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南寧新聞縣區開發區五象新區節慶活動東盟經濟暢遊綠城

 

馬山縣:創新扶貧模式增強發展動力

發佈時間: 2018-10-17 |來源: 南寧新聞網-南寧日報 |作者: 楊盛 鐘智華 |責任編輯: 沈曄

馬山縣大力發展現代特色種植養殖業,圖為喬利鄉火龍果基地。記者陳麒元攝

豐收時節,工人開心地摘取已成熟的火龍果。陳麒元攝

喬利盛世生態養豬場的生豬將銷售到外地。楊盛攝

深秋時節,馬山縣林圩鎮伏興村扶貧産業園那一個個挂在枝頭的砂糖橘分外喜人,綠油油的果實綴滿樹枝,村民們都盼望今年有個好收成。

馬山縣是國家級扶貧縣,也是我市脫貧攻堅戰的主戰場之一。近年來,馬山縣把産業扶貧作為推進脫貧攻堅的重中之重,因地制宜制定産業發展規劃,加快發展扶貧産業,推動了扶貧工作由“輸血”向“造血”改變。

盤活資源發展迴圈經濟

在青山環繞的馬山縣喬利鄉喬利果蔬産業示範區,喬利盛世生態養豬場十分熱鬧,從四川趕來的客商仔細挑選著生豬,很快就裝滿了一車。“今年,我們在種植火龍果、柑橘、葡萄等蔬果的基礎上,開始發展養豬産業。”馬山盛世生態種養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蒙有勝介紹,養殖場採用“合作社+公司+村集體”的合作模式,實現多方共贏。

“今天出欄的豬有600頭左右,這是今年賣出的第一批豬,收入達到100萬元。”正邦集團負責人介紹説,合作社提供場地、水電和人工,公司負責豬苗、技術和銷售,貧困戶負責部分豬苗散養。“我們會對養殖戶進行技術跟蹤服務,收購養大的生豬,減少他們的養殖風險,為他們帶來相對穩定的收益。”該負責人説。

蒙有勝告訴記者,合作社原來主要種植沃柑和火龍果,為了實現有機種植,合作社與村委合作建立養豬場,迴圈利用豬糞建立沼氣池,再通過分離技術得到沼氣和有機肥。

“沼氣池一天可提供沼氣1000立方,目前我們已經安裝了管道和爐具,沼氣供應將輻射到六達屯、新紅屯、伏瓦屯等。”蒙有勝介紹,沼氣剩餘物料經過一個月的充分沉澱,再經過處理就變成了有機肥,噴灑到果園可以提高果實品質和産量。據悉,今年園區火龍果産量可達到50萬斤,收入在100萬元左右。

為了壯大村集體經濟,喬利社區將300萬元村集體經濟扶持資金入股養豬場,每年將獲得8%的分紅。

“分紅是村集體經濟收入主要來源,我們將成立公益助學基金,同時繼續發展産業。”喬利社區第一書記韋淮翠説。貧困戶的收入主要有三項,一是流轉土地所得租金;二是到産業園務工的工資,現常年有45戶貧困戶在果園和養殖場工作;三是入股合作社所得分紅,目前已有30戶貧困戶加入。

因地制宜能人創業帶富

在群山環繞的馬山縣林圩鎮伏興村,馬山縣旺源竹鼠養殖專業合作社有十畝多養殖基地,養殖了7300隻竹鼠。

“我是大山裏走出來的孩子,對土地有一種依賴,所以當看到家鄉土地荒廢,就想著如何把這些土地利用起來。在外打工時我發現竹鼠很受市場歡迎,我便決定養殖竹鼠。”到廣東等地考察後,譚邦和最終回到伏興村那旺屯,並成立了竹鼠養殖基地。

2014年2月,旺源養殖竹鼠專業合作社建立,竹鼠養殖基地採取“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的模式,不僅給農戶提供鼠種,還安排技術人員到府,手把手教農戶養殖技術等。竹鼠出欄,企業全部收購。目前已有20戶農戶加入合作社進行養殖,共有13000隻左右竹鼠在外散養,今年預計出售21000隻,産值可達190萬元。“只要能用心養竹鼠,並具備一定勞動力就可以成為我們幫扶的農戶。”譚邦和告訴記者,他們飼養的竹鼠供不應求,十分暢銷,除了供應南寧本地餐館,還銷往廣東等地。

譚邦和介紹,現在貧困戶主要通過提供勞力、土地入股和政策扶持3個途徑提高收入,在合作社務工的貧困戶一年能收入10000多元。此外,入股的貧困戶每年還有4400元的分紅。下一步,他將依託縣裏的幫扶政策,再建一個5000平方米的廠房,吸納更多的貧困戶加入。

特色引領打造“一村一品”

在伏興村東仁屯旁的馬山縣林圩鎮龍騰種植專業合作社,青澀的砂糖橘挂滿了枝頭。

“合作社主要種植砂糖橘,目前有砂糖橘110畝、10000多棵果樹,砂糖橘成果期3年,2017年為第二年,已産果10萬斤,收入30萬元。2018年果樹進入正常産果期,預計産果30萬斤,可創造90萬元收入。”龍騰種植專業合作社的覃乃照介紹。

為響應政府幫扶政策,合作社主動幫扶吸納附近貧困戶務工,工人月收入可達2000元。一些貧困戶還入股合作社,如合理村的何貴勤2015年入股6萬元,今年實現回本,明年將産生一倍的分紅。

在合作社的基礎上,今年,伏興村按照“黨支部+合作社+公司+農戶”的模式建設起伏興村扶貧産業示範園,村黨總支部引導投資20萬元。今年,示範園已為村集體經濟增加收入1.4萬元。

“産業園的建立主要是為了給貧困戶提供就業機會,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産業園秉持貧困戶優先的原則,目前已帶動21戶貧困戶加入,未來還將擴大園區規模,為貧困戶提供就業崗位。”伏興村第一書記周福波對記者説。

貧困村要發展,離不開産業的支撐。近年來,馬山縣制定出臺《馬山縣推動扶貧産業發展獎補暫行辦法》,採取“以獎代補”的方式激勵貧困戶、合作社發展特色種養業。該辦法實施以來,累計發放“以獎代補”資金7427.62萬元,覆蓋貧困戶3.8857萬戶次;“先建後補”扶持85個合作社1183.8萬元。統籌整合資金扶持村集體經濟發展,全縣151個行政村(社區)全部成立村民合作社。截至今年9月,全縣75個貧困村村級集體經濟收入達458.4萬元,51個貧困村集體經濟收入達3萬元以上。

馬山縣充分發揮精準扶貧示範、綜合示範、現代特色農業示範“三大示範”的引領帶動作用,依託黑山羊、金銀花、裏當土雞、杜東母豬、構樹等農特資源,堅持“一村一品、一村多品、一戶一策”,大力發展現代特色種植養殖業,探索形成了將扶貧資金、社會資金有效融合,共同打造精準脫貧孵化平臺,實現“産連産、錢生錢”的“外托模式”“喬利街三隊模式”;在養殖方面,探索形成了“戶戶是股東、人人有分紅”的“巴更模式”。

一系列産業項目的落地,為馬山縣的脫貧攻堅工作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