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西藝術學院桂林中國畫學院2013屆藝術碩士研究生畢業作品展在廣藝美術館舉行,展出的120余幅作品涵蓋山水、花鳥、人物等三個國畫種類。作為廣西首批獲得藝術碩士的學生,這31位學生無論是對廣西美術教育改革,還是對漓江畫派走向全國來説,都有著重要意義。
有意識地打造南方藝術風格
藝術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屬於我國高層次藝術人才培養體系,其英文名稱為Master of Fine Arts,英文縮寫為MFA,包括創意文學、音樂、舞蹈、美術、藝術設計、電影、戲劇、戲曲、廣播電視和新媒體製作等藝術創作領域。2008年,全國有33所院校有招收藝術碩士的資格並開始招生。廣西藝術學院于2009年獲得招收藝術碩士的資格,並於當年開始招生,此次參展的31位同學就是當年的首批獲勝者。
據桂林中國畫學院副院長伍小東介紹,藝術碩士培養的是專業型人才,與以往文學碩士培養的學術型人才在定位、教學和考核上都有所區別。“文學碩士往上還有博士、博士後,藝術碩士在它的體系裏已經是最高的學位了,所以對他們專業技能上的要求要比以往高。”這種新的培養方向與廣西文化的建設,尤其是漓江畫派的發展有著緊密的聯繫。
這種聯繫從桂林中國畫學院的導師上就能看得出來——黃格勝教授是漓江畫派的領軍人物,鄭軍裏、余永健、陳再乾、陽山、伍小東等教授也都是漓江畫派的主力成員。“我們有責任去思考,怎麼通過教學促進新時期漓江畫派這個文化品牌的建設,”伍小東説,“導師們在教學時在題材、內容、藝術形象上選擇有地域特色的元素,指導學生進行創作,提醒他們關注自己身邊的事物,有意識地打造南方藝術風格。”
南寧的題材畫都畫不完
觀看此次展出的120多幅作品,南方氣息撲面而來,山水畫中能看到廣西常見的山林池塘、漓江風光,花鳥畫中的紫荊花、朱瑾花、芭蕉、棕櫚等植物遍佈南寧街頭,人物畫裏,侗族、苗族少女,趕圩的農婦,甚至是東南亞女子,都有著鮮明的地域特徵。張冀山來自甘肅敦煌,在他的作品《敦煌印象》中,可以看到苗族少女、農夫、水田等形象,但看上去並不像傳統概念裏的國畫,原來,他使用了廣西本地的泥土作為顏料,以壁畫的形式錶現廣西的風土人情,顯現出某種滄桑感和脫落感。
花鳥畫方向的段單和鄒尚輝也不是廣西人,但三年的學習讓他們對廣西、對漓江畫派産生深厚的感情,“不管我們以後在不在廣西工作,漓江畫派的繪畫語言、教學理念和地域性花卉都深深地影響了我們。”段單説,“漓江畫派強調寫生化和生活化,我們也學會了在寫生中蒐集素材進行創作,這種理念會隨著我們走出廣西傳遞到更多的人中間。”鄒尚輝對段單的説法也非常贊同:“南寧的金花茶公園、植物園、南湖公園這些地方,給我們提供了很多熱帶植物的繪畫題材,我們畫都畫不完……我們的作品中傳統的梅蘭竹菊題材不太多,但其實我們的圖式、筆墨語言都是從梅蘭竹菊中提煉出來,再運用到南方花卉中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