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國—東盟防災減災與可持續發展論壇在邕舉行
近年來,隨著中國與東盟全面合作的逐漸深入,雙方開展技術交流的重要性日趨凸顯。特別在全球自然災害多發的大背景下,對加強中國與東盟國家防災減災合作,提高區域防災減災能力顯得尤為重要。9月13~14日,以“加強科技創新,提升防災減災水準”主題的2017中國—東盟防災減災與可持續發展論壇在南寧召開,國內外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聚集南寧,在防災減災及應對氣候變化方面進行深入探討。
圖為論壇現場。
本次論壇由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共同主辦,中國國際科技交流中心、民政部國家減災中心和廣西壯族自治區科協、氣象局、投資促進局、民政廳承辦。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副主席黃偉京,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協副主席、廣西大學黨委書記劉正東,斯里蘭卡科技部副部長拉克什曼•塞內維拉特納,越南科學技術聯合會會長鄧武明,國家減災委專家委員會副主任鄭功成,中國科學院院士曾慶存、何滿潮、崔鵬、王會軍,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等領導、專家、學者和嘉賓代表出席論壇開幕式或在論壇上作主旨報告。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副主席黃偉京在開幕式上致歡迎詞。
中國國際科技交流中心主任陳劍代表中國科協致開幕詞。
廣西科協黨組書記、副主席納翔主持論壇開幕式。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副主席黃偉京在開幕式上致歡迎詞,向出席論壇的中外來賓表示誠摯的歡迎和美好的祝願,並簡要介紹了廣西的基本情況。他指出,自然災害是人類社會面臨的共同挑戰,一部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歷史,就是不斷與自然災害作鬥爭的歷史。廣西與東盟陸海相連,共同面臨相近的颱風、暴雨、區域乾旱等氣象災害,共同面臨氣候變化帶來的巨大挑戰。本次論壇為國內外氣象水文、地質地震、海洋、生物和生態環境等領域的傑出科學家與企業家搭建了交流合作的平臺,探討如何整合政府、科研院所、企業等多方面的資源,充分發揮民間科技組織的重要作用,開展民間科技創新合作交流。他表示,防災減災是複雜的系統工程,應對自然災害是我們的共同任務。希望中國與東盟各國進一步攜起手來,深化交流,擴大合作,共同推動中國—東盟提升防災減災能力與可持續發展水準,為人類更加美好的未來保駕護航!
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大氣科學家、地球流體動力學家曾慶存作主旨報告。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特別顧問丁一匯作主旨報告。
中國科學院院士、礦山工程岩體力學專家何滿潮作主旨報告。
中國國際科技交流中心主任陳劍受中國科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束為的委託代表中國科協致開幕詞,他希望與會代表要借助本次論壇的防災減災領域協同創新大平臺,學習借鑒國際先進理念和科技成果,同時也要講好中國案例,為國際社會防災減災貢獻中國智慧。越南科學技術聯合會會長鄧武明,法國國家研究院主任伊曼紐爾•菲利普•阿爾塞•加尼爾等境外嘉賓在致辭中也大力呼籲依靠科技創新,加強區域合作,提升各國防災減災水準,造福各國人民。廣西科協黨組書記、副主席納翔主持論壇開幕式。
斯里蘭卡科技部副部長拉克什曼•塞內維拉特納作主旨報告。
越南科學技術聯合會會長鄧武明作主旨報告。
2017中國—東盟防災減災與可持續發展論壇是列入第14屆中國—東盟博覽會整體框架的高端專業論壇,來自中國、越南、泰國、法國、巴基斯坦、中國香港等12個國家和地區,亞洲備災中心、聯合國糧食計劃署等20個境外單位或團體,以及國內各相關職能部門、科研機構等單位的約320多名專家、學者匯聚一堂。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大氣科學家、地球流體動力學家曾慶存,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特別顧問丁一匯,中國科學院院士、礦山工程岩體力學專家何滿潮等17位中外院士和嘉賓登臺作主旨報告,共同探討了中國與東盟國家防災減災協同合作機制和自然災害預報預警等議題。論壇于13日下午還舉辦了落實仙臺減災框架與“一帶一路”綜合災害風險防範主題沙龍,中國保險學會會長姚慶海、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楊賽霓、緬甸社會福利與救濟安置部救濟安置司副主任溫歐瑪等嘉賓做精彩演講,為防災減災工作提出建設性意見。本次論壇充分發揮民間科技組織力量,加強民間科技創新交流,有效推進區域內防災減災工作的交流與合作。
圖為落實仙臺減災框架與“一帶一路”綜合災害風險防範主題沙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