域和城鎮就業,誰來種地、怎樣種好地的問題日益凸顯。合作社把分散的各種農業生産要素整合起來,實行種養加結合、産加銷一體,把分散的農村勞動力組織起來,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彌補了一家一戶缺少勞動力的不足,也為推廣現代農業先進技術、提高農村社會化服務水準、實現機械化生産創造了條件。合作社集生産主體和服務主體于一身,融普通農戶和新型主體于一體,有利於整合先進生産要素,激活各類資源要素,提高農業全要素生産率,使農業資源在更大範圍和更高層次上實現優化配置和重新組合,促進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壯大農村新産業新業態,延長産業鏈,提升價值鏈端,實現農業內涵式增長,從而為農業現代化提供新載體、新動能。

  提高農民組織化要抓住合作社這個關鍵。生産經營組織化是農民組織化的基礎和關鍵。在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的條件下,一家一戶依然是我國農村最微觀的經濟單元。由於農戶之間缺乏經濟上的聯繫和組織上的關聯,生産規模小而散,在市場化進程中常常處於不利地位,必須通過一定形式把農民組織起來,最大限度地把農業生産與經營過程中的人才、資金、技術、資訊、土地等生産要素有效整合。生産經營組織化,是各經營主體間生産要素、生産手段、收益分配合理優化配置的閉環運轉的過程,是實現多種所有制經濟融合發展、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有機結合。合作社是以一定的組織結構自發形成的民辦、民營、民受益的合作經濟組織,其組織動力主要不是來自行政力量,而是基於全體成員的共同利益,農民加入合作社,參與合作社的生産、經營、管理活動,形成利益共同體,有利於把農民組織起來,是生産關係適應生産力發展要求的重大變革。

  依託合作社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農村集體經濟是公有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保證基層組織運轉和發展農村公共事業的物質基礎。農村集體經濟實力不斷增強,村級組織“有錢辦事”,才能更好地為農民辦實事、辦好事,不斷提高村級組織的凝聚力、公信力、動員力和服務力,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當前,集體經濟薄弱是農村普遍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許多“空殼村”只有靠財政撥款和群眾集資才能維持運轉,無力顧及發展經濟和辦好公益事業,也增加了群眾負擔。改變這種狀況,必須通過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村集體經濟,不斷增強村級組織自我發展能力的“造血”功能。隆安縣鷺鷥村上羅興屯經聯社壯大集體經濟,發展公益事業,帶領群眾致富的成功經驗證明,合作社不失為農村發展集體經濟的有效載體。合作社與傳統的集體經濟不同,是在土地集體所有,家庭承包基礎上的“自願聯合”,是對以往“歸大堆”和“大鍋飯”體制的揚棄,在推動農村公益事業發展和帶動農民致富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通過合作社領辦農村經濟活動和社會事業,一方面,可以從合作社經營收入中提取公共積累用於擴大再生産,壯大集體經濟;另一方面,根據發展水準從合作社提取公共積累發展公益事業,為農民提供公共服務,解決一家一戶辦不了和辦不好的事,體現集體經濟的優越性。

  充分發揮合作社在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必補短板,也是辦好合作社的必然要求。當前,青壯年勞動力大量離開農村,老人、婦女所佔的比重越來越大,農業後繼乏人問題突出,難以適應發展現代農業的要求。隨著勞動密集型的傳統農業逐步向技術密集型的現代農業轉變,必然要求具有與之相適應的高素質新型職業農民隊伍,而職業農民的大量涌現,又離不開一定規模的生産空間和一定形式的組織平臺。合作社廣泛分佈在種植、畜牧、農機、漁業、林業等各個産業,服務範圍已拓展到農資供應,農技推廣,農機作業,産品加工、儲藏和銷售等各個環節。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與合作社的功能有極高的契合度,相互依存,在大力扶持合作社發展的同時,要引導通過合作社這個平臺參與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使合作社成為培訓新型職業農民的搖籃,也為合作社發展壯大提供人才支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