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4月20日高德地圖聯合清華大學戴姆勒可持續交通研究中心發佈的《2016年第一季度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最堵城市”榜單前十已沒有南寧市,南寧從2015年的第八位退居至第十七位。
在南寧退出“最堵城市”前十的背後,是南寧交警為緩解城市交通擁堵,保障市民出行暢通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今年以來,南寧交警以路口管理精細化、路段管理規範化、擁堵路段管理精準化、施工路段管理標準化“四化”為載體,打出路口渠化改造、交通堵點治理、強化施工交通組織管理多個“組合拳”,提升城市交通管理水準,有效地緩解了城市交通擁堵。
路口管理精細化
渠化合理造“直線+方塊”模式
上午8時許,市民王瑜出門上班。開車來到民主友愛路口時,她轉動方向盤,從民主路右轉至友愛路。王瑜介紹,以前在民主友愛路口,機動車右轉無需等待紅綠燈,但要等電動自行車。原來,電動自行車通過路口時,習慣在路口安全島內等候,若遇上交通高峰時段車流量較大,安全島被佔滿了,其他電動自行車便停在右轉車道上,“要是遇上直行紅燈的話就麻煩了,得等到綠燈了,這些電動自行車過完了,我們才能過去。”王瑜説道。
交警四大隊人民中隊中隊長許翔説,右轉機動車通行不暢,整個路口的通行效率也受到了影響。
如今,交警部門通過擺放隔離設施,禁止電動自行車駛入安全島,並規劃直行及左轉的電動自行車等待區域,昔日佔據安全島的電動自行車,現在全部在非機動車道內等候,機動車右轉困難的問題迎刃而解。
“交叉路口大量電動自行車無序停放等候,干擾了交通秩序,如直行電動自行車與右轉機動車形成矛盾,對路口通行效率造成了極大影響。”市交警支隊秩序科科長梁宇新介紹,隨著電動自行車的增長,南寧絕大部分交叉路口都出現了這樣的難題。
針對南寧交叉路口面臨的特殊難點,南寧交警“對症下藥”,利用隔離設施充分挖掘路口資源,規劃非機動車道、非機動車等候區,實現路口機動車排隊成直線、電動自行車等候成方塊的“直線+方塊”模式,變無序為規範、有序,提升路口通行效率。
目前,全市已完成路口渠化改造476個,建成交通信號聯網控制路口202個,有6條城市幹道實現了綠波帶控制,信號燈路口交通守法率達90%以上,路口通行效率穩步提升。
堵點治理精準化
“一點一案”治好49個易堵點
雙擁桃源路口岔口多,每天人流、車流密集,路口交通十分混亂,“以前這裡很容易堵車,而且電動自行車、行人闖紅燈現象很突出。”生活在津頭菜市附近的黃遠鑫介紹。
交警七大隊濱湖中隊中隊長李錚介紹,雙擁桃源路口日均承載的交通流量非常大。為了改善該路口交通秩序,南寧交警科研所、設施大隊、七大隊三大部門今年集中對路口癥結進行研究、調研,制定改造方案。首先,針對路口非機動車、行人混行的狀況,在路口增加隔離設施,將行人、非機動車隔離開來。其次,進入醫院的車輛在等候進入停車場期間,大量在行車道上排隊,加上部分車輛在醫院門口長時間停車兜客,嚴重影響路口通行效率,對此交警部門利用隔離欄隔離出進入停車場的專用車道,避免大批機動車佔滿道路停放等候。此外,配合設施調整,科研所對路口的信號燈進行了優化調整,進一步提升路口通行效率。
“現在好多了,大家各行其道,看準紅綠燈再過去。”説起路口的現狀,黃遠鑫笑了。
雙擁桃源路口利用隔離設施、優化信號調整治好了“老大難”問題;望州南路創新利用“可變車道”緩解了市民大排長龍的痛苦;白沙教育路口“禁左”之後,白沙大橋上排隊現象明顯改善……疏堵保暢,考驗著交通管理的科學化、精細化程度。2014年以來,南寧交警先後排查出市區易堵點段49個,按照“一點一方案、一路一辦法”的原則,採取單向交通組織、“小手術”工程改造等管理措施,易堵點段通行能力平均提高了20%以上。
施工管理標準化
“3+1”模式強化施工交通組織
4月5日是清明小長假結束後的首個工作日,受竹溪立交北往南橋面施工影響,快速環道交通受到極大影響。當天上午早高峰比平時延長了1個小時,從邕賓立交往竹溪立交,平時僅用6分鐘的路程,當時需要花上至少半小時。
另一邊,南寧交警秩序科、科研所、設施大隊以及施工區域所涉及的路面大隊則忙得不可開交,他們要立即結合路況分析堵因、制定疏堵方案,以及制定道路交通組織的優化方案。“橋底信號燈放行,必須要改成L字形綠波,不要再繼續採取直行綠波的方式了。”市交警支隊科研所教導員李子龍在早高峰時段觀察沿線交通路況後發現,北往南主橋面封閉施工,車主改由橋底通行,增加了橋底的交通壓力。他注意到,橋底交通左轉流量非常大,原本採取的兩個路口綠波放行的方式並不利於橋底通行效率的提升,因此,他提出對信號放行以及配時進行調整。果然,下午晚高峰時段,採取了新的放行方式的竹溪立交橋底,車輛通行較早高峰時段順暢不少。
當天,除了調整優化信號配時、放行方式,針對機動車右轉民族大道金浦路口較為困難的情況,交警部門也對民族大道金浦路口做了一番細微調整。“施工期間交通組織調整是很常見的,施工圍擋後我們通常會密切關注一個星期左右,有任何問題及時調整。”李子龍介紹,為了最大限度降低施工對道路交通的影響,南寧交警部門形成了“3+1”模式(秩序科、科研所、設施大隊+施工區域所涉及的路面大隊)的施工道路交通組織管理機制,並做到審批流程標準化、圍擋建設標準化、配套設施標準化、施工監管標準化。
近年來,南寧市城市大規模建設,特別是以地鐵1、2、3、4號線為主的市政重點工程集中施工,全市大小共2000多個施工圍擋給城市交通管理帶來巨大壓力。“要把影響降到最低,可不是圍擋之後做好監管、交通疏導工作就可以了。”李子龍説,尤其是大型佔道施工項目的交通組織管理工作,需要交警多個部門密切配合共同完成,是一個系統龐雜的工作。
以民族大道修復整治工程為例,僅僅是施工方案的審批就耗時2個多月。“施工方根據施工的工期、工藝等,提交施工方案後,我們再進行審批。”李子龍説,一開始施工方提出,將民族大道分成若干段,分別採取半幅施工進行,交警部門綜合考慮周邊道路所能承載的分流能力,半幅施工不具備條件,將方案“打回重做”。經過多次“打回重做”之後,最終才定下施工方案——分段採取不同圍擋方式進行施工。
施工方案審批通過之後,交警部門還負責監管施工方是否做好配套設施、是否按標準進行圍擋,是否存在圍而不施、違反規定圍擋等行為,以及施工期間的交通疏解管理工作。科研所負責方案論證、審核,秩序科負責施工許可審批,設施大隊負責監督配套設施建設,路面大隊負責施工交通疏導。“施工期間這幾個部門還會各自前往施工區域,就交通疏導方案、信號優化、設施調整、施工監管、警力部署等開展工作。”李子龍説,“3+1”的模式已成為南寧交警加強施工路段交通組織管理的內在機制,多個部門各司其職,又相互配合、有機結合,順利完成了一個又一個佔道施工交通組織管理工作,最大限度降低施工對交通的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