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中國與東盟國家目前重在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但南崇經濟帶要在中國與東盟深化開放合作中應先行先試,行業對接、産業合作是關鍵。”近日,在崇左市第三屆陸路東盟—國際商務文化(壯族歌坡)節上,許多中外專家表達了這樣的觀點。
先行先試深化中國與東盟合作
貫穿整個中南半島的南寧-新加坡經濟走廊是東盟互聯互通總體規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一廊連七國”之稱。“南崇經濟帶”北起廣西南寧,西南接越南諒山,是南寧-新加坡經濟走廊的重要起始段。經過3年的建設與發展,南崇經濟帶已獲得各界廣泛共識。去年《南寧-新加坡經濟走廊南寧-崇左經濟帶發展規劃》編制完成並獲得自治區政府批復實施,標誌著南崇經濟帶建設上升為廣西發展戰略。
在“深化中國-東盟開放合作,加快南崇經濟産業帶建設”論壇上,中國-東盟商務理事會中方秘書長許寧寧提出、闡述了這一觀點。“先行先試”從而成為這次論壇上獲得廣泛共識的一個熱點詞。
“南崇經濟帶如先試先行將為越中打造跨國經濟合作區提供很好的借鑒。”越南社會科學院中國研究所所長杜進森説。他認為,南寧-諒山-河內-海防經濟走廊是南新經濟走廊的重要組成部分。崇左和越南諒山省不僅是越中經濟交流的“門戶”,也是中國面向東盟開放合作的“橋梁”和“紐帶”。加強崇左與越南經貿交流應該優先發展交通基礎設施。在南新經濟走廊上,南寧至友誼關已經建成了高速公路,越南正規劃建設友誼關至河內高速公路,發揮交通在經貿往來交流中的基礎和先導性作用,實現雙方在多領域的互聯互通。
泰國法政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院長巴拉壩希望崇左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先行先試,在中國-東盟合作中發揮更大的作用,為中國-東盟合作作出更大貢獻。他介紹説,東盟國家有一條線路,從泰國經過寮國,到越南,從友誼關進入中國。目前泰國有一個很大的政策討論,就是要建立交通網,與緬甸、寮國、越南等規劃建設高速鐵路、高速公路,構建陸路交通網,與中國對接。
聚集優勢産業對接東盟
近年來,在産業基礎方面,崇左已形成以糖業、礦業、紅木産業和綠色生態旅遊業為主的産業體系,即“白黑紅綠”四大特色支柱産業。南崇經濟帶上佈局多個産業園區,從點到線連成片,園區承載能力不斷增強,為南崇經濟帶産業集群培育和成長提供了廣闊空間。互聯互通方面,南友、崇欽高速公路、湘桂鐵路、南寧空港等綜合交通運輸網路已形成併發揮作用,中越國際道路運輸線路貫穿全市,口岸、互市點等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崇左正逐步形成“通江、達海、出邊”海陸空一體發展的交通組合優勢等。
專家們認為,崇左面臨的優勢和機遇可以歸納為貿易、投資、産業、交通、人文五個大的方面。從內部因素來看,崇左所充當的中國-東盟合作關鍵節點的作用,要求崇左加快地區的整體社會經濟發展。從外部因素來看,崇左與東盟接壤,有得天獨厚的與東盟開展合作的區位優勢,雖然與現在國內其他沿海沿邊地區存在一定的競爭關係,但是基於崇左所處的投資環境和發展區位優勢,在與東盟合作的時候,崇左獨特的機遇和優勢會更加凸顯。
“南崇經濟帶要在中國與東盟開放合作中先行先試,産業互聯互通是關鍵。”國家發展改革委對外研究所國際合作室主任張建平認為,崇左産業發展已具備一定基礎。如果能做好規劃,加強與東盟國家特別是與越南之間的産業互聯互通,把雙方産業環節銜接起來,形成很好的産業合作關係,那麼,南崇經濟帶在推動市區合作,甚至推動整個大的區域合作,包括未來在中國-東盟、中國-東亞的區域經濟合作一體化進程中,將會發揮很重要的作用。
廣西社會科學院院長呂余生認為,以優勢産業構建南崇經濟帶,就要做大做強現有的以錳加工業、蔗糖加工業為重點的工業、貿易和旅遊業的優勢産業,加強培育潛在的林産品加工、劍麻加工、電力、有色金屬等優勢産業。同時,集聚優勢産業,構建現代産業體系,引進新的優勢産業。要利用崇左現有的區位優勢、資源和土地優勢,建設一批現代産業園區,構築優勢産業合作平臺,有選擇地引進優勢産業。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強化工業的主導作用。此外,要增強産業配套能力,促進産業集群發展,加快發展千億元産業及園區,優化産業佈局。
崇左下一步如何發展與東盟合作?中國現代國家關係研究院南亞東南亞及大洋洲研究所教授宋穎慧建議,崇左在發揮區域合作優勢的同時,政府層面還需要相應的給予通關便利化、包括各方面政策上的支援,而且要大力提升崇左作為面向東盟的一個門戶的認識度和知名度。同時,崇左要在交通通道和互聯互通的關鍵節點上發揮橋梁紐帶作用,把南崇經濟帶打造成産業發展合作的大平臺,激發整體區域經濟活力,使崇左成為連接中國和東盟各國貿易和人員往來的“轉机站”。
商務部研究院副院長李光輝表示,崇左在礦産和制糖方面都有比較大的優勢,但是目前只是有規模優勢,應該充分利用,把規模優勢變為加工優勢,構建起從生産到加工的完整的産業鏈,提高産品附加值。“促進對外發展需要有産業支撐,崇左要充分利用好中央的有關政策,做好定位,構建真正適合崇左,並且能與東盟對接的産業結構,形成産業聚集。”他建議。 |