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南寧新聞縣區開發區五象新區節慶活動東盟經濟暢遊綠城

 

從百姓飲食看南寧市40年來改革變遷

發佈時間: 2018-07-11 |來源: 南寧新聞網 |作者: 楊盛 |責任編輯: 沈曄

從只求吃飽到要吃得健康

  ——從百姓飲食看改革變遷

▲市民在生鮮超市挑選海鮮。記者宋延康攝

美食總是我們生活中永恒不變的話題,更與我們的健康息息相關。食物的變遷也是歷史的變遷,是城市變化的最好見證。

從水街的老友粉,到我市的第一家“洋快餐”,再到如今的四海珍饈,40年仿佛濃縮在一瞬間,舌尖上的變化見證了幾代人的生活變遷,也折射出改革開放給百姓帶來的巨大變化。

從有啥吃啥只求吃飽,到想啥吃啥,既要吃好又要吃得健康,人們在食物選擇和對吃的追求變化中感受到改革開放帶來的新體驗。

傳承:對一碗粉的眷戀

許多南寧人的一天,是從一碗老友粉開始的。謙和、包容的南寧,為傳統美食走上舞臺創造了天然機會。

“師傅,二兩老友,微辣,少酸……”在龍勝街的邕味飲食店裏,簡單的幾個字,將食客與煮粉師傅之間無比熟悉的關係表露無遺。

“沒有原因,這麼多年來,就喜歡吃這裡的老友粉,聞到這股味兒就覺得親切。”住在附近的老人莫女士説,這一碗地道的粉不光是嘴裏的滿足,更承載著一代人的回憶。

邕味飲食店的老闆彭永忠曾帶著老友粉出戰全國美食競技節目,讓老友粉走出了南寧。繼承父業的彭國樑表示,將繼續傳承傳統美食,不放棄追求,尋求更寬廣的發展之路,為傳統美食注入新元素。

中午時分,天天生榨粉店裏人頭攢動,老闆黃天玲招呼著熟客。在上個世紀80年代,黃天玲從母親手中接過生榨粉的手藝,一做就是三十年。儘管歲月變遷,但黃天玲的初心不改,“我把這碗粉當作自己的飯碗來做,做不好,飯碗就沒了。”

如今的天天生榨粉,走出了水街,進駐了萬象城、萬達、夢之島等高端綜合體,黃天玲説,一碗粉的發展,得益於改革開放,是時代給了她機會和條件。

老友粉走出了南寧,生榨粉闖出了天地,改革開放40年,每一位南寧人都是時代變化的親歷者,一碗粉陪著大家成長,在時代的浪潮中,百姓們對一碗粉的記憶依然深刻,因為這碗粉已經成為南寧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無論走到哪,只要想到老友粉和生榨粉,就能想到故鄉。

納新:對“洋快餐”的新奇

傳統美食對南寧人來説是刻在心底的烙印,“洋快餐”的落戶則對南寧人的飲食産生了不小的衝擊。

2000年,廣西第一家麥當勞落戶南寧,開業那天擠滿了顧客,現場十分火爆。時隔18年,南寧百貨大樓股份有限公司黨群工作部主任農清華對當時的場景仍記憶猶新。“在開業前的那晚,在麥當勞的門口放置了隔離欄,擔心開業當天出現密集人流。事實證明,開業當天確實人流密集,許多市民爭相來品嘗這名聲在外的‘洋快餐’。”那時,上麥當勞吃西餐是一件很時尚的事,用餐後還要與招牌留影。

隨後,各種“洋快餐”不斷進駐南寧,原來電視裏的景象逐漸變成現實,仿佛一顆顆石子打破了沉寂的湖面,掀起了一陣陣波瀾,南寧的餐飲越來越國際化,這不僅帶給南寧人進食口味上的變化,還有飲食文化、管理模式、用餐觀念等方面的改變。

傳統美食和國際美食和諧共處,豐富了南寧市民的餐桌,也讓市民對美食的要求越來越高。

轉變:對“吃得好”的追求

百姓餐桌日益豐富,南寧人對多元化美食的追求越來越高,帶動了餐飲行業的大發展。南寧是一座融合的城市,從最初的本地特色菜,到粵菜、川菜等不同菜係的涌入,物質供給的逐步豐富,使百姓的餐桌開始豐盛起來。到2000年前後,飲食講檔次、講特色成了百姓們追求的目標,也催生了一批餐飲行業品牌。

中國烹飪協會名廚委員會廣西工作區主任,南寧餐飲行業工會主席梁海寧從事餐飲行業35年,對改革開放40週年百姓餐桌上的變化,他形象地概括為:從豐富生活到講究生活,再到品味生活三次轉變。梁海寧説:“如今南寧老百姓不僅食材上講究營養搭配,更講究環保、無公害,講究飲食背後的文化內涵,講究進餐場所的氛圍,一批主題餐廳迅速進入百姓生活。”

在寧家鮮生體驗中心裏,55歲的市民洪霞和姐妹們享受著海鮮大餐。“這裡環境很舒服,衛生乾淨,服務週到,海鮮種類十分豐富,還有進口螃蟹,吃得健康又安全。”洪霞説。

如今,怎麼吃得好、吃得健康成為南寧人飲食結構變化的導向。近幾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進出口貿易越來越暢通,肉類、海鮮、蔬菜、水果的品種越來越多,只需動動手指,新鮮美味的食材就能送到家。

在南寧,各類飲食店舖鱗次櫛比,老百姓隨時隨地就能享受南北大餐、異國風味,四海珍饈也早已“飛入尋常百姓家”。40年來,百姓餐桌上的記憶也成了歷史符號,記錄著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變化,反映出人民生活水準和幸福指數的不斷提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